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简化的高寒动车组模型,运用OpenFOAM进行网格划分,采用SST k-ω的湍流模型来模拟高寒动车组转向架区域的空气流场特性,分析转向架区域的速度场与压力场。研究结果表明,转向架区域结构复杂,夹带雪粒子的气流将冲击转向架区域的发热元件,所受冲击部位正压较大,夹带的雪粒子于此迅速融化、结冰。同时在转向架上方存在大量低速涡流,雪粒子在低速涡流处静止并落于转向架部件表面。随着速度增加,转向架区域中夹带的雪粒子增加,相应部位的积雪、结冰问题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区域的积雪结冰问题,针对简化的车体和转向架模型,采用三维非定常雷诺时均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URANS),耦合离散相模型(DPM)流场仿真计算,模拟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区域流场和雪粒子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转向架底部高速气流携带雪花从转向架中部和后方向上折返进入转向架上方区域,并形成低速漩涡,雪花在狭窄处逐渐堆积;转向架底部各零部件迎风侧表面受到气流直接冲击,表面呈现较为明显的正压,在发热零件表面极易形成积雪积冰。另外,沿着列车运行方向,后3台拖车转向架比第1台拖车转向架表面的粒子黏附情况依次减少56.43%,95.42%,95.47%,第2台动车转向架比第1台动车转向架表面黏附粒子数减少51.74%。  相似文献   

3.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发展及其动力学特性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国内外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发展历程、高速动车组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转向架结构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我国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基本模式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于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的数值仿真方法对制动夹钳积雪结冰问题展开研究,并通过风洞实验验证数值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分析制动夹钳周围的空气流动特性和夹钳表面的压力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高速气流主要在转向架下部流动,仅有少量低速气流向上偏转进入到转向架上方区域。大量雪粒子跟随高速气流冲刷制动夹钳并在其下表面形成严重的积雪结冰,而少量雪粒子跟随上扬气流进入转向架上方区域,重力作用下,在夹钳上表面形成少量积雪。雪粒子跟随高速列车单向运行时,气流对后侧制动夹钳的冲刷作用强于前侧,前侧夹钳处于负压环境中,而后侧夹钳迎风侧和底部呈现明显正压,导致后侧夹钳的积雪结冰前侧夹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动车组转向架排障器结构介绍及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列车运营速度越来越高,转向架振动随之增大,对排障器结构强度及安装可靠性要求亦随之提高。通过对既有结构排障器进行分析,提出结构优化方案,完成强度分析及振动试验,并已批量装车使用,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km/h动车组转向架构架的结构组成以及运行时的载荷分布情况,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构架进行强度分析、结构优化设计,得出了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7.
结合高速动车组车载转向架失稳报警装置在应用中的实际问题,针对车辆第一次失稳报警后的限速时间及加速度传感器的布置方案进行深入探讨。根据实测数据及相关标准,在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保证运营秩序为原则,当车辆首次出现报警限速值200 km/h时,建议限速保持时间不小于106 s。通过构架不同端部实测振动数据以及构架受力分析,对于单转向架,由于前后轮对蛇行运动存在相位差,非导向轴上方构架端部受到导向轴力的叠加影响,横向振动加速度幅值一直大于导向轴构架端部,因此建议传感器布置在1、4轴或2、3轴构架端部。  相似文献   

8.
按照相关焊接工艺评定规程,采用带脉冲的数字逆变电源,对全熔透的对接接头、开坡口全熔透的T型接头和不开坡口的角焊缝接头进行了自动焊接工艺评定,为自动焊技术在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制造中的全面推广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国内典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进行有限元仿真和试验测试,对比两种不同结构型式齿轮箱箱体的模态特征,研究分析了整体箱和分体箱对振型模态的影响,针对局部薄弱区域提出优化设计建议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联系枕梁的结构型式、技术特征,与摇枕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设置联系枕梁转向架的设计原则,以期为后续动车组转向架的研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CRH3型动车组供水系统在运行中发生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措施,以满足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的核心部件之一,主要实现承载、导向、牵引制动、减振降噪等功能,满足保持高速稳定运行,充分利用轮轨黏着,减轻轮轨间动作用力等要求,其性能直接决定高速动车组的运行安全和品质。CRH2型动车组高速转向架以系列化、模块化的设计结构和先进、成熟的制造工艺技术,成为我国铁路高速动车组的主型转向架。  相似文献   

13.
高速动力车转向架焊接构架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高速动力车转向架焊接构架的质量为目标函数,以16Mn钢母材和焊缝的疲劳强度为约束条件,根据UIC615-4所规定的构架强度试验载荷,对高速动力车转向架焊接构架进行结构优化,提出了降低结构弯曲和扭转刚度的设计方法,以提高轻量化焊接构架的疲劳强度。优化方案构架的最大等效应力较原方案降低15.33%,结构刚度和应力分布趋于均匀,构架疲劳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转向架是支承、牵引和制动车体并能相对车体回转的走行装置,具有缓冲振动和导向功能,决定列车运行安全可靠性和运行品质。中国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经过技术引进、吸收创新和自主创新3个阶段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在结构轻量化、安全可靠性、动力学性能及智能化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成果,针对转向架结构强度和动力学性能开展的试验台、环形道、试验专线科学研究试验及线路长期服役跟踪测试,为自主创新阶段的中国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自主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基础。文章系统地回顾了中国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在3个发展阶段的结构参数和技术瓶颈,指出了下一代高铁及CR450动车组转向架技术研究方向;从转向架基本结构角度系统论述了转向架总体集成、构架、轮对轴箱及定位装置、悬挂装置、驱动系统、基础制动和辅助装置的技术发展历程及趋势,提出技术自主创新及工程应用创新研究方向;论述了转向架轻量化设计、强度可靠性、车辆系统动力学、智能化设计和试验测试这5种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高速变轨距动车组转向架轮轴传动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速变轨距动车组转向架轮轴间转矩传递的问题,提出了滚子花键传动方案、花键轴传动方案和轴套式花键传动方案3种传动方案。对3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并对花键轴传动方案和轴套式花键传动方案进行了强度校核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轴套式花键传动方案优点突出,在3种传动方式中应当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6.
基于涡流制动原理建立涡流制动力的数学模型,并利用ANSYS Maxwell软件建立LECB(线性涡流制动)三维仿真模型。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列车速度、气隙、励磁电流等因素对涡流制动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常用制动和紧急制动工况下的电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线性涡流制动力受速度的影响明显,低速时制动力快速上升并达到幅值,然后随着速度的增加,制动力下降并趋于平稳;励磁电流、励磁线圈匝数与线性涡流制动力成正相关,气隙、钢轨材料电导率与线性涡流制动力成负相关;相同条件下,励磁线圈材料为铝时,线性涡流制动系统产生的制动力大小优于励磁线圈材料为铜时产生的制动力。  相似文献   

17.
杨俊  郑建兴  汪枫 《铁道车辆》2015,(2):13-16,5
通过运用Ansoft和AMESim对高速动车组电空比例阀进行建模仿真分析,从而建立了电空比例阀的仿真模型,以研究在不同的结构条件下电空比例阀的输出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而为同类型的电空比例阀的研发设计和优化设计提供技术积累。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CRH3型高速动车组阻力特性,对头型、风挡、空调等影响列车气动性能的部件进行了优化设计。为分析优化效果,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雷诺平均N-S方程和低雷诺数的k-ε两方程模型,采用压力修正的求解算法和多块对接的网格技术,通过大规模并行计算,对CRH3型动车组多种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精细化数值模拟评估。计算结果表明,所采用的优化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动车组高速运行时的气动阻力。  相似文献   

19.
根据转向架变轨距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套适用于1 435/1 520 mm轨距的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夹钳随动装置,并对其变轨随动过程进行了分析介绍。分析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制动夹钳自动跟随轮对转换。  相似文献   

20.
高速动车组牵引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200km/h的交流传动动车组已经运行在沪杭、沪宁既有线上。未来350km/h的交流传动动车组将在京津、沪宁城际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上运行。高速动车组具有重量轻、粘着利用好、起动加速度快等特点。以CRH2型4动4拖8节编组为例,介绍交流传动动车组牵引加速度、牵引力、制动力和制动距离等的计算,以及在故障情况下的运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