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以升先生是我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奠基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74年前,他在钱塘江上建起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开创了现代中国桥梁工程的新纪元。他先后担任5所大学的校长、教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土木工程人才,中国一些著名桥梁的设计建造者都曾师从于他。1991年,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由茅以升生前担任过职务的十余个单位发  相似文献   

2.
2007年,刘晓光获得"茅以升铁道科技奖"。颁奖仪式上,播放的《架桥人》纪录片令刘晓光震撼不已。"这是我第一次详细地了解到茅以升先生关于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故事,当时带着获奖的喜悦去观看,首先感到的是震撼和敬仰,然后是深觉作为桥梁建设者的责任重大。茅以升先生在钱塘江大桥建桥、炸桥和重建该桥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他在当时条件下的爱国热忱,也反映出他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实践大师的风范,他是桥梁大师和先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提起5年前的这一幕,刘晓光说,作为一名桥梁建设者,不仅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信仰,更要扛  相似文献   

3.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20年来,精心的搭建了一座座科技奖励、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科学普及等无形的桥梁。现在,为了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践行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为我国西部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架设起一座座安全求学的有形桥梁,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相似文献   

4.
八旬老翁李康贤,作为老一辈杰出新闻工作者,5次对话桥梁巨匠茅以升,并于1985年编导、拍摄首部以钱塘江大桥为背景的纪录片——《茅以升和钱塘桥》,获得行业内外好评。1995年,65岁高龄的老李更凭借着自己浓厚的热情自行创作八集电视剧剧本《桥魂》、《江魄》,记录他眼中的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八月下旬,记者在杭州城中一个普通小区见到了李康贤。即便早已白发苍苍,老人依然精神尤佳,思维和语言清晰,反应速度并不比年轻人逊色。谈起茅以升,他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茅以升救过上海!"  相似文献   

5.
"茅以升曾是九三学社的副主席,他的女儿茅玉麟和我同时成为了九三学社新生代的委员。""我对茅以升先生的研究花了一些时间,希望你听了之后脑海中会展现出一幅画面,感觉它会活起来。"张学栋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茅老,加入九三学社后,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茅老的精神,并深深受到感动。日前,记者在北京见到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张学栋,提及中国桥梁巨匠茅以升,张学栋和记者交流了他学习茅以升思想的体会,撷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公众视野中,茅以升是著名的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而在最小的女儿茅玉麟眼里,茅以升就是一位慈祥、宽厚、民主的父亲,"在家里父亲从来不强迫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家很民主。父亲是桥梁专家,很多人都想尽办法要拜父亲为师,但他却并没要求我们学习与桥梁有关的专业,而是尊重我们的爱好。""七个子女中,我和父亲生活的时间最长,父亲对我说的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先做人,后做事。"回  相似文献   

7.
正5年贫困山区一百座小桥更多梦想将由此诞生2016年5月8日,由交通运输部直属机关工会、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茅以升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交通发展连着你我他‘茅以升公益桥一小桥工程'"爱心助力扶贫主题实践活动在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25届颁奖大会上正式启动。交通运输部及部属在京单位捐款活动、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结构设计竞赛及茅以升公益桥基金交大校友捐赠项目也随即启动。著名教育家、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首位主任张维的外孙、知名音乐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8.
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喜刚的话说,"每一座小桥的社会价值不亚于气势宏伟的大桥。""小桥工程"延伸了政府框架工程的"毛细血管",实实在在地为山区百姓送去了福音。在科技馆二层的办公楼,记者见到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玉  相似文献   

9.
正"岁月穿梭时光流转,茅以升以自己非凡的一生在共和国史册镌刻下深深印记,许多年之后当人们仰望苍穹,他依旧是那颗闪烁着科学和信仰光芒的星。"纪录片《天空一颗闪亮的星》中结尾的文字,或许正代表了很多对这位科学巨匠充满崇敬的人的心声。1月9日,主题为"茅以升与中国"的纪念茅以升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会议由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主任王志珍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缺桥少路,我国广大山区农村长期存在着儿童上学难、人民致富难的问题,许多儿童每天冒着生命危险涉水上学,一些儿童还因为涨水无桥而季节性辍学。据了解,目前全国贫困地区的桥梁需要仍在15000座左右。为帮助解决贫困山区孩子们"涉水上学"的难题,茅以升科学教育基金会发起"小桥工程",旨在相关部委和当地政府的批准指导下,凝聚社会力量,修建百余座"茅以升公益桥",以慈善实践坚守茅以升先生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1.
正镜头追溯到2011年9月20日,在"国际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高峰论坛暨茅以升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等领导共同启动"小桥工程一茅以升公益桥"项目,标志着在边远贫困地区将会次第架设起一座座安全上学之桥。  相似文献   

12.
正1月9日下午,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主办的"一带一路"土木工程技术高峰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论坛由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副主任王梦恕主持,大会主席、原铁道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一副主任孙永福发表致辞。路桥建设夯实"一带一路"基础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育龙从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两方面分析了"一  相似文献   

13.
"来者佛呢?""来者佛怎么还没有来?"1987年9月,钱塘江大桥通车50周年之际,昔日曾各奔东西的工程师们在阔别半个世纪后,第一次聚首。当茅以升和8、9名建桥同伴落座后,大家的脑子里突然蹦出同一个名字——来者佛呢?可是,当地百姓的回答却让这群昔日伙伴沉痛不已。原来,这个众人口中的"来者佛",已经去世35年了!来者佛,究竟何许人也,让如此多建桥精英牵肠挂肚,惦记了50年?"救命"文章结下桥缘1934年11月11日,杭外闸口隆  相似文献   

14.
正"交通发展连着你我他‘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爱心助力扶贫主题实践活动在京启动"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眼泪变成雨水就能落下来。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刘若英《最好的未来》2016年6月1日,在第67个"六一国际儿童节",更多山区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切实的礼物——"十三五"规划的五年内,在六盘山、大别山等贫困地区将会有一百座茅以升公益桥完成建设。从此,更多山区孩子将踏着安全的小桥上学,更多大学生由此迈向社会实践的大门,更多山区人民开通致富之路……通过一百座小桥,折射出贫困地区未来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5.
多年以后,当郑淑涓的很多大学同学都成为通讯信号的专家、教授、研究员,"我一点都不后悔给茅以升当秘书,茅院长的勤奋、爱国和创新精神,令我钦佩。"1956年的一天,铁道科学研究院人事处的一位工作人员,找到了刚刚从北京铁道学院(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  相似文献   

16.
由"淘汰赛",到进军"半决赛",再到"决赛",最终桥址的确定,八都镇院背村黄铜坑在茅以升公益桥的选拔淘汰赛中一步步"PK晋级",工作组"裁判们"的每一次"打分"均是有理可循。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办[2015]第002号2016年1月9日,将迎来茅以升先生120周年诞辰,为了更完善、更深入的弘扬和传承茅以升先生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崇高精神,留驻和珍藏历史中的记忆、影像,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特向相关单位、个人和社会各界征集茅老生前文稿、物件及影像资料等。  相似文献   

18.
矗立在黄铜坑桥下游40米的"茅以升公益桥",虽然还未正式通车,却早已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客人":心急的村民们走上新桥,眼里有了不一样的风景。同样的40米,丈量了一桥之长,却再也无法丈量走桥人的理想;一桥之地,遗留住了历史的尘埃,装饰了人们已成现实的梦。在"老桥"和"新桥"的徘徊间,在"历史"和"现实"对比中,身为媒体人的我们,关注点或许更为实际。几天的采访,让记者们几乎同时想到了在2012年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桥"落成时所写的那篇文章:一座小桥引  相似文献   

19.
1935年春的一个午后,明媚的阳光从窗子里洒进来,钱塘江桥桥工处的小屋里,两名总指挥——茅以升和罗英正在开会。"砰砰砰……"急促而嘈杂的敲门声混杂着忽高忽低的吵闹声传来,二人同时皱了皱眉头,无奈相视一笑,第二次打开了房门。果不其然,工程师们和包工头又因为施工细节问题吵架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个凭理念,一个凭经验,谁都不服谁。在那个没有"和事佬"和专业评判员的监理队伍的时代,嘴仗打到最胶着状态,便只好"打上"总指挥的门,求个说法。若换成在中国监理日渐完善的今天,有支对工程施工过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进行专业监督和管理的团队,  相似文献   

20.
2011年频频出现的校车安全事故,让"校车"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对此中央有关部门十分重视,2012年3月28日,《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经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4月5日分布实施,校车安全从此有了制度性保障。厦门英贤学校对于校车安全的重视,已经走到了法规的前面,该学校不仅建立了规范的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并积极购买符合新国标要求的金龙"智慧校车",从软硬件两个层面结合来保障学生出行安全,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好评。厦门英贤学校创办于2005年,学校位于厦门市集美区,是由民营企业家陈建来创办的一所民办学校,主要招收来厦务工人员的子女,目前共有学生2000多名,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