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模型是车载ATP(列车自动保护)的关键技术之一.影响车载ATP安全防护距离的因素包括列车位置不确定因素、ATP设备反应时间、列车制动性能等.分析了这些因素与安全防护距离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移动闭塞系统和准移动闭塞系统的ATP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计算模型与实际工程数据存在较小的误差,模型...  相似文献   

2.
浅谈移动闭塞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移动闭塞和固定闭塞技术进行了比较,总结了移动闭塞的3个基本要素,即列车定位、安全距离和目标点,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介绍,简要地阐述了移动闭塞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引入移动闭塞概念的基础上,比较移动闭塞和准移动闭塞的技术差异,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安全间隔时间计算方法,推导出移动闭塞和准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计算公式,对两者进行仿真计算及分析。可知,列车以相同的速度运行,列车安全间隔越大,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比准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缩短得越多;列车安全间隔距离一定时,列车的运行速度越大,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和准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越接近。  相似文献   

4.
ATC移动闭塞是一种区间不分割,根据连续检测先行列车位置和速度,进行列车间隔控制,确保后续列车不会与先行列车发生冲突,能够安全停车的列车安全系统。移动闭塞方式可最大限度地缩短行车间隔,代表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铁路闭塞技术从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发展到移动闭塞,列车追踪间隔越来越小,提高了铁路运输效率,但是既有的闭塞技术均基于假设前方列车静止的理念而进行行车控制.即使采用行车效率最高的移动闭塞技术,后车与前车的追踪间隔也至少包含一个紧急制动距离和保护距离,而现有高铁列车运行速度早已突破300 km/h,高速运行时的紧...  相似文献   

6.
ATC移动闭塞是一种区间不分割,根据连续检测先行列车位置和速度,进行列车间隔控制,确保后续列车不会与先行列车发生冲突,能够安全停车的列车安全系统。移动闭塞方式可最大限度地缩短行车间隔,代表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移动闭塞技术的原理,介绍了西门子公司两种移动闭塞的结构,分析了移动闭塞与传统闭塞方式的区别,指出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将是未来列车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中不同闭塞模式下ATC系统后备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伟 《铁道通信信号》2011,47(11):16-17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一般采用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为了保证其能高效、连续、有序地运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ATC系统故障及特殊情况下的后备运行方案,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运营安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根据闭塞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和移动闭塞式的ATC系统。  相似文献   

9.
移动闭塞条件下“闭塞分区”呈现出“移动”和“长度变化”的特征,其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较固定闭塞系统更加复杂。本文建立了移动闭塞系统区间通过能力的数学模型,对区间通过能力与列车追踪运行速度、跟驰车距和列车性能等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就关鍵参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移动闭塞条件下的列车运行控制与行车组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中移动闭塞ATC系统的基本概念,对移动闭塞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说明。介绍了实现列车的最小安全间隔并且可以连续检测列车位置和速度的移动闭塞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的固定闭塞、虚拟闭塞、准移动闭塞及纯正的移动闭塞等制式。着重阐述了在几种正常场景及故障场景下纯正的移动闭塞制式CBTC系统与其他制式CBTC系统的工作流程,并比较了CBTC系统不同闭塞制式的要求。纯正的移动闭塞制式具有高度灵活的运营能力和故障应对能力,在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中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基于CBTC移动闭塞系统的实现及原则、基于CBTC移动闭塞系统的设计原则与移动授权限制实现,可看出基于CBTC的移动闭塞是列车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越江区间内列车按移动闭塞方式行车的最小追踪间隔,越江风井间区间一列车的列车控制方式的特点.探讨了在移动闭塞系统下风井设置与列车最小追踪间隔的关系、列车越江追踪运行原则和越江隧道风井设置的核算方法.对保证列车在越江区间内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依托大秦铁路,研究重载铁路移动闭塞系统架构.根据移动闭塞原理,设计重载铁路移动闭塞系统架构.详细介绍系统架构设计要点、重载铁路既有信号系统实现移动闭塞功能需新增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以及基于列车位置追踪的移动闭塞安全功能.在重载铁路既有线引入移动闭塞系统,可以提升大秦铁路乃至我国重载铁路货物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安全距离的概念,并对安全距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结合移动闭塞条件下列车间最小追踪间隔模型,对移动闭塞中安全距离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全距离是影响列车追踪间隔的主要因素,且在列车最高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随安全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基本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越江区间内列车按移动闭塞方式行车的区间最小追踪间隔。探讨了在移动闭塞系统下风井设置与列车最小追踪间隔的关系,根据实际工程牵引计算进行校验。  相似文献   

17.
自主化的移动闭塞CBTC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完全自主化的JeRailCBTC信号系统,该系统以移动闭塞作为行车原则,同时配备固定闭塞的后备系统,其ATP和联锁都已经过了独立的第三方认证并在试验线上获得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世界轨道交通》2007,(2):46-46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出行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轨道信号领域在上个世纪经历了新的革命。应用无线局域网改变轨道和列车之间的通信,将传统的准移动闭塞(或基于固定闭塞)轨道电路列车控制系统中的轨道电路取消,升级或改造为今天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成为了今后的走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9.
移动闭塞系统已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移动闭塞系统列车追踪间隔问题,建立了移动闭塞间隔控制模型,分析了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结果说明了移动闭塞系统具有缩短列车运行间隔,提高运行效率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对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移动闭塞等三种不同闭塞制式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从功能、实用化程度、经济性、国产化水平及先进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西安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实际需求情况,推荐其一期工程信号列车自动控制系统采用基于数字轨道电路的准移动闭塞系统或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