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分析铁路接触网现阶段设计方式的不足。从BIM技术为接触网工程设计方案论证带来便利、采用可视化的参数化设计方式、实现接触网协同设计、为工程构件性能分析提供条件、创建各种"平、立、剖"图纸和工程量统计方面阐述BIM技术在接触网设计应用的优势。从接触网零部件模型、接触网装配模型和接触网项目模型方面探讨创建接触网BIM模型。从碰撞检查、生成施工图、工程数量清单和数据接口方面进行接触网BIM设计分析。  相似文献   

2.
铁路机务段设计具有涉及专业多、专业接口复杂的特点,传统二维设计容易出现管线碰撞及设计缺陷。为提高设计质量,以迁建西安机务段项目为依托,对BIM技术在大型铁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本项目运用Inventor、Revit、Navisworks等设计软件作为BIM设计工具,将所涉及的14个专业工程内容全部进行BIM设计。通过建立族库、各专业BIM设计、模型整合的流程,构建一个覆盖全专业的数字化仿真模型,并总结出一套机务段BIM设计流程。实现了模型可视化展示、二维出图、属性信息添加、工程量统计、碰撞检测等应用。机务段工程设计复杂,专业接口众多,运用BIM技术可直观展示设计意图,并能轻易发现各专业设计中的错、漏、碰、缺问题,为提高设计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阐述BIM在铁路领域中的应用理念和BIM在铁路设计中的发展趋势。针对铁路隧道专业,结合宝兰客运专线石鼓山隧道辅助坑道工程,从斜井模型建立、模型审查和生成二维视图等方面分析BIM在隧道设计中的应用,探索BIM三维模型的建立,实现隧道设计从传统二维向三维转型;提出铁路建设项目各参建方BIM技术应用方案,分析运用BIM技术开展铁路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将BIM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到铁路信号施工管理过程中,根据工程设计需求完成数据采集及整理,搭建信号设备模型构件库,完成基于BIM技术的可视化信号设备模型设计。本文以铁路信号机械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可视化工程模型,通过碰撞实验实现线路冲突检查及优化,分析BIM技术辅助信号施工管理的优势。BIM技术的引入提高了铁路信号施工组织管理水平,为铁路信号施工阶段BIM技术的深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铁路信号室内综合布线施工中,布线的工艺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如期施工并达到预期效果,是信号室内综合布线施工面临的关键问题。利用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的三维可视化特点,对铁路信号室内机柜设备及线缆等建立三维模型,将室内机柜设备布置和配线等的二维设计图纸实行整合可视化,可以弥补施工图纸不足,提升图纸阅读效率。通过碰撞检查优化布线方案,减少在综合布线施工阶段可规避的损失和返工的概率。实现技术交底更加方便,达到优化室内布线布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茂蛟 《铁道勘察》2020,(1):144-149
铁路信号工程具有多子系统、设备离散布置、系统网络连接、信号集中控制、表达抽象及逻辑制约关系复杂等特点。围绕基于BIM技术实现多源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这一核心目的,分析当前铁路信号工程领域BIM相关技术标准及建设现状,从铁路信号工程设计的信息交换维度出发,探讨信号专业参与协同平台研发的必要性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信息化辅助设计方案,并通过二维可视化辅助设计软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对于铁路信号工程设计的BIM应用,不能照搬现有的技术,需要结合本专业的设计特点,以信息交换为核心进行相应的辅助设计软件开发,提升铁路信号工程设计的信息化水平和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7.
BIM由于具备可视化、碰撞检查、自动统计工程量等诸多优点而成为未来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武襄十城际铁路试点项目应用BIM技术,实现了桥梁专业完全基于达索平台建模设计,并实现了与欧特克平台数据交互及模型整合。设计成果具有可视化的优势,可直观、形象地进行设计交底指导施工,为今后基于达索平台进行桥梁BIM设计提供借鉴,也可为多平台BIM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传统铁路设计存在不同专业间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完全、设计意图表达和理解不明确、设计成果不能有效地服务于铁路工程建造、运营、维护等问题,提出BIM技术应用到铁路设计及地质勘察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BIM技术具多维化、协同性、模拟性等特点,并贯穿设计、施工、运维整个铁路生命周期,其应用能有效地实现勘察成果的数字化、可视化,使铁路设计中各专业能基于BIM模型进行协同设计,多阶段无缝衔接,最大程度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设计效率,减少设计变更成本。初步提出将BIM技术应用到铁路地质勘察设计中的2种途径:一是将现有二维成果资料三维化;二是直接模型化勘察基础数据。为BIM技术在铁路地质勘察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施工和运维单位信号室内工程的应用需求,结合信号专业传统室内二维出图内容和现行技术标准,梳理采用BIM技术时信号室内的设计内容和要求。选取Revit软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研究软件功能模块和开发流程,开发一套满足铁路信号室内出图要求的辅助设计软件,提高未来信号专业室内BIM出图效率。  相似文献   

10.
随着BIM技术的不断推广,该技术逐渐引入铁路室外管线综合设计,与传统设计模式不同,将BIM设计应用于管线纷繁复杂的中型、大型交通枢纽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优势。通过系统研究选择适宜的平台,采用CATIA软件构建站场范围内给排水管线与构筑物模型比较适合铁路给排水行业特点,特别是通过Interference Check模块进行碰撞检查,能够非常直观地发现专业内、专业间管线、构筑物之间存在的软、硬碰撞问题,并在施工前将问题提前解决,节省投资和缩短工期。为保证各专业更好地开展铁路室外管线综合设计,应尽快制定各专业标准、设计模式以及接口设计,最终实现专业智能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形势下,BIM技术以其可视化、参数化、协调性等特点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信号作为轨道交通站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应用BIM技术提高其设计水平至关重要。分析国内外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信号设备BIM设计流程、族库建设、可视化效果展示、工程量统计及平面出图,探索BIM技术在信号专业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下一步合理化应用建议,为今后信号专业开展BIM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从分析当前铁路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到铁路设计中的方法,提出实现BIM进行铁路设计的步骤。研究结论:参考BIM在房建、公路等领域应用的成功经验,将BIM引入到铁路设计中对提高设计生产率、减少设计返工、减少施工中曲解设计意图、乃至提高铁路建设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提出在铁路设计中分阶段、分步骤实现BIM设计的构想,从而为开发多专业集成的BIM三维可视化设计软件平台提供初步实施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赵琳  张轩  陈鹏飞  杨启凡 《铁道勘察》2020,(1):111-116,122
八达岭长城站是我国第一座深埋地下的高铁车站,车站由80多种洞室组成,传统二维设计难以准确表达其错综复杂的空间位置。为了提高设计效率和信息交流的准确性,采用BIM设计,解决了轨道交通工程在设计、施工、运营中的难题。基于三维碰撞检查、正向智能设计,加深了对BIM设计应用方式和铁路BIM相关标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监控摄像机施工图设计多根据以往经验采用二维设计的方法,不能对监控摄像机的监控区域进行仿真模拟,当末端设备遮挡导致无法通过安防验收时,则需要增加摄像机部署数量,从而出现装修拆改等现象,导致建设工期和建设成本增加。为解决监控摄像机的盲区问题,基于BIM技术,研究一种摄像机监控仿真模拟分析方法。该技术包括目标建筑BIM模型创建、监控摄像机部署、摄像机视场区域和合理监控区域确定、监控摄像机周围物体遮挡影响分析等,应用该技术,可标示出监控区域和盲区范围、绘制摄像机监控范围分布图,确认无盲区现象。该技术能对监控摄像机的监控范围进行仿真模拟,并对盲区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解决监控摄像机盲区的难题,实现BIM技术和安防监控专业的融合,实现监控“无死角,全覆盖”的安防要求,有助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铁站房、航空机场及商场的监控摄像机施工图设计和施工质量,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工程项目运营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铁安装工程管线综合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在地铁安装中引入BIM技术,将二维设计图整合成三维立体图像,并且直观地对原管线综合设计部分进行分析与优化;通过在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石龙路站、大连地铁1号线春光街站中建立BIM模型,有效解决综合管线碰撞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BIM技术的铁路客车车辆段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BIM技术在铁路行业的逐步普及,铁路工程的信息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车辆段建设过程中,传统的二维图纸设计无法实现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用的信息共享,也不能满足设计阶段多专业的协调需求。如何利用BIM技术实现设计信息的无损传递,提高车辆段设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是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依托西安站改客车段项目,对车辆段BIM设计软件解决方案和实施流程进行探索,验证车辆段BIM设计流程,完成车辆段BIM模型的建立并对其进行碰撞检查、排烟分析、日照模拟、工筹策划等应用拓展,结合BIM实践经验,优化提高铁路车辆段的设计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充分利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VR(virtual reality)技术可视化的特点,解决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工程装修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协调、末端点位的配合及碰撞检查等实际问题.以在建的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工程新宫站公共区装修工程为例进行研究,在工程的各个阶段,统筹协调各个项目参与方,实现了BIM、VR技术在工程领域的跨界应用,创新性地提出基于BIM+VR的全专业装修设计和工厂化预制、现场装配施工的管理思路,对该技术应用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对该技术的可实现度进行分析,以"未建先试"的管理理念对装修设计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认为三维扫描、BIM、VR技术在装修设计、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装修工程的进度、质量,为乘客提供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并为后期数据化、信息化运维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接触网二维设计存在信息关联性差、专业协同性差、设计校验困难等问题,探讨了BIM技术在接触网设计中的实施目标及设计阶段BIM系统核心功能和关键技术,为接触网BIM设计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动车运用所室外综合管线是指所内室外各个专业的管沟、管槽、管线、管廊等,其数量种类多、交叉点数量庞大、多专业设计内容又互为边界条件,综合管线设计一直是动车所工程的重难点。传统二维施工图设计具有局限性,协调难度大,容易造成施工阶段管线安装工序不当,进而引发安装空间不足或管线冲突等问题。提出基于BIM的三维正向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协同设计、重要基准导入、三维管线综合排布方法、复杂交叉点优化方法、管线碰撞检查和调整方法等,立体直观地展现综合管线的空间排布位置,同时优化三维模型转二维施工图出图方法,合理规划出图内容,确保图纸表达完整,减少设计出错率,指导施工,减少返工和浪费人力物力等现象,为后续复杂段所室外综合管线正向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已成趋势,综合性交通枢纽越来越多。在设计中,交通枢纽建筑具有功能多样、专业繁多、接口复杂的特点,为保证其不同空间效果和功能使用要求,综合管线设计越来越重要。从综合管线设计原则出发,结合京张高铁清河站管线综合设计实例,阐述综合管线一体化设计的思路和重难点。并以BIM技术在碰撞检查、验证复杂空间、解决净高、优化设计、三维交底5个方面的优势,分析BIM辅助设计的必要性。最终说明综合管线排布可以保证建筑空间的合理利用并从工序上指导施工:通过BIM技术深化设计,对提高设计准确性,提升管线施工效率和安装质量有重要的意义,为综合交通枢纽管线综合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