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14例病例。先天性脊柱畸形9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畸形1例,结核性脊柱畸形1例,退行性脊柱畸形1例。既往有脊柱矫形手术史者2例。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98.4°(53~150°),后凸Cobb角平均104°(48~151°)。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9例。4例行PSO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PVCR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4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矫形,2例行单纯后路内固定矫形,1例行内固定更换矫形术,1例行内固定取出术。术中7例患者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ory-evoked potential ,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全部患者行唤醒试验。结果:14例患者获得随访12~69个月,平均随访36.6个月。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55°(5~100°),矫正率44.1%;后凸Cobb角平均62.1°(25~92°),矫正率40.2%。随访时侧凸和后凸平均丢失分别为1.7°和4.8°。7例术中行SEP监测的患者,5例无法记录到可靠的SEP波形。5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加重(35.7%),行神经营养、激素冲击及高压氧治疗后3例有改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B级2例,D级1例,E级11例。神经功能较术前比,11例改善(78.6%),1例未改善(7.1%),2例恶化(14.3%)。结论: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此类患者畸形严重,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困难,难以早期发现脊髓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 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取后路顶椎区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3~61岁,平均27.5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116°(85°~175°);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6°(0°~40°);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312(210~47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89(800~4500)ml,随访时间平均43.5(6~72)个月,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43.6°(10°~98°),矫正率为62.4%;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5.2°(0°~12°),矫正率为67.5%。16例(42.1%)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13.2%),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早期9例(23.7%),包括胸腔积液2例,硬膜损伤2例,螺钉拔出3例,伤口表浅感染1例,胃肠道功能障碍1例;中期并发症2例(5.3%),包括内固定棒断裂1例,后凸加重1例。结论 后路全脊椎截骨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其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4年~2008年间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及后路矫正术治疗的4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性17例,女性25例,年龄11~23岁,平均14.6岁。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69°~132°,平均76.5± 6.2°,柔韧度为26.8%±5.2%;按Lenke分型,Ⅰ型25例,Ⅱ型13例,Ⅲ型4例。左胸弯7例,右胸弯35例。术前肺功能检查均有重度肺通气储备功能下降,7例患者术前有下肢浅表感觉减退。全麻下取侧卧位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前路胸椎椎间隙松解与植骨融合,一期或二期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对冠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 结果 42例患者手术顺利,无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前路松解平均手术时间108±2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5± 25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120±35ml。 切口均一期愈合。每例患者完成4~7个椎间隙的松解,平均5.8个。后路矫形完成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12~78°,平均32.5± 4.5°,平均矫正率为57.5%±8.5%。所有患者术后获得15~28个月随访,平均23±3.2个月,末次随访冠状面胸椎Cobb角平均33.2±5.0°,冠状面矫形较术后无明显丢失,矢状面脊柱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外观明显改善。 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比较能有效松解胸椎侧凸,创伤小,显露清晰,并能达到同样理想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比较研究我科收治的29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2013年8月~2014年6月,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矫形患者(牵引组)12例;2012年6月~2013年8月,行后路脊柱截骨手术矫形患者(对照组)17例。牵引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111.8°,而对照组为115.2°;牵引组术前最大后凸角度平均为113.3°,而对照组为118.5°。比较两组间术后9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术前平均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主弯角度、主弯柔韧度、最大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牵引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密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但两组的畸形矫正率相当。结论 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可避免侵袭性大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显著减少了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但矫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节段,双节段和三节段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内固定术(PLIF)对融合节段邻近节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单节段(A组),双节段(B组)和三节段(C组)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内固定术(PLIF)对融合节段邻近节段稳定性的影响,每组纳入15例病例,测量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度、上位邻近节段术前术后活动度。结果 三组术前与患者末次随访比较腰椎活动度均减小,在10°~23°之间,三组术前与患者末次随访比较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减小,在2°~8°之间;且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邻近节段活动度组间比较A、B组与C组之间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融合节段增加,邻近节段活动度也随之增加。术前根据术前腰椎前凸角度,术中适度恢复腰椎生理前凸角度,是维持邻近节段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观察半限制型Activ-C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共28例,男18 例,女10例,年龄:32~62 岁,平均45.2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8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从(8.5±2.5)分增加到(14.8±1.5)分,NDI评分从(24.8±6.9)分下降至(7.3±4.8)分,颈部VAS评分从(6.8±1.3)分下降至(1.2±0.4)分,上肢VAS评分从(7.4±1.2)分下降至(1.1±0.4)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从术前平均(9.6±4.3)°增加到末次随访时平均(10.8±3.5)°,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2.9±10.5)°,末次随访时为(15.4±9.1)°,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节段半限制型Activ-C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龄儿童Chiari畸形I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CMI)伴脊髓空洞患者后颅窝减压(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 PFD)手术后小脑的位置及形态变化,并分析其对脊髓空洞转归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低龄儿童CMI伴脊髓空洞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5-9岁,平均(7.5±1.3)岁;平均随访33.8±18.5个月(12-71个月)。选取正中矢状位MRI图像,并测量术前及随访的第四脑室顶点、小脑扁桃体下端的纵向及横向位置、空洞的最大前后径与同水平处脊髓前后径的比值(S/C最大比值)及空洞的长度。分析PFD术前和随访时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末次随访时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的变化值与空洞改善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末次随访时22例(68.8%)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上移,26例(81.3%)后移;平均上移2.6±4.2 mm(P=0.002),后移5.2±5.1 mm(P<0.001)。31例(96.9%)患者脊髓空洞改善,S/C最大比值及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分别为(49.5±25.7)%和(51.5±27.7)%。小脑扁桃体的上移与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35)。术前31(96.9%)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为钉状或舌状,其中90.3%(28/31)在末次随访恢复为钝圆状。结论 低龄儿童Chiari畸形I型患者PFD术后小脑的形态大多会通过小脑扁桃体的回缩和变圆而恢复正常。小脑扁桃体下端的回缩与空洞的改善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氨甲环酸静脉用药减少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 将60例拟行初次单侧THA手术的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凝血常规、双下肢静脉彩超等检查,氨甲环酸组患者于切皮前10分钟静脉单次使用10mg/Kg的氨甲环酸,对照组予以相当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第3天复查血常规并记录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术后5天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如患者血红蛋白低于80g/L则予以同型红细胞悬液2u静脉输入。通过公式计算并比较患者血容量、显隐性失血量。记录患者术后输血量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氨甲环酸组患者术中出血254.9±7.5ml,对照组350.1±40.0ml;(t=-12.819;P=0.000)、术后引流氨甲环酸组161.2±12.1ml,对照组427.2±114.0ml;(t=-12.708; P=0.000)、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失血氨甲环酸组151.9±17.1ml,对照组272.9±46.5ml;(t=-13.390;P=0.000)及隐形隐性红细胞丢失量失血量氨甲环酸组319.0±188.2ml,对照组490.1±178.3.0ml;(t=-3.613;P=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1例(3.3%,1/30),对照组8例(26.7%,8/30)需要输血,(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一名患者发现术侧无症状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对照组患者术后未发现下肢静脉血栓。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氨甲环酸组1例(3.33%,1/30),对照组0例(0.00%,0/30);(t=-1.272,P=0.209)及术后住院日氨甲环酸组平均5.2天,对照组5.4天(t=-1.272,P=0.20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0mg/Kg氨甲环酸术前静脉单次用药可以有效减少THA围手术期的血液丢失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氨甲环酸是THA围手术期控制血液丢失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导航下肌营养不良导致的颈椎侧前凸畸形矫形术。 方法 1名19岁Emery-Dreyfus肌营养不良导致的颈椎侧前凸的男性患者,在导航下置入颈椎弓根钉矫正颈椎侧前凸畸形。术前完善相关检查,脊柱MRI平扫未见脊髓异常,四肢MRI显示肌纤维量减少,双侧肱二头肌、半膜肌脂肪浸润,为肌营养不良的表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患者心功能正常。肺活量测定提示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障碍,但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常规显露C2~T5椎体,但不使用牵引也不切断棘间韧带。在显露过程中,颈部肌肉的松解和头部重力的双重作用使过伸的颈椎逐渐恢复至中立位。在导航设备的引导下,于C2、C5及T1~T5椎体双侧置入椎弓根钉,在C3、C4和C6椎体双侧置入侧块螺钉。在凸侧放入一个特制的连接杆,调整连接杆的方向后,同时一个助手在患者头部施加一定的力量使颈部弯曲至中立位。然后在凸侧用螺母将连接杆锁定。同时在凹侧置入另一特制的连接杆,并将所有螺母加固锁定。常规闭合切口,并术后拍片。 结果 手术历时320min,出血量为600ml。无手术并发症,颈椎过伸和侧凸都得到了显著矫正。术后,患者的躯干在冠状位和矢状位均恢复了平衡,可以直立行走并目视前方。侧凸Cobb’s角由35.0°矫正到6.2°,过伸由56.6°矫正到24.5°。结论 肌营养不良合并颈椎畸形非常罕见。颈后肌肉的松解和内固定能有效地矫正该类畸形。患者的手术选择主要取决于肌肉病变的类型和心肺功能。术前须充分评估CT扫描结果,并特别注意颈椎弓根直径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7年2月-2011年1月,经后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7.3岁。病程4~8年。术前 Cobb 角15~49°,平均31°;腰椎前凸角(T12~S1)-30.6~3.3°,平均-10.5°。对 Cobb角< 20°的5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角> 20° 的23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采用VAS评分、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28例患者共减压113个节段,平均减压4.0 个节段;共融合90个节段,平均融合3.2个节段。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5±0.5) h,出血(600±30) ml,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侧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术后平均15.2°,改善率平均为51.0%。腰椎前凸角矫正为5.4~28.2°,平均18.4°。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 角均明显改善(P< 0.05)。术前JOA评分平均13.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5分(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 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应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责任节段,临床疗效满意,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56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术。患者年龄18岁-52岁,平均年龄32.7岁。男30例,女26例。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 )评分(46.6±3.7),Lysholm评分(50.5±4.2)。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IKDC 评分(89.2±2.3),Lysholm评分(91.5±2.7)。结论: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行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的(治疗组)56例,行单纯运动疗法的(对照组)28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改变,根据Harris评分法标准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8.14±0.94,治疗后1.93±1.08;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8.03±1.02,治疗后2.71±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6%(优35例,良14例,中5例,差2例),对照组为82%(优12例,良7例,中4例,差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运动疗法相比,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置钉密度是否影响Lenk1型AIS患者冠状位和矢状位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同一中心手术治疗的连续31例采用后路全钉选择性融合的Lenke1型AIS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随访结果。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置钉密度与冠状位Cobb角矫正率及矫正比率的关系,以及置钉密度与冠状面术后2年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的相关关系。根据置钉密度的高低将患者分为两组:即高密度组(>0.7)与低密度组(≤0.7),统计比较两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 结果术前平均年龄为15.3岁,术前平均主胸弯角度为:48.5±8.5,术后2周随访平均矫正到16.0±6.9,冠状位平均矫正率为68%;手术即刻矫正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9(P=0.315),矫正比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0(p=0.589),冠状位矫正角度丢失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04(P=0.837);矢状位胸椎后凸术后角度减少与置钉密度相关性0.09(P =0.619)。高、低置钉密度两组平均植入物密度分别为0.85与0.61(P<0.01),其它参数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无论是否考虑柔韧性因素,Lenke1型AIS胸弯冠状面矫正率与置钉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矢状位胸弯生理曲度术前术后的变化与置钉比例无关。冠状面矫正角度2年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与置钉密度也无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颈脊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CSCI)患者通过康复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入院进行康复训练的CSCI患者32例,其中男27例,女5例,年龄17~75岁,平均(47.25±7.1)岁,住院时间24~193d,平均108d。采用运动疗法配合理疗及中医按摩疗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损伤程度按照ASIA残损分级、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测量(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FIM)评定颈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状况。结果 经过康复治疗后CSCI患者的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按照ASIA残损分级评定标准评定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Barthel指数治疗后评分(22.81±6.8)较治疗前评分(17.5±5.03)显著性提高(P<0.05),FIM治疗后评分(63.78±7.25)较治疗前评分(53.76±3.71)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CSCI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以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颈5-6椎骨折脱位1例,颈6-7骨折脱位6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0-52岁(平均47.8岁)。对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 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 7例患者术后获得6-34月(平均18.2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二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 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6.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期矽肺患者63例血清锰(Mn)。其含量在矽肺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38.4×10^-3M±21.2×10^-2,31.4×10^-3±15.9×10^-2,12.4×10^-3M±4.6×10^3μmol/L,无较正常对照组锰含量129.3×10^-3±54.6×10^-3为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讨论了矽肺患者血清Mn降低的原因可能与患者体内硅含量大量增加有关。提出了治疗措施宜着重使用清Mn水平升高,可能对矽肺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进行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个性化矫形后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共有40例无脊髓神经症状体征、双髋活动良好的AS后凸畸形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均行后路经椎弓根单节段或双节段楔形闭合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A组采用个性化截骨方案,B组采用传统截骨方案。记录AS患者矫形前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术前及术后6个月SRS-22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析矫形前后主观评分变化及矫形后PI、PT变量关系。结果:A、B两组术前PI、PT值、ODI指数及SRS-22评分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A、B两组患者外观、心理、疼痛、功能及满意度均趋于正常,且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A、B两组术后SRS-外观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SRS-心理、疼痛、功能、满意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1),A、B两组术后ODI指数未见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个性化矫形对A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着较好的改善,同时,对颌眉角的纠正也具有更好的可控性。熟练掌握个性化矫形方法后,可以明显简化手术方案的讨论与争议,并能达到与传统截骨方案相似甚至更好的效果,适合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回顾性分析应用Wallis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患共52例,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38~64岁,平均47.3岁。其中L4~5单节段48例,L4~S1双节段4例,均行腰椎开窗减压Wallis系统置入。观察术前及术后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下腰痛(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 JOA)评分变化情况,并测量术前及术后病变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 PDH)。结果 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28.3个月。手术时间70~230min,平均113.2min。术中出血20~300ml,平均82.6ml。术后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PDH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Oswestry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间盘突出复发,保守治疗缓解。另一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腰椎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症状缓解。其余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亦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结论 应用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保留手术节段腰椎的活动度,中期随访疗效良好,其主要适应证为退变不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 【关键词】 Wallis;非融合动态固定;腰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大鼠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及其特异性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1,TI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TIMP-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SD 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激素组、阿托伐他汀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激素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给予肌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2.5 mg/kg,每周2次,阿托伐他汀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1mg/kg灌胃,每日1次;对照组只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肌注。4周后取左侧股骨头骨组织石蜡包埋,HE染色,鉴定骨质疏松和股骨头坏死情况;取右侧股骨头骨组织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MMP-2、MMP-9、TIMP-1和TIMP-2 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激素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各有1只动物死亡。对照组股骨头骨组织切片HE染色可见骨小梁由板层骨构成,绝大多数小梁骨陷窝内可见骨细胞,小梁间为血管和骨髓。激素组表现为骨小梁稀疏和大量不连续的骨碎片及骨髓坏死,碎片骨陷窝内骨细胞大部分消失,周围有大量炎性肉芽组织,阿托伐他汀组介于二者之间,轻度炎性细胞浸润,骨小梁略纤细,多数小梁骨陷窝内可见骨细胞,小梁间为血管和骨髓。MMP-2在激素组、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中的表达分别为0.15 ± 0.04、0.10 ± 0.09、0.09 ± 0.03,MMP-9在三组中的表达分别为0.13 ± 0.03,0.11 ± 0.05和0.08 ± 0.02;TIMP-1在三组中的表达分别为0.07 ± 0.02,0.15 ± 0.05和0.18 ± 0.04;TIMP-2在三组中的表达分别为0.45 ± 0.15,0.73 ± 0.08和0.69 ± 0.19。激素组与对照组比较,MMP-2、MMP-9 mRNA表达增高,TIMP-1、TIMP-2 mRNA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比较,除MMP-9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无显著性差异;阿托伐他汀组与激素组比较,MMP-2、MMP-9 mRNA表达降低,TIMP-1、TIMP-2 mRNA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醋酸泼尼松龙上调大鼠骨组织中MMP-2、MMP-9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TIMP-1、TIMP-2水平,使MMPs/TIMPs比值升高。阿托伐他汀可以拮抗皮质激素对MMPs/TIMPs系统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对130例呼吸系疾病患者采用全肺灌洗(WLL)治疗,28例患者在术中、术后分别出现低氧血症、液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1%。笔者认为只要在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在术中密切监护,术后详细观察,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都可以使患者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