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低列流量铁路专用线噪声监测与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专用线与国铁干线相比具有列流量较低且分布不均的特点,笔者认为沿线敏感点应执行原有功能区标准,与敏感点距铁路的距离无关;利用噪声暴露级可以准确描述专用线噪声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叠加背景噪声对噪声预测结果有显著影响;新建铁路专用线的噪声预测应按铁道部"铁计[2006]44号"进行,根据修正后的等效声级计算得出噪声暴露级,再叠加背景噪声后得出敏感点的噪声预测值,对照有关标准得出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2.
评价噪声,目前国际上提出几十种噪声评价量,近年来人们趋向于用A声级来评价噪声,对于不稳态噪声的评价,以等效连续A声级(Leq)作为评价的参量。计算等效连续A声级值和测量的标准差,常用公式计算法,简化公式计算法和略算法应用上述方法进行笔算,步骤烦琐,计算费时,且时有差错出现,为了适应现场快速计算,我们根据计算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和标准差的公式,编写了函数型电子计算器运算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和标准差的程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铁路两侧环境噪声等效声级测量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铁路环境噪声是非正态分布特性,在对其等效声级测量时,除了使用积分声级计测量所得Leq结果可靠外,应用本文所介绍的计算法来测量铁路环境噪声的等效声级也是较精确的,而使用城市通用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测量法—读数法来测量铁路环境噪声时除非选择测量时间具有代表性,否则所测结果误差较大,故用读数法要慎重。火车同城区汽车所产生的噪声有很大差异,汽车噪声发生的频度比火车要高得多,而一次火车通过的噪声比汽车的声级高,持续时间长。鉴于铁路噪声与交通噪声有这些差别,因此,我们认为用城市环境噪声测量方法。来测量火车环境噪声。是否合适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找出适合评价铁路噪声较好的等效声级(Leq)测量方法,除了用等效声级计测量外,我们将目前常用的声级计测量A声级后再求等效A声级的两种方法同时在铁路环境噪声评价中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基于现场测试,对350~400km/h速度下的高速列车车内观光区噪声特性进行分析,明确了350km/h以上区域车内噪声的动态特性及其随速度的变化规律。在考虑对其评价时,由于国内外对高速列车的噪声评价还没有统一标准,目前基本在沿用A声级。但是,A声级在噪声测量和评价中存在不足。为了研究A声级能否作为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的合理指标,以及其他噪声评价指标对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的可行性,采用不同噪声评价指标对350km/h以上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50km/h以上高速列车车内观光区噪声具有显著的中低频特性,采用A声级评价会低估车内噪声的影响程度,选择响度、噪度、NR曲线和RC曲线等噪声评价指标作为辅助,可以更准确地体现司乘人员对高速列车车内噪声的主观感受。本文的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铁路噪声比例预测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原铁路噪声比例预测法不适应铁路提速和环境变化的需要,对其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比例法采用现场实测的暴露声级作为输入参数的噪声基本量,可以按货运列车、常速列车、提速列车、客运专线列车等分类。提出的修正量参数适应由于列车、车辆技术改进或更新所引起的噪声辐射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沿线噪声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岩  张艳 《中国铁道科学》2002,23(5):131-134
从点声源的理论出发,对列车运动噪声进行预测计算,采用一列车通过时的单发暴露声级、时间特性的最大声压级和一定时间内的等效声级等作为噪声评价量,编制了相应的可视化软件,并将预测结果与日本预测方法进行对比,证明该软件预测计算的准确性及采用点声源理论进行预测评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对地铁高架车站站厅层低频结构噪声的量值、频谱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对站厅层噪声限值标准进行了分析,提出以列车通过时段等效A声级作为控制指标的两级限值。分别从车站结构、轨道减振及吸声隔声等方面,对新建线及既有线提出了站厅层噪声的控制技术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铁路噪声计算机辅助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道部经四勘测设计院环保处利用VBA语言开发了铁路噪声辅助设计软件,该软件在输入必要的环境条件及铁路噪声的参数后,可自进行环境噪声预测、评价及铁路隔声屏辅助设计,以Excel表格形式输出铁路噪声、总声级、铁路噪声增加值、超标量以及隔声屏降噪量等预测结果,并以CAD图行形式输出有无隔声屏时铁路噪声的空间等声级曲线图及隔声屏的声学设计图。  相似文献   

9.
列车运行噪声的等效通过时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预测列车运行噪声时,经常需要根据列车通过时的最大声级Lmax(或列车中部声级Lm)计算等效声级Leq或暴露声级LSE。为解决此问题,笔者通过理论分析,给出计算等效通过时间的方法。然后用等效通过时间可简单地计算出Leq和LSE。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噪声计算方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根据离开轨道中心15m处高速铁路的噪声暴露声级,通过引入地面衰减、屏障衰减和房屋建筑及树木的附加衰减参数,建立噪声理论分析模型。导出预测高速铁路牵引噪声、轮轨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的理论计算式。对秦沈客运专线铁路噪声进行了预测。经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350km/h铁路客运专线噪声检测验收与评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探讨噪声验收检测的程序、方法、内容和标准。提出噪声检测验收评价方案、建立高速铁路交通噪声影响评价判别标准,与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衔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形式减振轨道对降低地铁线路高架段环境噪声效果,以国内某地铁高架桥段周边环境噪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列车以110 km/h通过该高架段2种不同轨道时诱发的噪声水平进行测试分析,然后改变原有评价方式,通过引入更符合人耳听觉的响度分析方式对噪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比分析两种轨道形式的噪声水平,提出改进思路。结果表明:(1)相比DZⅢ-1型普通减振扣件轨道,GJ-Ⅲ型中等减振扣件轨道除在桥中央线测点处有一定降噪效果外,在其他测点处降噪效果并不明显;(2)通过响度分析发现,GJ-Ⅲ型中等减振扣件可能还会增大人耳对环境噪声的感知情况。  相似文献   

13.
基于换乘客流冲突点和进出闸乘客冲突点特征,构建了一种通道换乘站车站服务水平分级评价标准。通过行人仿真技术进行客流模拟,并对南宁轨道交通金湖广场站换乘通道的原始方案进行服务水平评估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双路径模式下的客流组织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分离换乘客流,减少客流冲突点,提高换乘通道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保证人的基本生活环境所要求的最低声学环境,应该规定一个环境噪声的最高允许值。超过这个允许值会对人的生活环境产生较大的干扰,易引起公众较多的抱怨。最高允许值也是为避免环境噪声对人的健康危害而定的一个安全界限。通过分析环境噪声对人的影响和国内外有关环境标准,提出以噪声级70dB(A)作为最高允许值。  相似文献   

15.
地铁列车运行引起建筑物二次辐射噪声执行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关于列车运行引起的建筑物二次辐射噪声参考标准的适宜性,并根据二次辐射噪声原理和定义,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引起的建筑物二次辐射噪声宜执行的相关标准及评价量。  相似文献   

16.
铁路线路速度目标值的选择,直接影响铁路线路设计的其他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车辆选型、设备配置、工程投资等。选择一种科学有效的模型,对速度目标值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对铁路线路设计的后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速度目标值综合评价体系,引入CRITIC-G1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Order Relation Analysis Method,CRITIC-G1)的综合赋权方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基于灰色关联改进的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多目标决策方法确定最优方案。以西安-江油段速度目标值方案比选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速度目标值为350km/h的方案最优,与工程实际相符。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CRITIC-G1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够体现各评价指标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同时也能体现主观经验的偏好性,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高速铁路高架车站候车厅声学环境现场试验数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通过技术可行性分析,提出我国高速铁路高架车站候车厅声学环境要求的4项评价指标:受高速列车运行噪声影响的小时等效声级(LAeq,1h)、列车通过暴露声级(TEL)、候车厅内500Hz混响时间(T60,500Hz)和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STIPA)。每项评价指标又划分为允许限值和鼓励限值2个等级;其中,允许限值建立在现阶段技术可控的基础上,它对应于LAeq,1h≤65dB,TEL≤85dB,(T60,500Hz)≤2.5s,STIPA≥0.45;鼓励限值旨在保障旅客候车舒适性,并需通过加强候车厅声学设计、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方可达到,它对应于LAeq,1h≤60dB,TEL≤80dB,(T60,500Hz)≤2.0s,STIPA≥0.55。  相似文献   

18.
对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CTCS-2级列控系统方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单线自动站间闭塞情况提出了CTCS-2级列控系统方案;通过综合比较后提出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列控系统推荐方案,可为CTCS-2级列控系统在单线自动站间闭塞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高速铁路客车主流噪声标准、评价指标及各自的侧重点,将国内各噪声指标限值与国际相应噪声限值进行比较,指出了我国高速铁路客车降噪技术的进展与不足。同时,以中外标准比较为依据,从设计角度提出我国高速铁路客车降噪的主要发展方向,分析相关重点与难点,给出了降噪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