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4月16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较调整前增开动车组列车25.5对。运行图调整后,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3 615对。铁路部门进一步优化运力资源配置,扩大沪昆高铁、杭深线、南广、贵广、宁蓉、京广等客流饱满线路的运力,增开动车组列车25.5对,并安排37对现有动车组列车重联或大编组运行。增开部分白天动卧列车,努力改善中长途旅客的旅行体验。优化部分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4月16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较调整前增开动车组列车25.5对。运行图调整后,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3615对,客流饱满区段出行压力进一步缓解。铁路部门进一步优化运力资源配置,扩大沪昆高铁、杭深线、南广、贵广、宁蓉、京广等客流饱满线路的运力,增开动车组列车25.5对,并安排37对现有动车组列车重联或大编组运行,更好地满足广大旅客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增强大型铁路客运站通过能力,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借鉴动车组出入库方式,提出大型铁路客运站始发和终到普速旅客列车采用本务机车和客车车底(简称"机辆")一体化出入库模式,阐述适合机辆一体化作业的枢纽布局及客技站保障条件。建立组合优化模型,评估车站可增开的接发列车数量,对比分析机车台数和司机数量等方面的变化。以广州站为例,从增开列车能力、机车台数和司机数量变化、作业风险分散、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综合效益分析,验证普速旅客列车机辆一体化出入库模式对于大型铁路客运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客流需求是编制及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基础。通过对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以来的跨境动车组列车客流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在综合分析列车区段方向、开行对数、停站次数、时段规律及能量匹配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境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建议,为跨境旅客列车运行图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和解决方案,对今后跨境旅客列车的开行及优化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铁路资讯     
<正>12016年1月10日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的消息,从2016年1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增开旅客列车285.5对,其中增开动车组列车281.5对。运行图调整后,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3 142对,其中动车组列车1 980.5对。为更好地满足广大旅客的出行需求,新图安排增开沈阳北~北京南、北京南~杭州东、贵阳北~深  相似文献   

6.
兰新客专开通后,采用了动车组与跨线普速旅客列车共线运行的组织模式。研究兰新客专不同等级旅客列车共线运行通过能力,对编制列车运行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运用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法对兰新客专通过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直接计算法,根据运营初期实际列车运行图及不同等级列车随机分布理论,计算了兰新客专动车组、直达、快速列车共线运行时的通过能力,为编制列车运行图及计算通过能力利用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动车组的动态编组基于科学的客流分析,在保证旅客出行需求的条件下,实现列车运行过程中动车组"重联+分解"作业,通过灵活调整区段列车的编组数量,动态匹配运能与客流需求,提高列车客座利用率,有效解决区段性、时段性运能虚靡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沪杭客运专线铁路开通运营后,合理安排本线高速动车组和跨线动车组列车开行,在分析既有线沪昆、笕杭、宣杭、萧甬线以及杭州站能力、客流情况和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开行情况。合理安排杭州和杭州南两站客运办理业务分工,对既有相关通道旅客列车和行包以及货物列车作出相应调整,提出沪杭客运专线铁路动车组列车具体的开行方案。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编制旅客列车票额分配系统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旅客列车票额分配是在铁路运能和运量不相匹配情况下,提出客流组织质量的重要手段。论文研究了旅客列车票额自动分配和人工调整理论,建立旅客列车票额分配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完成计算机编制旅客列车票额分配系统的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和系统实现。该系统已经全面应用于铁道部和14个铁路局的旅客列车票额分配工作。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维、非定常、不可压缩N-S方程和k-ε双方程湍流模型,采用滑移网格技术,对横风作用下普速客车与动车组在挡风墙后交会气动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并研究4种挡风墙高度对交会列车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列车表面瞬变压力与实车试验结果规律一致,交会压力波峰值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普速客车和动车组在横风下交会时,横风使得列车头部和尾部最大正压区和负压区域均发生了横向偏移;动车组与普速客车所受横向力和倾覆力矩均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当普速客车车速由100 km/h增至160 km/h时,普速客车和动车组倾覆力矩峰值分别增加了11.7%和20.8%,动车组受交会车速的影响更大。设置3.5 m高的挡风墙时,列车受到的横向力在4种挡风墙高度中整体上最小,与无挡风墙时相比,普速客车机车和动车组头车受到的横向力峰值分别下降了85.7%和45.4%,列车气动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在时速160km动力集中动车组技术装备特性分析基础上,在车体系统、内装系统、设备系统等方面对比时速160km动车组与25T型客车,研究其旅客运输服务提升效用。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在普速铁路开行时速160km动车组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对策及目标市场,提出在普速铁路开行时速160km动车组,将有利于提高既有线旅客列车装备水平和服务品质,形成新的客流增长点,增加普速铁路客源,提高普速铁路客运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传统运营组织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长大线路运能不能满足高峰时段超高峰客流需求,需要通过优化运营组织方案提升长大线路运能。分析了上海轨道交通长大线路客流特征,以及传统运营组织模式下长大线路运能供给与客流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介绍了以客流为核心的长大线路运能精准匹配策略;以上海某轨道交通线路为例,分析了突破折返能力制约的极限运能运营组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运营组织模式下,高峰时段断面运能受线路折返能力制约,采用存车线插车方式增加运能,也只能做到少量非连续增能;长大线路的高峰时段高断面客流区间相对固定、超高峰持续时间较短,可通过停车场ATC(列车自动控制)改造、优选插车地点、缩短行车间隔、不对称运行交路、远端停车场收车等综合策略,形成以单向运营为特征的运营方式,突破线路折返能力制约,实现高峰时段局部区段、连续超高密度的行车组织方案,进而实现线路运能精准匹配高峰期超高峰客流需求。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是铁路勘察设计的重要技术标准之一.普速客车上客运专线运行,将对列车之间的最小追踪间隔影响较大;本文重点分析旅客列车的类型、编组辆数、列控系统,提出动车组与普速客车间最小追踪间隔的计算方法与模型,为客运专线勘察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结论:基于客运专线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和机车安装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系统(LKJ系统)+地面信号机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最小追踪间隔的计算方法与模型,并以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的运城北站为例进行分析检算,经检算普速客车与动车组列车之间的车站到通间隔、到到间隔和动车组列车与普速客车之间的车站通发间隔均可实现3 min,动车组列车与普速客车之间的车站发发间隔可实现5 min.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客流特征逐步呈现多样性,如何协调运能与乘坐舒适度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地铁运营企业研究的重点。通过客流动态变化,分析客流时空分布的均衡特征;结合运能与舒适度的关联模型,分析舒适度与运能之间的关系,确定舒适度与运能优化模型;再结合昆明地铁首期工程运营情况进行分析,以制定更为合理的行车计划。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网络化规模与客流不断增加,在高峰时段线路或区段的运能无法适应如此大的客流。分析当前客流预测存在的问题,以及设施设备、车辆配属、服务水平等限制因素,提出解决措施:提高客流预测的准确性,提早做好运能规划,建立长期动态规划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用好铁路新增运输能力,铁道部根据后续动车组交付计划和全路客运需求,召开专门会议,编制了全路调整列车运行图,自2008年12月21日零时起,在全国铁路同时施行。12月19—25日为调整图实施的过渡期。调整运行图后,全国铁路共增开跨铁路局旅客列车22对包括动车组8对、直达特快2对、特快2对、快速3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节能降耗、适应客流动态变化等运输需求,原开行八编组CRH6型动车组的广清城际拟增开四编组动车组,实现混合运行。根据新增动车组类型、车站股道设置情况、列车在股道上的运行场景等,研究增开四编组后的车门/站台门联动控制方案,提出仅考虑股道正向接发车且每种车型单独设置1个继电器(方案一)、考虑股道正反向接发车且每种车型单独设置1个继电器(方案二)、考虑股道正反向接发车且车型信息采用继电器组合表示(方案三) 3种接口改造方案;通过方案对比分析,考虑股道反向接发四编组列车的运营需求较少,同时兼顾正在运营设备的安全风险情况,广清城际选择方案一实施改造,通过试验验证,信号系统与站台门系统接口电路等运行稳定,系统功能满足运营需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旅客列车防火监测的实际需求,结合发电车已有设备,构建了完整的普速客车防火实时监测系统的架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发电车火灾监测的盲点,实现普速客车的实时全覆盖监测,以提高我国旅客列车安全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客运专线高速场与既有线普速场并站互联互通的情况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越来越多,此时两场间联络线信号机设置情况及普速场列控、联锁设置方案比较复杂。以张呼铁路呼和浩特东站(含高、普速场)为例,详细分析普速场联锁及列控设置的最佳方案,并根据联络线长短分别给出高、普速场间联络线信号机设置最优方案:联络线较短时,因无法设置信号机,可由普速场集中控制该组双动道岔,经过道岔反位的进路,采取在各自的联锁区先后分段办理进路的方式;联络线较长时,需要结合安全、方便操作及节省投资等因素综合考虑,推荐在联络线处设虚拟列车信号机的方案,办理列车接发车进路时,同样需采用两联锁区两段进路分段办理方式。上述推荐方案可实现高、普速场跨场接发普速车及动车组的运营需求。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唐山地区既有铁路现状、规划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北京至唐山城际铁路引入唐山站进行方案研究,根据京唐城际铁路客流特点,明确京唐城际铁路引入唐山站普速城际车场。对京唐城际铁路按线路别和方向别引入唐山站进行方案比较,京唐城际按方向别接入唐山站普速城际车场方案,可充分发挥枢纽内大型客站的功能,有利于运输组织并满足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