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7年2月-2011年1月,经后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7.3岁。病程4~8年。术前 Cobb 角15~49°,平均31°;腰椎前凸角(T12~S1)-30.6~3.3°,平均-10.5°。对 Cobb角< 20°的5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角> 20° 的23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采用VAS评分、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28例患者共减压113个节段,平均减压4.0 个节段;共融合90个节段,平均融合3.2个节段。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5±0.5) h,出血(600±30) ml,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侧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术后平均15.2°,改善率平均为51.0%。腰椎前凸角矫正为5.4~28.2°,平均18.4°。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 角均明显改善(P< 0.05)。术前JOA评分平均13.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5分(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 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应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责任节段,临床疗效满意,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回顾性分析应用Wallis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患共52例,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38~64岁,平均47.3岁。其中L4~5单节段48例,L4~S1双节段4例,均行腰椎开窗减压Wallis系统置入。观察术前及术后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下腰痛(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 JOA)评分变化情况,并测量术前及术后病变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 PDH)。结果 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28.3个月。手术时间70~230min,平均113.2min。术中出血20~300ml,平均82.6ml。术后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PDH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Oswestry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间盘突出复发,保守治疗缓解。另一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腰椎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症状缓解。其余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亦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结论 应用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保留手术节段腰椎的活动度,中期随访疗效良好,其主要适应证为退变不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 【关键词】 Wallis;非融合动态固定;腰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观察半限制型Activ-C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共28例,男18 例,女10例,年龄:32~62 岁,平均45.2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8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从(8.5±2.5)分增加到(14.8±1.5)分,NDI评分从(24.8±6.9)分下降至(7.3±4.8)分,颈部VAS评分从(6.8±1.3)分下降至(1.2±0.4)分,上肢VAS评分从(7.4±1.2)分下降至(1.1±0.4)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从术前平均(9.6±4.3)°增加到末次随访时平均(10.8±3.5)°,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2.9±10.5)°,末次随访时为(15.4±9.1)°,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节段半限制型Activ-C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 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取后路顶椎区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3~61岁,平均27.5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116°(85°~175°);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6°(0°~40°);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312(210~47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89(800~4500)ml,随访时间平均43.5(6~72)个月,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43.6°(10°~98°),矫正率为62.4%;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5.2°(0°~12°),矫正率为67.5%。16例(42.1%)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13.2%),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早期9例(23.7%),包括胸腔积液2例,硬膜损伤2例,螺钉拔出3例,伤口表浅感染1例,胃肠道功能障碍1例;中期并发症2例(5.3%),包括内固定棒断裂1例,后凸加重1例。结论 后路全脊椎截骨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其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比较研究我科收治的29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2013年8月~2014年6月,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矫形患者(牵引组)12例;2012年6月~2013年8月,行后路脊柱截骨手术矫形患者(对照组)17例。牵引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111.8°,而对照组为115.2°;牵引组术前最大后凸角度平均为113.3°,而对照组为118.5°。比较两组间术后9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术前平均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主弯角度、主弯柔韧度、最大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牵引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密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但两组的畸形矫正率相当。结论 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可避免侵袭性大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显著减少了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但矫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14例病例。先天性脊柱畸形9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畸形1例,结核性脊柱畸形1例,退行性脊柱畸形1例。既往有脊柱矫形手术史者2例。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98.4°(53~150°),后凸Cobb角平均104°(48~151°)。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9例。4例行PSO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PVCR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4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矫形,2例行单纯后路内固定矫形,1例行内固定更换矫形术,1例行内固定取出术。术中7例患者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ory-evoked potential ,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全部患者行唤醒试验。结果:14例患者获得随访12~69个月,平均随访36.6个月。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55°(5~100°),矫正率44.1%;后凸Cobb角平均62.1°(25~92°),矫正率40.2%。随访时侧凸和后凸平均丢失分别为1.7°和4.8°。7例术中行SEP监测的患者,5例无法记录到可靠的SEP波形。5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加重(35.7%),行神经营养、激素冲击及高压氧治疗后3例有改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B级2例,D级1例,E级11例。神经功能较术前比,11例改善(78.6%),1例未改善(7.1%),2例恶化(14.3%)。结论: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此类患者畸形严重,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困难,难以早期发现脊髓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行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个性化矫形后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共有40例无脊髓神经症状体征、双髋活动良好的AS后凸畸形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均行后路经椎弓根单节段或双节段楔形闭合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A组采用个性化截骨方案,B组采用传统截骨方案。记录AS患者矫形前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术前及术后6个月SRS-22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析矫形前后主观评分变化及矫形后PI、PT变量关系。结果:A、B两组术前PI、PT值、ODI指数及SRS-22评分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A、B两组患者外观、心理、疼痛、功能及满意度均趋于正常,且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A、B两组术后SRS-外观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SRS-心理、疼痛、功能、满意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1),A、B两组术后ODI指数未见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个性化矫形对A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着较好的改善,同时,对颌眉角的纠正也具有更好的可控性。熟练掌握个性化矫形方法后,可以明显简化手术方案的讨论与争议,并能达到与传统截骨方案相似甚至更好的效果,适合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4年~2008年间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及后路矫正术治疗的4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性17例,女性25例,年龄11~23岁,平均14.6岁。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69°~132°,平均76.5± 6.2°,柔韧度为26.8%±5.2%;按Lenke分型,Ⅰ型25例,Ⅱ型13例,Ⅲ型4例。左胸弯7例,右胸弯35例。术前肺功能检查均有重度肺通气储备功能下降,7例患者术前有下肢浅表感觉减退。全麻下取侧卧位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前路胸椎椎间隙松解与植骨融合,一期或二期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对冠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 结果 42例患者手术顺利,无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前路松解平均手术时间108±2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5± 25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120±35ml。 切口均一期愈合。每例患者完成4~7个椎间隙的松解,平均5.8个。后路矫形完成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12~78°,平均32.5± 4.5°,平均矫正率为57.5%±8.5%。所有患者术后获得15~28个月随访,平均23±3.2个月,末次随访冠状面胸椎Cobb角平均33.2±5.0°,冠状面矫形较术后无明显丢失,矢状面脊柱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外观明显改善。 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比较能有效松解胸椎侧凸,创伤小,显露清晰,并能达到同样理想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导航下肌营养不良导致的颈椎侧前凸畸形矫形术。 方法 1名19岁Emery-Dreyfus肌营养不良导致的颈椎侧前凸的男性患者,在导航下置入颈椎弓根钉矫正颈椎侧前凸畸形。术前完善相关检查,脊柱MRI平扫未见脊髓异常,四肢MRI显示肌纤维量减少,双侧肱二头肌、半膜肌脂肪浸润,为肌营养不良的表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患者心功能正常。肺活量测定提示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障碍,但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常规显露C2~T5椎体,但不使用牵引也不切断棘间韧带。在显露过程中,颈部肌肉的松解和头部重力的双重作用使过伸的颈椎逐渐恢复至中立位。在导航设备的引导下,于C2、C5及T1~T5椎体双侧置入椎弓根钉,在C3、C4和C6椎体双侧置入侧块螺钉。在凸侧放入一个特制的连接杆,调整连接杆的方向后,同时一个助手在患者头部施加一定的力量使颈部弯曲至中立位。然后在凸侧用螺母将连接杆锁定。同时在凹侧置入另一特制的连接杆,并将所有螺母加固锁定。常规闭合切口,并术后拍片。 结果 手术历时320min,出血量为600ml。无手术并发症,颈椎过伸和侧凸都得到了显著矫正。术后,患者的躯干在冠状位和矢状位均恢复了平衡,可以直立行走并目视前方。侧凸Cobb’s角由35.0°矫正到6.2°,过伸由56.6°矫正到24.5°。结论 肌营养不良合并颈椎畸形非常罕见。颈后肌肉的松解和内固定能有效地矫正该类畸形。患者的手术选择主要取决于肌肉病变的类型和心肺功能。术前须充分评估CT扫描结果,并特别注意颈椎弓根直径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为腰椎滑脱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专业相关杂志。纳入腰椎滑脱治疗中对比PLF和PLIF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和比较性研究。依据Furlan标准评估评价纳入RCT的方法学质量,依据Cowley标准评估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Meta分析,使用GRADE法评估所得结论的证据等级。结果 经过系统检索和筛检,共纳入4篇随机对照试验和5篇观察性研究,共520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PLIF的术后满意度高于PLF(odds ratios[OR]: 0.49, 95% confidence limits[95% CI]: [0.28, 0.88, P =0.02),两种融合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 2.28, 95% CI:[0.97, 5.35], P= 0.06)。另外,PLIF的融合率高于PLF(OR: 0.32, 95% CI:[0.17, 0.61], P=0.0006),再手术率低于PLF(OR: 5.30, 95% CI: [1.47, 19.11], P= 0.01),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WMD=76.52, 95% CI: [-310.68, 463.73], P=0.70;WMD=-1.20, 95% CI: [-40.36, 37.97], P=0.95)。结论 PLIF较PLF可以更好地提高腰椎滑脱患者术后满意度、缓解术后疼痛、改善功能状态、增加其融合率、降低再手术率,两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严重僵硬脊柱畸形患者(不包含半椎体畸形)行经后路全脊椎切除(posterior vertebal column resection,PVCR)脊柱矫形术前、术后肺功能检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PFT)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规律。方法 将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除半椎体畸形的严重僵硬脊柱畸形患者中伴有肺功能障碍的24例纳入本研究。年龄11~45岁,平均(18.9±8)岁;术前侧凸Cobb 角平均(110.1±14.6)°(94°~170°),后凸Cobb 角平均(80.6±29.2)°(42 °~160°)。所有患者均行PVCR术。以术前肺功能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分为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40%~60%)和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低于40%)。术前、术后2周、3 个月、6个月、1年、2 年时行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分析肺功能各参数(肺活量—VC,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VC%,用力肺活量—FVC,F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以及患者术前、术后自觉症状改善(呼吸窘迫、肺部感染、体力、生活质量)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结果 终末随访24 个月。术后2周,肺功能参数FVC、FVC%、FEV1、FEV1%,重度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分别为:(0.92±0.04)L、(26.55±0.67)%、(0.98±0.06)L、(25.48±0.41)%,明显低于术前(1.13±0.06)L、(28.27±0.55)%、(1.04±0.06)L、(27.42±0.36)%(P<0.05),中度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分别为:(1.28±0.06)L、(38.83±1.00)%、(1.05±0.03)L、(35.43±0.36)%,明显低于术前(1.42±0.04)L、(40.33±0.79)%、(1.33±0.04)L、(37.38±0.47)%(P<0.05),动脉血气分析均提示异常,肺功能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的肺功能参数开始逐渐恢复,但仍不及术前水平;术后1年,患者肺功能水平略高于术前,各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96%的患者自觉症状得到改善,MET评分较术前高,动脉血气分析及肺部胸片未见异常;术后2 年,肺功能参数FVC、FVC%、FEV1、FEV1%,重度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分别为:(1.48±0.03)L、(33.67±0.49)%、(1.28±0.03)L、(31.53±0.41)%,中度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分别为:(1.56±0.06)L、(42.05±0.38)%、(1.43±0.04)L、(39.32±0.40)%,所有患者的肺功能明显高于术前的基础水平( VC恢复17.1%, FVC恢复18.7%, FEV1恢复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自觉症状得到改善,动脉血气分析正常及胸部X片未见肺异常。术后肺功能参数变化率、自觉症状改善率均与恢复时间成正相关。结论 严重僵硬脊柱畸形的患者行PVCR术后,肺功能在2周内会明显下降,但是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术后1年肺功能逐渐回到术前基础水平,术后2年较术前会有明显改善,特别是术前表现为重度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PVCR术后患者PFT在术后2年较术前有改善,但更重要的是多数患者在术后1年自觉症状得到改善,并且动脉血气分析正常及胸部X片未见肺异常,几乎所有患者术后2年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这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关键词】脊柱畸形;PVCR;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颈5-6椎骨折脱位1例,颈6-7骨折脱位6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0-52岁(平均47.8岁)。对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 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 7例患者术后获得6-34月(平均18.2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二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 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置钉密度是否影响Lenk1型AIS患者冠状位和矢状位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同一中心手术治疗的连续31例采用后路全钉选择性融合的Lenke1型AIS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随访结果。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置钉密度与冠状位Cobb角矫正率及矫正比率的关系,以及置钉密度与冠状面术后2年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的相关关系。根据置钉密度的高低将患者分为两组:即高密度组(>0.7)与低密度组(≤0.7),统计比较两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 结果术前平均年龄为15.3岁,术前平均主胸弯角度为:48.5±8.5,术后2周随访平均矫正到16.0±6.9,冠状位平均矫正率为68%;手术即刻矫正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9(P=0.315),矫正比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0(p=0.589),冠状位矫正角度丢失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04(P=0.837);矢状位胸椎后凸术后角度减少与置钉密度相关性0.09(P =0.619)。高、低置钉密度两组平均植入物密度分别为0.85与0.61(P<0.01),其它参数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无论是否考虑柔韧性因素,Lenke1型AIS胸弯冠状面矫正率与置钉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矢状位胸弯生理曲度术前术后的变化与置钉比例无关。冠状面矫正角度2年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与置钉密度也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56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术。患者年龄18岁-52岁,平均年龄32.7岁。男30例,女26例。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 )评分(46.6±3.7),Lysholm评分(50.5±4.2)。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IKDC 评分(89.2±2.3),Lysholm评分(91.5±2.7)。结论: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深低温冷冻不同时限的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兔胫骨骨缺损的能力及效果差异。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其右侧胫骨中上段制备8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2组:A组16只,植入深低温冷冻3个月骨;B组16只,植入深低温冷冻6个月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2、4、8、12周动物大体标本观察,12周组织病理学观察及骨密度测试来评价深低温冷冻骨材料对骨缺损修复的效果。结果:①骨缺损修复标本大体观察:A组植入后8周缺损已融合,12周完全修复,塑型良好;B组在8周时有少量新骨形成,12周移植骨和宿主骨未完全愈合,骨缺损区塑形差。②术后12周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A组基本达到骨愈合,B组12周后愈合不完全。③A组、B组骨标本的骨密度值:8周时A组的骨密度值大于B组(P〈0.05)。结论: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具有较好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但保存时间过长则不利于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