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PC-Crash的轿车-行人高速碰撞仿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庆峰  许洪国 《汽车工程》2007,29(7):562-565
利用PC-Crash模拟高速条件下轿车与行人后部的碰撞过程,试验假人选择PC-Crash标准成年假人模型,碰撞后汽车驾驶员未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仍然按照碰撞时刻的车速行驶,试验车速区间选择75~155 km/h。研究了不同碰撞车速下行人的第一落地点和最终静止点抛距变化规律,分析了行人头部在事故中所受到的碰撞接触力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汽车行人高速碰撞模型并进行对比验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事故现场汽车损坏痕迹及行人伤亡情况的调查,使用交通事故再现软件PC-Crash建立汽车与行人碰撞模型,重建事故发生过程。分析事故发生前汽车与行人的初始状态以及碰撞过程中行人的动力学响应和伤害,采用不同的车速,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实验,根据行人致伤特点,总结出汽车安全车速等指标,为改善汽车的行人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汽车行人碰撞抛射仿真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庆峰  许洪国 《汽车工程》2007,29(4):296-299,303
利用PC-Crash软件进行车辆与行人的碰撞仿真试验,提出了第一落地点抛距理论模型,将车辆与行人的碰撞划分为车辆前部与行人的后部和侧面碰撞两种类型,碰撞车型选择当前广泛使用的发动机舱盖略向前下倾斜的梯形前端轿车,建立了车辆与行人后部、侧面碰撞抛距模型和综合碰撞抛距模型,分析了行人相对车辆前端的不同位置对抛距的影响。最后将文中提出的模型与国外行人抛距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证明该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应用碰撞动力学理论对小汽车与两轮车碰撞过程进行分析,分别构建了小汽车与两轮车碰撞后各自的运动轨迹模型,并运用自编软件实现车辆碰撞运动轨迹的再现仿真;选取碰撞事故案例,将求解结果与PC-Crash软件再现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胡林  方胜勇  陈强 《汽车工程》2016,(5):567-573
汽车-两轮车碰撞事故再现的关键是确定碰撞速度。本文在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汽车与两轮车相互侧面碰撞的模型,得到了两车碰撞速度的表达式;筛选出影响汽车、两轮车碰撞速度推算和事故再现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参数;通过具体的事故案例设定正交实验,分别获得了对汽车、两轮车的参数影响权重顺序;据此指导PC-Crash对一起真实的汽车-两轮车碰撞案例进行模拟重建。结果表明,按参数权重顺序辅助汽车-两轮车碰撞事故的再现仿真,可用较短时间再现与实际事故情况相吻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依据典型汽车-电动自行车正面碰撞事故建立PC-Crash和MADYMO联合仿真碰撞模型,重现碰撞事故过程和人、车停止位置,并利用事故现场信息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仿真推算的汽车发生碰撞瞬间速度和案例信息非常接近,对提高事故再现水平、减少或预防事故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汽车单次三维碰撞事故的碰撞车速推算提供算法,并为汽车运动轨迹再现提供初始条件,在借鉴已有的二维碰撞运动状态参数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将碰撞冲量推广至三维空间。以动量定理为理论基础,结合PC-Crash事故再现软件的碰撞分析方法,提出了汽车三维运动临界条件,推导了汽车三维运动状态参数计算模型。以实际事故案例为研究对象,将基于上述模型开发的事故再现分析系统的计算结果与PC-Crash软件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将事故再现分析结果与实际案例中车辆翻滚方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汽车单次三维碰撞运动状态参数计算模型能够有效计算汽车三维碰撞速度参数与角速度参数。  相似文献   

8.
基于PC-Crash人-车碰撞事故再现结果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PC-Crash软件,研究车辆与行人碰撞交通事故的三维再现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案例的模拟过程,通过不断调整参数以达到理想的准确度,分析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的关键参数,为以后的再现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同时验证使用PC-Crash再现人-车事故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PC-Crash的人—车碰撞事故再现结果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PC-Crash软件研究车辆与行人碰撞交通事故的三维再现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案例的模拟过程,通过不断调整参数以达到理想的准确度,分析出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的关键参数,为以后的再现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同时验证使用PC-Crash再现人车碰撞事故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人车碰撞事故的仿真再现须先估算碰撞车速,而当碰撞位置未知时,基于行人抛距与车辆后制动距离的车速估算方法无法采用。但由于注意到碰撞后人、车最终距离是可测的,故本文中利用它来估算碰撞车速。基于经典力学理论和若干假设,研究了行人抛距与车辆后制动距离间的关系,并据此建立了基于人车最终距离的碰撞车速估算模型,并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各种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人车最终距离的碰撞车速估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PC-Crash的仿真结果及文献中的试验和典型案例数据都很吻合。  相似文献   

11.
赵桂范  刘纪涛 《汽车工程》2006,28(9):820-822
根据中国人体特征参数建立了16刚体的行人模型,在人体的主要部位生成简易的弹簧阻尼运动关节。建立汽车模型与汽车行人碰撞模型,应用ADAMS软件模拟汽车行人碰撞过程。通过模拟不同速度下的汽车人体撞击,对事故发生过程进行再现,比较仿真数据和事故现场数据得到了事故中的汽车速度,从而为交通事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某乘用车型在发生侧面碰撞时是否满足国家安全标准,以有限元仿真为基础,对该乘用车进行侧面碰撞安全性分析。首先搭建整车侧面碰撞模型并设置计算参数;然后将模型的k文件导入到LS-DYNA软件中进行仿真计算;最后利用后处理软件观察整车碰撞时序图及B柱的变形模式,并参照国家侧面碰撞相关法规,发现该乘用车型存在B柱侵入量及侵入速度过大的问题,影响了汽车侧面碰撞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事故中汽车损坏痕迹及行人伤亡情况的鉴定及模型的建立,构建事故碰撞环境,使用成熟事故再现软件PC-Crash对汽车与行人碰撞事故发生过程进行重建,对行人碰撞后的运动响应及各损伤部位的动力学响应参数进行分析,将仿真结果中行人的运动响应、损伤部位的伤亡程度及动力学响应结果与法医学尸检报告中的客观事实进行对比,得出基于PC—Crash的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形基本符合的结论。因此,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快速重建有行人参与的事故碰撞过程,分析行人的致伤方式并提供损伤部位的动力学响应参数等,对于交通伤法医学鉴定及深化交通伤机理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加方便准确地判定在垂直侧碰电动自行车事故中小汽车是否超速,以城市交叉口垂直侧碰事故为例,提出了一种垂直侧碰电动自行车下的小汽车超速辨识方法.以碰撞时刻为分界点,将碰撞事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碰撞前和碰撞后2个阶段,采用逆向还原事故发生的方法,结合抛距与碰撞速度的经验公式提出了小汽车碰撞速度模型,在测得制动痕迹长度的基础上利用动能定理构建了小汽车制动时刻速度模型.运用PC-Crash仿真,结果表明,小汽车制动时刻速度在34~38 km/h时,辨识误差为1.47%;在42~70 km/h时,误差小于1.3%.通过比较可知,辨识精度相对GIDAS最多可提升15.94%,可精确地分析小汽车垂直侧碰电动自行车事故,并辨识小汽车有无超速,但仍需提高在34~38 km/h区间内的辨识精度.   相似文献   

15.
Vehicle safet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automobile design. However, all efforts to improve safety devices focus on enhancing safety features for occupants. Notably, pedestrians are the second largest category of motor vehicle deaths, after occupants, and account for about 13 percent of motor vehicle deaths. It is essential to design pedestrian-friendly vehicles and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s to reduce pedestrian fatalities and injuries. To effectively assess pedestrian injuries resulting from vehicle impact, a deformable pedestrian model must be developed for vehicle-pedestrian collision analysi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pedestrian-collision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LS-DYNA finite element code.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deformable pedestrian model, experimental data are used in the pedestrian model test. This study applies the proposed model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sponses and injuries of pedestrians involved in collisions. The modeled results can help assess vehicle pedestrian friendliness and assist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edestrian-friendly vehicle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6.
Pedestrians are the most vulnerable users of public roads and represent one of the largest groups of road casualties; their death rate around the world due to vehicle-pedestrian collisions is high and tending to rise. In Spain, as in other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steps have been taken to reduce the number and consequences of such accidents, with encouraging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A key to countering this concern is the accident research activity that has obt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different fields, especially when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are take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variate model that is able to detect the most influential parameters on the consequences of vehicle-pedestrian collision and to quantify their impact on pedestrian fatality risk. First, an accident database contain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and parameters of vehicle-pedestrian collisions in Madrid has been developed. The accidents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spot by INSIA accident investigation teams and analyzed using advanced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The model was then developed with two components: (1) a classification tree that characterizes and select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identifying their interactions, and (2)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to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f each variable and interaction resulting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tree. The whole model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tool for identifying, quantifying and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measures aimed at reducing injuries in vehicle-pedestrian collisions.  相似文献   

17.
邹铁方  王冠  胡林  武和全 《汽车工程》2020,42(5):621-627,643
为探索骑乘人员的损伤差异,基于PC-Crash仿真软件,以车型、碰撞车速和碰撞形态为变量进行147组汽车碰撞载人摩托车的仿真,在此基础上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碰撞条件下,包括不同碰撞车速,骑车人头、胸部和撞击侧下肢损伤指标参数的均值均高于后座乘员;此外,当碰撞车速分别为45和50 km/h时,骑车人和后座乘员的头、胸部损伤都超过其安全界限。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保险费用,要求车辆的主要结构在低速碰撞过程中不会产生永久性破坏。因此,文章基于RCAR试验标准,建立了某车型的低速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证实模型的有效性。在此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该车型在低速碰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其前保险杠的吸能盒进行了改进设计,通过系统试验与整车试验,验证了设计结构的有效性,为相关设计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道路分隔栏的实际应用情况与车辆碰撞事故特征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相关规范的基础上,从碰撞车型、碰撞质量、碰撞速度、碰撞角度、碰撞点位置等因素出发,结合分隔栏事故特征和车辆乘员安全指标,研究确定了道路分隔栏的碰撞试验参数与安全性能评价标准,并利用该试验参数和评价标准,通过有限元仿真技术手段对目前常见的道路分隔栏结构进行了安全性能评价。研究表明:在车辆碰撞分隔栏的事故中,事故车辆主要为小型客车,且分隔栏杆侵入乘员舱造成人员伤害的案例较多,而其他类型伤害较少,因此分隔栏在实际使用中应主要考察车辆碰撞时分隔栏及其构件因为刺入乘员舱对乘员伤害的可能;在1.5 t小客车以60 km/h速度正碰条件下,某常用道路分隔栏的横向杆件侵入了车辆乘员舱,其安全性能不满足评价标准要求。研究成果为道路分隔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自动驾驶车辆队列发生不可避免碰撞的事故场景,研究以整体碰撞严重性达到最低为目标的车队排布策略.首先根据引发事故的障碍物是否会明显影响领航车运动,将碰撞划分为队内碰撞和队外碰撞.队列几何构型一定时,针对均质化队列发生一维碰撞过程建立理论模型,计入碰撞前车辆对前车紧急制动的感应及自车进行紧急制动的过程,计算并定义时间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