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在不使用黏结剂或接续零件的前提下接合异种材料的技术所适用的材料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日本MEC公司开发了能直接接合树脂与金属的技术AMALPHA。目前,能适用该技术的树脂材料已经从原有的5种增加到17种。同时,在金属材料方面,不仅可用于铝合金锻造件,现在还能适用于铝合金压铸件。为此,在使用铝合金压铸零部件较多的汽车领域,AMALPHA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得到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汽车企业缩短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国内对汽车结构的设计与研究已经从传统的经验设计逐渐发展到应用CAE技术进行仿真分析阶段,但未像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采用结构优化技术对零部件进行优化设计,以减轻重量且提高产品性能。  相似文献   

3.
当下,随着汽车行业不断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等方向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作为目前汽车行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势必会对传统汽车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迫使传统零部件产业做出改变。变则立,不变则面临淘汰。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将会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重组。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零部件产业、技术等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国内外现状,针对材料、装备、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企业管控能力方面与外资企业进行对比,找出薄弱点,攻之。  相似文献   

4.
田永  方瑛  廖兵 《汽车与配件》2014,(19):64-67
<正>汽车电子电器零部件是整个汽车零部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整个汽车系统的大脑,起着控制和协调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仪表、开关和按钮、线路板、线束等典型的电子电器零部件,分别从材料的选择原则、材料的性能分析、材料的主要牌号应用等三个方面,详细论述电子电器部件材料的设计与性能,以期对电子电器零部件的开发与材料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身的结构由车架式车身发展到整体式车身,整个车身都是由薄钢板冲压制成复杂的形状,再通过各种连接方式形成一个整体。在车身材料的选择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高强度低合金材料、超高强度材料、铝合金材料以及镀层材料逐渐代替了原有的低碳钢板材质。钢材的厚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板材零件的厚度由0.9mm下降到0.7mm,结构零件的板材厚度  相似文献   

6.
激光焊接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激光焊接技术的特性,针对汽车发动机、车身、悬架和传动系等零部件,从其结构设计、材料选配到制造进行创新。应用结果表明:对于进排气门、正时齿轮和悬架装置等承担疲劳载荷的零部件,激光焊接可满足其较高的强度要求;诸如发动机罩、保险杠等板金件,激光焊接与材料、结构设计相结合则可提高刚性、减轻质量。  相似文献   

7.
国产商用车制动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车辆技术的进步和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发达国家正在将大量先进技术应用到提高商用车制动性能方面。除了传统的制动防抱死系统(ABS)、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电子制动系统(EBS)、电子稳定装置(ESP)、巡航控制系统(ACC)等系统外,制动系统的零部件如空压机、制动器等技术领域也日益向模块化、高可靠性发展。近几年伴随着中国商用车的迅猛发展,其制动系统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制动系统总体性能的逐步提高和电子化装置的应用方面。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在研发应用电动新能源汽车及产业化发展中完全可以依赖于原有的对于电动车及电池运用上的传统产业优势。特别是在近些年来,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结构材料、整车产品开发等重点领域内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专利,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在动力电池循环寿命、节能与轻量化、车型开发和批量生产、电气安全可靠性等技术指标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电极、电解质、隔膜和电池组件等关键材料的自主性研发和核心技术不足,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营模式探索上尚有欠缺。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物流系统如何应对主机厂日渐提升的产能,以及复杂多样的产品要求,是在汽车零部件厂商面前的严肃问题。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RFID技术的成熟为供应链上数据采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将RFID技术应用到物流和供应链领域。譬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蒂森克虏伯公司就采用了基于RFID技术的汽车零部件追踪整体解决方案,包含数据自动采集、物品追踪和物品管理三个方面。本文以E公司为案例,探讨RFID技术在汽车零部件企业物流系统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种类和性能特点,分析了聚丙烯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常见问题,从聚丙烯材料的选择及配方改善、成型工艺的改善、零部件设计结构的改善以及表面处理等方面说明了提高聚丙烯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表面质量的措施,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应用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是否确实为路面工程中节能与减碳的有效方法,研究使用美国再生材料资源中心所开发的路面环境影响试算表(PaLATE),配合国内沥青厂提供的工艺耗能信息,比较有添加旧料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和全新材料的一般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生命周期排碳量与工艺耗能,从节能减碳的角度对使用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效益进行评估,并以不同的性能情形进行敏感度分析。尽管大多数学术研究均认为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并不劣于新料沥青混合料,但仍有文献指出实际经验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较差,由分析结果也可发现再生沥青混合料工艺的能耗量并不一定会较新料拌制的传统沥青混合料的要低。然而,因为使用旧料能够较少天然资源的使用,可减少生产天然材料的耗能与排碳量,敏感度分析表明,含30%旧料的再生沥青混合料若可达到新料沥青混合料寿命的83.7%和79.53%以上,则可有正面的节能和减碳效益。若沥青拌合厂可有效执行废热回收等节能减碳措施,更能进一步降低拌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耗能与排碳量。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新区的地质状况为盐碱性软土地基,在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工程中,若采用传统管材,会产生易腐蚀、使用寿命短、维护工作量大等弊病。该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新型管材取代传统管材所取得的经验和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某电动赛车设计轻量化材料车身,通过对车身的三维建模,以及综合运用有限元模态分析技术,选用不同材料,优化车身结构,对整车车身的轻量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文章的研究,对电动赛车车身在材料运用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与传统电动赛车的车身重量相比,车身重量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盾构施工中管片易发生上浮、错台等不良现象,通过室内试验对促强干粉(A料)、液体激发剂(B料)不同掺比的同步双液浆进行物理特性测定,并基于此开发出一种新型可调节初凝时间的同步双液浆。研究结果表明: 1)合理调配A料、B料掺比,同步双液浆的初凝时间可控制在30~60 min; 2)新型双液浆的初凝时间、流动度主要由B料控制,随着B料掺比的增加,初凝时间、流动度显著减小,当B料掺比大于3%后趋于稳定; 3)新型双液浆结石体强度由A料、B料共同控制,当A料、B料掺比分别为1.5%、3.5%时,结石体强度基本达到最大值; 4)A料与B料的最优掺比分别为1.5%~3.71%、1%~2.2%。在广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采用该新型同步双液浆,管片拼装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表明开发的新型双液浆具有良好的充填性与泵送性,克服了单液浆和传统双液浆在全断面围岩地层同步注浆的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15.
地下工程与隧道内装饰材料-开尔搪瓷钢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开尔搪瓷钢板产品的性能特点,地下工程与隧道传统材料分析以及开尔搪瓷钢板在地下工程与隧道应用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徐方  周明凯  沈卫国  朱婧  李静辉 《公路》2007,(6):149-153
利用无机结合料稳定钢渣砂作为新型路面基层材料,以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二灰稳定钢渣砂、粉煤灰稳定钢渣砂、水泥粉煤灰稳定钢渣砂等3种路面基层材料的强度性能,并提出了各材料的最佳配合比。与传统路面基层材料进行对比,发现无机结合料稳定钢渣砂路面基层材料具有较好的强度,经济性能优良,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赵勇 《上海汽车》2010,(1):41-44
介绍了汽车轻量化和新材料在汽车中应用的最新进展,介绍了GMT和LFT—D新材料的材料性能和成型工艺。研究了保险杠缓冲梁采用GMT新材料代替传统金属材料的可行性,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材料替换前后的碰撞安全性能变化,最终验证了GMT新材料应用到缓冲梁设计中能够满足碰撞安全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土壤固化剂能够改善土体的抗剪强度、渗透性和水稳定性等工程特性,是传统土壤固化材料水泥、石灰的新扩展,已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加固工程。通过总结土壤固化剂的类型、材料组分、固化机理和固化特性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土壤固化剂研究方向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土壤固化新材料的研发和工程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进行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性能评价时,传统方法往往需要全面考虑强度(抗压强度)、稳定性(抗冻性、干缩性、温缩性和抗冲刷性)和疲劳性能。文章利用半刚性基层材料抗压强度与其他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灰色关联聚类分析方法,获得了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性能优化指标———综合压缩模量。结果表明,灰色关联聚类方法是指标分类或同类因素归并的有效方法,可在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性能优化时使用;采用综合压缩模量作为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性能优化指标,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可在沥青路面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依据相关规范和对当地材料状况的分析,将岭南高速公路工程的路面基层、底基层标准材料的设计方法以及成型原理等进行了介绍和论述,并与传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该设计方法提高了混合料击实密度,降低了稳定结合料的比例,增强了混合料的嵌挤作用,提高了基层、底基层的抗裂能力和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