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区高速公路几何线形与事故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区高速公路几何线形与交通事故数据,对平、纵及其线形组合与事故率的关系开展研究,建立了直线段长度、平曲线半径、平曲线偏角、纵坡坡度、竖曲线半径等单一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量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直线接平曲线路段、纵坡和平曲线组合路段、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路段、断背曲线路段、凹凸竖曲线组合路段的事故率,最后对多重线形组合路段的事故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对提高山区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水平以及基于交通安全需求优化几何线形设计成果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事故率与纵面线形的关系,基于浙江省内4条高速公路的线形资料和5年的事故数据,通过控制变量,利用SPSS软件建立变坡点,设置频率、坡度和坡长、变坡点处坡度代数差、竖曲线半径和长度与交通事故率的关系模型,得出事故率随纵面线形指标的变化关系,进而提出高速公路部分纵断面设计指标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3.
杜永平  张逸  鲁雯卓 《上海公路》2023,(3):14-22+45+216-217
为提升旧路改造工程中常用的线形同向竖曲线线形质量,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将线形参数、平整度纳入“人-车-路”动力学模型。以半径2 000 m、5 000 m同向凹曲线为算例,采用Newmark-β法编制程序计算,从运动、力学角度,分析表明线形变化是引起车线共振的形成原因,并采用加速度峰值等振动指标和汽车振动感知标准,总结了车线共振特征结构,确定了线形内的共振区和稳定区范围。对竖曲线形态、行驶方向以及同向竖曲线半径和间距等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分析,找出同向竖曲线产生较强车线共振的二种线形工况:不对称竖曲线各半径的曲线小度小于3 s行程时,将形成耦合共振区;同向竖曲线间直坡长度小于3 s行程时,也产生耦合共振区。总结计算分析成果,确定同向竖曲线车线共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竖曲线半径、半径差以及短的曲线长度和曲线间直坡长度,这也是影响行车服务性能的主要因素。从降低车线共振角度,采用七次抛物线作为缓和竖曲线,同向竖曲线增设缓和竖曲线降振效果显著,加速度振动峰值、均方根下降到原来的3.5%以内,远小于振动感知阈值。考查纵断面线形与平整度耦合振动工况,增设缓和竖曲线,对比直坡状态下的人体加速度均方根接近1,...  相似文献   

4.
连续下坡道路事故率与纵面参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连续下坡道路的纵坡坡度、坡长与事故率的关系,采集了6条连续下坡路段的事故数据和纵面线形参数,选取事故地点坡度、事故地点向上坡方向长度为N(N=1,2,3,4,5 km)的平均坡度为纵面参数,绘制散点图观察不同纵面参数对事故率分布的影响,并对事故率与各纵面参数进行指数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事故率与平均坡度呈指数上升关系,与不同纵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是显著的;连续下坡道路某点的事故率取决于该点向上坡方向2~3 km路段的平均坡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对高速公路连续长大纵坡路段的平均纵坡与连续坡长进行了规定,但平均纵坡≥3%的规定在应用时掌握难度较大,针对该问题开展了补充研究。根据对已建高速公路连续长大纵坡路段平均纵坡控制指标采用情况的调查分析,2008年前为了克服高差和降低工程造价,采用最大纵坡+短缓坡段连续拉坡现象较为普遍,最大纵坡为5%时,任意连续3 km平均纵坡较容易超过4.25%,任意连续5 km以上平均纵坡在3.5%左右的情况较多,任意连续10 km平均纵坡超过4.0%的较少,缺少平均纵坡控制指标的规定,造成纵坡设计随意性较大。根据对高速公路平均纵坡与交通事故关系及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交通事故多发位置的调查研究,连续长大纵坡长度在15 km内,交通事故多发位置一般在靠近坡底位置;大于15 km,特别是大于30 km以上,事故多发位置一般在中间的较大纵坡路段;当高速公路区间平均纵坡大于3%以上时,事故率迅速上升,而且随着坡度的增大,事故车辆所行驶的距离越短。结果表明:为了避免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出现交通事故多发点,提升交通安全性,除了应控制全路段平均纵坡指标外,还应使纵坡设计接近于平均纵坡度。提出了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中对高差小于300 m的任意区间平均纵坡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高速公路平纵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关系,引入线形影响因子,提出了基于线形影响因子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安全评价方法。首先,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平曲线半径、平曲线偏角、直线段长度、竖曲线半径及纵坡坡度与事故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弯坡组合、平竖曲线组合以及长大坡组合路段上的事故率。进而,结合事故率与线形的关系,以线形影响因子表征几何线形指标对高速公路事故率的影响,据此评价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性。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线形影响因子确定的危险路段与由实际事故率确定的危险路段具有极高的一致性,达到了81%。   相似文献   

7.
从纵断面线形的角度,研究了纵坡、坡长及竖曲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纵断面线形安全的改善措施:即在纵断面线形设计中采用新型的缓和竖曲线来提高平顺性、驾驶员舒适度、美观及竖曲线线形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文中阐述了新型竖曲线即缓和竖曲线的行车视距特性,通过对竖曲线缓和段及抛物线段长度的各种组合情况下的最小视距的研究,得出了凸形或凹形缓和竖曲线的最小视距和需要的曲线长度。依据AASHTO规定的有关停车视距的上限值,利用分析模型,建立了求解缓和竖曲线长度的示例设计图表。和常用的水平缓和曲线一样,缓和竖曲线可替代简单竖曲线用于纵断面线形,尤其对于坡度变化剧烈的纵断面线形。  相似文献   

9.
防止眩光是保证高速公路夜间行车交通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为了防止高速公路凹形竖曲线段防眩板高度不足引起的眩光问题,减少夜间行车的交通事故,该文以二次抛物线作为高速公路凹形竖曲线的线形,根据车辆行驶在凹形竖曲线段时对向行驶车辆及防眩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推导出了高速公路凹形竖曲线段防眩板高度计算公式,系统分析了竖曲线半径、前灯眩光照距等因素对凹形竖曲线段防眩板设置高度的影响特性。并通过实例,计算了凹形竖曲线段防眩板高度的实际需求。结果表明:凹形竖曲线段防眩板高度随竖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凹形竖曲线段需要设置比匀坡段更高的防眩板。  相似文献   

10.
孙平  黄建峰 《路基工程》2018,(5):227-232
针对泉南高速公路柳南段交通事故,采用累计频率法对道路黑点进行鉴别,曲线中累计频率大于95.0%路段有12处,即为事故黑点(段)。结合贝叶斯定理,建立了道路联合概率分布模型,以泉南高速公路柳南段94.1 km的184起交通事故数据,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大雾天气时道路小半径平曲线处发生事故概率最大,约37.3%;大雨天气时12∶00~18∶00时间段发生事故概率次之,约25.7%,其中大部分事故发生在时间段12∶00~15∶00;晴天时大半径平曲线处发生事故概率最小,占事故总数约4.5%。  相似文献   

11.
公路隧道线形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华仕  许有俊 《公路》2007,(4):184-192
由于公路隧道线形多是按铁路模式和直线定线法理念进行设计的,通车后交通事故黑点多,行车事故率高,究其原因是隧道平、纵线形为长直线,连续长大纵坡,隧道尽头又为小半径曲线所致。本文在“运行速度”理念指导下,应用高速公路协调理论,采用曲线定线法和立体空间连续曲线手法,加强通风、通视,增长视距,布设公路隧道线形。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基于驾驶员人因的山区高速公路长大连续下坡路段线形组合设计方法,通过大型货车自然驾驶试验,研究了驾驶员动态视觉参数在长大连续下坡路段的分布特性及线形组合对驾驶员视觉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长大连续下坡路段线形组合设计控制指标和标准.首先通过长大连续下坡路段自然驾驶行为试验,获取了驾驶员眼动参数;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长大连续下坡路段驾驶员视觉负荷强度模型;最后提出了基于驾驶员视觉负荷强度的长大连续下坡路段纵坡组合及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陡-缓-陡纵坡组合模式设置的缓坡并没有减轻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视觉负荷,长大连续下坡路段应尽可能采用单一纵坡模式进行展线;相邻坡段坡度差宜控制在1.5%以内,条件受限时也不应超过2.3%;直坡段宜将直坡组合度控制在0.02 m-1以内,弯坡段宜将弯坡组合度控制在0.25m-1以内、条件受限时应控制在0.45 m-1以内.  相似文献   

13.
《公路》1966,(4)
第三节纵坡纵坡就是公路的上下坡。坡度越大,车辆越难行,同时费油也越多,且不安全。有拖挂车行驶的路上,坡度要小(请看表4下的说明)。说明:1.在山区工程困难地段,最大纵坡可昭表列数值增加1%至2%;2.有汽车拖挂车行驶的路线上,任何级路采用的纵坡数值不应大于4%;2.在拔海300D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最大纵坡应按表中数值酌量减低1%至3%;4.在连续升坡或降坡地段,应尽量避免设立相反坡度。第四节竖曲线在路线纵坡发生变化(改变坡度)的地点,为了行车安全、舒适和减少机件磨损,必须把纵坡交点削(或填)成圆弧形(请看图8)。竖曲线又分成凸形和凹形的两种。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频发,而许多城市道路事故黑点的整治工作仍然依靠人工或简单的数据库来进行。为了系统和科学地整治交通事故黑点,本文提出了利用数据预处理技术处理事故黑点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技术分析黑点事故成因,为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整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坡度、平曲线半径以及平曲线在坡上的位置对道路行车安全的影响,采用制动鼓温升变化为评价指标,并通过Carsim动力学仿真软件对在行驶在长大下坡中的车辆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车辆满载的情况下,以坡度4%为基准,坡度每增加/减少0. 5%,其行驶坡长增加/减少9%以上;满载车辆在同一平均纵坡、不同平曲线半径的纵坡上行驶,随着半径的增大,制动鼓达到其热衰退时温度所行驶的距离增大,当平曲线半径达到为700m和800m时,其行驶距离相差程度不超过5%,受平曲线半径的影响减小;平曲线的存在使制动鼓温升速率加快,制动鼓温升曲线曲率明显增大,且平曲线位置与坡顶位置越近,制动鼓达到安全临界温度的行驶距离越小。  相似文献   

16.
分析平曲线、竖曲线、平纵曲线组合及横断面对隧道安全的影响,对隧道进出口线形协调性进行研究,并提出:隧道进出口应尽量设在直线段上或圆曲线段上,避免设在缓和曲线上;对于洞口处的纵坡,除应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外,隧道洞口的变坡点应距洞门有一定的距离;隧道洞口段的平纵面线形组合须避免在进、出洞口的洞外段、洞内段设置较长、较大的下坡,且在洞口处均需设置小半径的平曲线进、出洞;隧道洞内外的路面宽度应逐渐过渡,且长大隧道内应设置紧急停车带。  相似文献   

17.
《中外公路》2021,41(2):225-228
文莱PMB大桥引桥位于曲线半径为550 m的平曲线上,箱梁截面宽23.6 m,最大横坡8%,纵坡3.4%。采用节段预制拼装技术施工,为亚洲最大单箱单室截面的节段预制拼装桥梁。为克服小半径、大纵坡对节段拼装的影响,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节段预制拼装线形控制技术、墩顶块定位技术以及弯曲折叠式架桥机节段安装等关键技术,有效保障了节段安装线形,各关键技术的成功应用可为后续类似项目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山区公路设计中,由于地形限制,路线线形复杂,小半径曲线、连续曲线较多。对于无中间带公路S形曲线,若按两个基本形曲线对其进行超高过渡设计,路面在一定长度范围内连续由单向横坡面变为双向坡面,再变为单坡面,行车安全性、舒适性较差,对路容和横向排水亦有不利影响。针对基本形曲线超高设计法的缺陷,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三次曲线的连续过渡法和综合法两种改进形超高过渡设计方法,并对其适用性及可能引起的过渡段附加纵坡过大和横向排水不畅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过渡法适用于两端圆曲线超高横坡与两段缓和曲线长度比值相同的S形曲线,相对于基本形曲线法,缓坡段长度更短,有利于横向排水,但当两端圆曲线上超高横坡差大于8%时,采用三次曲线连续法所需最小过渡段长度大于基本形曲线法,需验算过渡段长度是否满足要求;综合法则不会出现反超高,且在允许超高范围内缓坡段长度均小于基本形曲线法,但当其中一侧超高横坡大于4%时,若采用三次曲线综合法,需对过渡段长度进行验算。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交通事故易发路段,高速公路爬坡路段的交通安全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以宁杭高速公路东庐山段为例,通过对该爬坡路段2006年1月~2010年7月的交通事故资料的统计,从事故地点、事故时段、事故形态和事故车型等方面分析了爬坡路段交通事故的主要特征.研究发现:高速公路爬坡路段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要远大于下坡及其他路段;事故多发生在直坡段的中后部和竖曲线段,坡道后段的安全性更低;事故形态主要是追尾、撞护栏和撞固定物,而且重特大交通事故中追尾事故比例大;夜间的事故率和严重程度高于白天,尤其是凌晨2:00~6:00为重特大交通事故高发期;爬坡路段大货车和小客车相互干扰严重,是爬坡路段交通事故的主要车型.研究结果可为高速公路爬坡路段交通安全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互通立交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节点,对主线线形指标设计具有控制作用。在高速公路改扩建中,因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纵断面线形指标不满足出口识别视距要求而调整主线纵断面线形的现象时有发生。文中针对互通立交出口位于凸形竖曲线衔接直坡段的特殊情况,提出满足互通立交出口识别视距要求的凸形竖曲线半径控制值,为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设计中调整主线纵断面线形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