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缸内直喷CNG发动机点火提前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4气门4缸车用汽油机改装为缸内直喷CNG发动机,在发动机台架试验及燃烧过程试验基础上,对发动机的充气效率、点火提前角进行了基础标定,并分析了发动机的点火提前特性.研究表明:发动机采用缸内直喷,输出扭矩对点火提前角变化敏感;随着点火提前角增大,发动机最高燃烧压力升高,出现最大燃烧压力所对应的曲轴转角逐渐靠近上止点,发动...  相似文献   

2.
氢发动机燃烧循环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台点燃式进气歧管喷射氢燃料发动机的最大燃烧压力的试验分析,获得了不同工况下的最大燃烧压力循环变动系数,以此为基础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点火提前角以及转速对氢燃料发动机燃烧循环变动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点火提前角对氢燃料发动机循环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3.
稀薄燃烧电控LPG发动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分析了发动机转速、负荷、压缩比、点火提前角以及火花塞间隙对稀薄燃烧的影响,优化了稀薄技术条件下压缩比、点火提前角等参数。试验表明,稀燃技术使电控LPG发动机经济性、排放性和动力性优于原LPG发动机,排放性和经济性远好于汽油机,动力性接近汽油机。  相似文献   

4.
点火提前角控制作为发动机控制的两大主要因素之一,对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做功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优化的点火提前角可以有效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特别是在稀燃条件下工作的天然气发动机,由于点火困难,燃烧速度慢,对点火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采用稀燃技术的天然气发动机进行试验研究,提出了发动机在不同进气压力及不同转速下的点火提前角变化规律,并对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扭矩、燃气消耗、排温、排放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汽油机上燃用纯氢进行电喷匹配,从燃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点火时刻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一定的喷氢时刻和喷氢持续期的条件下,点火时刻对发动机性能、燃烧性能有较大影响.缸内最高燃烧压力等燃烧参数随点火提前角的提前而增加.在匹配时,应该使其每一工况工作在最佳点火时刻.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发动机采用双火花塞点火模式降低燃烧循环变动率的特性,利用单缸汽油机进行了4种不同单/双火花塞点火策略下的燃烧诊断。测试数据表明,双火花塞点火策略可有效促进缸内燃烧过程,缩短燃烧持续期,其最大压力和平均指示压力(Indicated Mean Effective Pressure,IMEP)循环变动率均降低,尤其是在低负荷工况时降低效果更明显。测试数据的分析表明,缸内最大压力与燃烧持续期的循环变动呈现强相关特征,而快速燃烧前期和快速燃烧后期的循环变动是造成燃烧持续期循环变动的主要因素;当采用双火花塞点火时,其快速燃烧前期和快速燃烧后期的循环变动率均显著降低,尤其是快速燃烧前期循环变动率降幅最大,是发动机燃烧持续期循环变动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大伟 《汽车电器》2005,(10):27-28
汽油发动机从开始点火(即火花塞跳火)到该缸活塞运行到上止点位置这段时间所对应的发动机曲轴转角称为点火提前角。因为混合气在气缸内从开始点燃到完全燃烧需要一定的时间,设置适当点火提前角的目的就是在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为火焰中心的形成预留时间,以便活塞在到达上止点时,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台具有螺旋进气道的点火式甲醇发动机,采用进气道加装EGR管的方式实现了EGR和新鲜充量的分开引入。应用CFD仿真软件Fire模拟了不同EGR通入时间、不同燃烧室凹坑形状等对EGR分层的影响。结果显示,加装EGR管能够实现EGR的分层,EGR的通入时长和燃烧室凹坑形状都对EGR的分层产生影响。当燃烧室凹坑形状为浅圆柱型、新鲜充量的通入压力为100kPa、EGR通入压力为160kPa时,在300°BTDC(压缩上止点前)停止通入,能够形成火花塞周围EGR浓度低、越远离燃烧室顶部EGR浓度越高的EGR分层结构。同时,在保证EGR率和燃油消耗量相同条件下,通过改变点火提前角,分析分层EGR和均质EGR对甲醇发动机缸内燃烧的影响。分层EGR能有效地提高缸压峰值、缩短燃烧滞燃期、提前燃烧始点,有利于发动机缸内燃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用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研究了点火时刻对两段喷射直喷式汽油机(TSGD I)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转速和负荷存在着最佳点火提前角,最佳点火提前角随着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的升高而减小,过量空气系数对最佳点火提前角的影响较小;模拟计算表明在最佳点火提前角时,火花塞周围形成了燃空当量比为1.0~1.2的较浓混合气区域。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阜阳科委、蚌埠运输系统的四个单位,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创造了具有我国独特风格的汽油机“多火源点火系统”。这种点火系统,就是在燃烧室上布置了多只火花塞,依靠新点火系的元件和线路,保证发动机同一缸内多只火花塞同时发火。由于布置同时发火的多火花塞,使火焰传播距离缩短,燃烧速度加快;点火提前角能够变小,来不及燃烧的“死角”减小;混合气容易点燃;混合气可以更稀些;可提高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进行汽油发动机台架试验时,需先确定最佳点火提前角度,以保证试验结果的正确性。确定最佳点火提前角,一般需要制取点火调整特性曲线。由于汽油发动机生产工艺上允许的不可避免的差异和主要附件如化油器、分电器等性能允差,所以用任意选定的转速制取的点火调整特性曲线来确定最佳点火提前角并不都准确,  相似文献   

12.
对EQD210N—20天然气发动机燃烧HCNG(氢气—天然气混合燃料)时的排放特性进行了试验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CO的排放浓度受燃空当量比、点火提前角、进气管绝对压力和燃料成分的影响较大;HC排放浓度有随掺氢比的增大呈降低的趋势,提高进气管绝对压力,点火提前角对HC排放浓度的影响减弱;天然气掺氢气后NOx排放升高。  相似文献   

13.
汽车在怠速工况,间歇性异常抖动会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性。针对该问题,对车辆的振动特性、转速波动和发动机内部燃烧参数进行了全面测试。基于间歇性异常抖动特征对发动机的转速波动、进气压力,喷油量和点火提前角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综合利用时域分析、频谱分析和角度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异常抖动原因。研究表明,发动机内部的进气压力,喷油量和点火提前角控制不稳定,在一段时间内波动较大,引起发动机瞬态转速的波动,进而引起车内的一阶异常抖动的间歇性变化。建议对发动机燃烧稳定性进行优化来改善该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由电力测功机和涡轮增压汽油机组成的测试平台对一种火花塞的设计和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火花塞的最高温度在800℃以内,火花塞温度随着点火提前角和空燃比的增大而升高,点火提前角每增加1°,温度升高10~15℃,空燃比增幅为1时,温度升高10~30℃。火花塞的间隙、热值设计合理,基于当前的发动机点火系统,应用在涡轮增压汽油机上可实现稳定可靠点火,没有早燃倾向。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天然气发动机激光点火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过程、不同的引燃点火方式以及影响激光点火的3个特性参数(气体不均一指数、水的吸光度、火焰发射);对激光点火系统与传统的火花塞点火系统在天然气发动机燃烧和排放性能方面进行了燃烧持续期、失火极限、敲缸极限、NOx排放等参数的比较;总结了激光点火的优缺点及其在天然气发动机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的节气门开度、转速、空燃比、点火提前角等运转条件下,对改装的4RB2天然气发动机和原发动机的扭矩、功率等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当发动机由燃烧汽油时的工作状态直接变换为燃烧天然气时,发动机的扭矩或功率下降非常大;增大点火提前角和增加点火能量,可使发动机燃烧天然气时的动力性得到改善;发动机燃用天然气时,与浓混合气条件相比稀混合气条件的扭矩在高速时较大,低速时较小。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点火提前角的控制原理,通过试验研究了起动过程中不同冷却水温度下混合动力发动机点火提前角的修正对HC排放、催化剂起燃特性以及转化效率的影响规律,并对基于催化剂起燃特性的点火提前角修正值进行了重新标定。为混合动力发动机的控制和整车控制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兼顾不同成分的LPG的爆震特性,研究了一种动态的爆震控制策略。当发动机燃用辛烷值高的LPG时,采用较大的点火提前角;燃用辛烷值低的LPG时,自动减小点火提前角。通过试验验证了在不同点火提前角,不同发动机转速和负荷下的爆震特性。并以3种不同成份的LPG为例验证了此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正> 利用带爆震传感器的系统,可以保证火花点火式发动机气缸内燃油燃烧的条件随环境空气的压力、温度和湿度、发动机本身的热和技术状况及其一些特性(如实际的压缩比)变化并燃用不同的抗爆性燃油时无爆震地工作。在运转过程中,通过相应自动校正发动机的调整(例如点火提前角的调整),即可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祁东辉  张春化  边耀璋 《汽车工程》2001,23(6):401-403,388
利用CB366燃烧分析仪测录的液化石油气(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和原柴油机示功图,比较了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和原柴油机的燃烧特性及负荷对二者的影响,分析了供油提前角、掺烧比两因素对最高燃烧压力、燃烧放热率、着火开始时刻等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得出了有关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