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对转体梁悬臂段浇筑完成后的温度监控、配重前后标高监控以及转体过程监控、转体后精确调整的监控,介绍了上转体梁转体前后的监控方法与结果,分析各阶段影响的大小,最终达到成桥状态满足设计要求,为同类桥梁监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全站仪测量监控支架现浇连续梁转体的原理和方法,结合集包增建第二双线工程霸王河1号特大桥支架现浇连续梁转体实例,验证了本桥梁测量和监控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确保支架现浇连续梁转体达到了设计要求的合理成桥状态。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转体T构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复杂,尽管在设计时已经考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但是实际施工中出现的诸多因素事先难以精确估计,因此有必要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本文以石家庄某桥梁为例,通过在施工中对桥梁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及施工模拟分析,以达到结构的变形、内力及线形符合设计要求的目的;同时收集相关数据,以期为同类结构的施工提供可借鉴的资料。研究结论:(1)通过合理的监控方案实施,将基于Midas civil软件计算的理论值与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后,可得知主梁标高与预测标高偏差很小,在施工过程中主梁控制截面测点应力均满足规范要求,主桥线形流畅,预拱度设置合理;(2)转体称配重试验提供的参数也确保了桥梁转体施工的安全;(3)现场采集到的相关数据可作为桥梁运营期间技术管理和技术评估的依据;(4)本研究结论可为类似转体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滑道是转体桥梁的关键部件,滑道不平顺将直接影响转体过程中桥梁的安全与稳定。为研究滑道不平顺对大跨度转体桥梁的动力性能影响规律及其合理取值问题,基于某大跨度跨线桥梁转体施工现场实时监测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开展不同程度条件下滑道不平顺对转体桥梁关键部位受力、变形、振动等动力响应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测转体桥梁滑道不平顺差异性较大,其数值介于0~15 mm之间,滑道不平顺的存在会导致转体桥梁单侧发生较小程度的倾斜;转体过程中,滑道不平顺差异变化速率与转体箱梁梁端振动响应成正比关系,其变化速率越大,梁端振动越剧烈,且环形滑道不平顺的数值差异也引起转体桥梁端振动响应不一致;0,5,10,15,20 mm和22 mm六种滑道不平顺条件下,转体桥梁主梁线形、撑脚应力、梁端竖向加速度和梁端动挠度整体表现为随着滑道不平顺数值增加而逐渐增大的趋势;滑道不平顺数值超过15 mm后,撑脚应力和桥梁振动响应明显增大,桥梁安全与稳定性降低,建议将转体桥梁滑道不平顺安全控制值确定为≤15 mm,以供类似转体桥梁结构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5.
轻型桥梁转体施工专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往采用转体施工的桥梁均为大型、特殊桥梁,其主体结构、转动体系等相对较复杂.如在横跨既有线人行天桥中采用转体工艺,桥梁轻型化后转铰结构简单,转动体系结构应力、应变较小,而转体安全系数要进一步提高,原有大型、特殊桥梁的测试手段不满足实际需要,转体控制技术还需作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轻型化桥梁平转法作为研究对象,提出转铰试验和转体试验两阶段的关键技术控制方案,验证转铰质量,确保转体安全;同时完善了轻型桥梁转体安全控制体系,提高了转体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客运专线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转体施工时梁体的施工监控,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计算出了连续梁在恒载作用下的累积位移、活载位移、预拱度及各阶段的梁体应力,通过误差分析和施工状态预测对计算模型进行修正,以此来保证成桥后桥面线形、合龙段两端悬臂端高程的相对偏差不大于规定值,并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可靠度和安全性,保证了桥梁顺利转体及受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为同类桥梁的转体施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桥梁转体施工技术广泛用于跨越河流、峡谷及既有线路的桥梁施工中,桥梁转体施工关键设备之一是转动球铰,球铰应力的合理性将决定桥梁转体施工的成败以及桥梁整体质量。文章应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转动球铰计算模型对球铰应力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桥梁转体施工过程中球铰应力进行监测,研究结果可为桥梁转体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伴随公共交通建设力度的进一步提升,交叉线路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跨越既有铁路开展桥梁工程建设时,为不影响铁路线路的正常运营,大多选用桥梁转体施工方案。为保障转体桥梁施工的安全,亟需系统梳理和总结桥梁转体施工抗倾覆难点及现有抗倾覆关键技术。通过调研国内外平转型转体桥工程实例及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研究,分别从桥梁结构不平衡因素、转体结构所受外荷载影响及转体桥梁的施工工艺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现有跨线转体桥梁施工技术抗倾覆难点,结合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及较为先进的施工工法,总结专家学者提出的桥梁转体施工抗倾覆关键技术。最后对桥梁转体施工抗倾覆新技术进行展望,提出基于北斗技术下桥梁转体姿态实时动态监测技术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下,对转体桥梁的动态位移及结构损伤快速且精确识别的构思,为平转型桥梁转体施工抗倾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对平转型桥梁转体工程建设抗倾覆具有一定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吊钟岩特大桥为一座转体法施工的大跨度铁路拱桥.介绍转体施工技术及应力位移监控方法,可为同类型桥梁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复杂的桥梁结构建设中,为了更好地研究超宽超重T构转体桥整体稳定性,除了与设计图纸、施工工艺、现场环境等有密切关系外,更应注重对桥梁施工过程和转体过程进行线形和应力监控。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Madis/civil建立主梁结构模型,对桥梁施工全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关键施工阶段的结构受力特点和变形状况以及成桥后的结构受力情况,确保桥梁施工过程安全。同时,现场采用水准仪、应力传感器等对转体前、转体过程中、转体后梁桥的线形和应力进行现场实时测量。最后将设计值、有限元分析值和现场实际值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差异。结果表明,仅对梁体而言,支架拆除后,位移变化值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大,应力变化则与位移变化相反;通过有限元分析,调整位移量使得现场线形变化趋势与设计线形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应力值在合理的设计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铁14号线跨丰沙铁路节点桥位于右线曲线半径为470 m的曲线上,桥梁主体结构为84+84 m的T构。桥梁转体跨度71+71 m,转体重量7 130 t,转体时球铰中心相对下盘中心向曲线内侧预设偏心1.152 m,转体角度33.46°,桥梁的转体半径和转体跨度在轨道交通转体桥梁的设计和施工领域均为国内首创。比选桥梁方案,从针对桥梁上部结构的非对称主体结构设计、下部结构预偏心设置、施工合拢段位置的选择、施工时对既有铁路线的防护等多方面进行论述和详细介绍。结果表明,通过上部结构非对称设计和转体结构预设偏心,有效地保证了小曲线半径大跨度桥梁转体施工时的平衡和稳定性,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桥梁施工方法是桥梁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平转施工作为一种修建桥梁的有效方法,已经在山区桥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岩洞大桥主桥采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箱形拱,平转法施工。为保证施工期间结构安全,需采用合理的工艺设计、控制措施、控制指标和指导性意见。通过总结本桥设计施工经验,可为今后类似桥梁施工提供借鉴。研究结论:对于重达5237t的转体结构,采用混凝土球铰平转施工为国内首次。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转体结构构造细节、静力计算、施工控制指标、安全措施。本桥历时9h,劲性骨架平转到位。合拢精度满足设计要求,结构各项指标和设计相符。转体施工过程中,应实时监控结构的应力和变形,采用现场实测数据修正计算模型,以使理论计算和实际相吻合,保证桥梁的安全施工。实践证明了平转施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山区桥梁施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转体施工技术对跨越的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营干扰较少,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上跨桥梁施工中。结合新建宿淮铁路上跨京沪铁路T构粱转体施工,对转体施工工艺进行研究,介绍了转体工艺流程,阐述了转动系统、设备安装、转体实施的关键技术和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为今后同类转体桥梁施工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桥梁转体过程中,梁体倾角变化情况是衡量转体稳定性的重要依据。为研究多点支撑转体斜拉桥梁体倾角的影响因素,以襄阳北编组站大桥为工程背景,制作缩尺比为1∶10的转体模型,分析转体过程转速、滑道不平顺度、承力支腿数量和承力支腿结构形式对桥梁倾角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桥梁倾角变化幅度随转速增加而增加,波动最大部位出现在中跨横桥向;当承力支腿经过钢板中部时,由于滑道凸起使承力支腿转动受到冲击效应,其倾角发生波动,桥梁倾角影响程度明显增大;六支腿工况下桥梁倾角变化值最大为0.03°,四支腿工况最大倾角变化值高达0.10°,减少支腿数量致使转体稳定性降低;承力支腿结构形式对桥梁倾角影响较大,采用橡胶垫结构形式,会减小桥梁应力变化,桥梁转动更为平稳,倾角变化更易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高铁运行安全并减少对铁路运营的干扰,上跨高铁桥梁大量采用转体法施工。依托迎宾大道上跨郑万高铁立交T形钢构桥转体工程,结合该桥超大吨位+超宽的结构形式,详细介绍了T构水平转体施工中基础处理、转体体系安装、转体施工技术和质量安全保证措施,提出一种特殊条件下异形T构转体施工方法和操作注意要点,总结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特殊条件下上跨高铁桥梁T构转体施工工艺,为以后的类似桥梁建设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现有桥梁“T构”转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工程情况,介绍一种高效实用的桥梁“T构”转体施工工艺,生产效率成倍提高,成本较大降低,为“T构”转体施工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7.
桥梁转体法施工是桥梁结构在非设计轴线位置浇筑后,利用桥梁结构做施工设施,利用转盘结构,将桥梁结构整体旋转到位的一种施工方法。结合孤庄营跨线桥的工程实例,介绍由转体下盘、球铰、上转盘、转体牵引系统等组成的转体结构施工方法和施工过程,为下一步的转体成功做好了保障。  相似文献   

18.
桥梁在转体施工过程中通常要封闭其所跨越的铁路或公路,因而对交通特别是城市交通造成较大影响。本文以秦皇岛市西部快速路工程跨越京哈铁路转体施工桥梁为依托,利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了不同类型列车通过时球铰附近的地基振动情况,并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测得的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行了分析,评估了列车诱发的振动对转体桥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诱发的振动不会对该转体施工桥梁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梁体各点振动位移和加速度远小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值;梁体不会由于列车诱发的地面振动而晃动,更不会倾覆;桥梁在转体施工过程中可以不封闭所要跨越的铁路。其它类似桥梁可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评估列车诱发振动对转体施工桥梁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决定是否封闭交通。  相似文献   

19.
以集包第二双线霸王河特大桥小半径单线连续梁转体工程实践为背景,介绍了设计与施工中关键技术,主要阐述了合龙段钢壳设计与施工技术、曲线桥梁转体钢球铰设置横向预偏心技术和曲线连续梁转体关键控制技术,对今后类似桥梁的建设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交通建设中交叉线路越来越多,转体桥梁的施工形式使用越来越频繁。转体桥梁广泛应用于跨越已有铁路的工程建设中,但目前对于转体桥梁在既有铁路列车荷载下的结构振动空间响应规律和传递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石嘴山特大桥(637号墩、638号墩)为依托,利用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在仅球铰接触且大悬臂状态下,转体桥受普速列车荷载下结构响应数据,对转体桥梁结构的动态加速度响应、动态位移响应及加速度时程信号的振动希尔伯特能量谱进行分析。研究结论:(1)在既有线普速列车荷载下转体桥梁下承台要先于上承台达到竖向加速度峰值点,且其峰值大于上承台;(2)结构加速度幅值在转体桥梁梁体向梁端的传递过程中出现放大现象,且加速度时程曲线会出现“往复式”波动,表明振动波与固有频率发生共振,加速度响应峰值分布曲线在空间上呈“V”形对称分布;(3)桥梁梁端产生的动态竖向位移响应相对较大,梁体各测点的竖向位移响应峰值呈现“W”形对称分布;(4)转体球铰对振动波的中、高频段具有明显的滤波减振作用;(5)振动波在梁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驻波效应,且中、高频段的振动波衰减较快,低频段的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