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铁碳微电解与生物接触氧化法联用处理涂料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铁碳微电解与生物接触氧化法联用处理涂料废水。确定了微电解实验的最佳铁碳比和p H,并在最佳参数确定的情况下研究了一个运行周期(2 h)内COD、氨氮去除率及p H变化情况,微电解实验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43.71%、33.5%。生物接触氧化法COD去除率达到70.50%,出水p H、COD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2.
选取炉渣、铁碳基、钙基膨润土、普通膨润土、生物陶粒、火山岩、沸石、砾石等8 种填料,通过对高盐难降解有机废水中典型污染物的等温吸附试验,优选两种填料进行组合,进一步考察分析填料组合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高盐难降解有机废水初始TN浓度约为20mg/L,总磷浓度约为5mg/L的条件下,单一炉渣填料对TP和TN的去除率最大,分别达到29.7%和22.6%;炉渣+铁碳基组合填料对总磷、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1.8%和23.2%,出现“1+1>2”效果;填料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差,后续搭建人工湿地系统进行动态试验时,需要培养驯化功能性微生物,通过生物作用实现氨氮的去除。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芬顿氧化、絮凝沉淀及芬顿-絮凝联合处理工艺对老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有机物、NH3-N和TN的去除效果,并优化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先芬顿氧化再絮凝沉淀的芬顿-絮凝联合处理工艺对老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CODCr和TOC的去除率最高。FeSO4投加量为0.015mol.L-1、[H2O2] / [FeSO4]比为1.5、PAC投加量为4mL时,CODCr、TOC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0.2%和90.7%。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一项处理地表微污染水源的实验研究。采用“气浮+折板式人工湿地”工艺处理蓟运河地表微污染水,使其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Ⅳ类水质标准,实验规模为50m3/d。结果表明:当PAC加药量为50mg/L时,水力负荷:O.19m3/m2·d;进水COD:50mg/L~100mg/L;进水NH3-N:4-6mg/L;进水TN:5mg/L-12mg/L;进水TP:O.2~0.5mg/L,则出水各水质指标均可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其中COD的去除率为65%,BOD的去除率为50%,SS的去除率为100%,TN的去除率为70%,NH3一N的去除率为90%,TP的去除率为65%。  相似文献   

5.
针对实际石油污染土壤,该研究采用环境友好型表面活性剂淋洗修复的方法进行洗脱处理.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单甘酯(Monoglycerides,MG)作用于污染土壤,考察了不同投加量、清洗温度、清洗时间以及固液比对土壤中石油烃(TPHs)去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投加量10g/L,清洗温度35℃,清洗时间60 min,固液比0.1时,土壤中TPHs的去除率可达85%以上.无机盐的加入可小幅提高TPHs去除率,不同盐类对不同石油组分的洗脱作用有区别.在超过表面活性剂CMC的投加量下,随着投加量的增加,固相中的TPHs小幅减少但液相中的TPHs大幅增加,这与MG的临界胶束浓度以及土壤对MG本身的吸附有关.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新的膜分离过程即非离子W/O型微乳液-中空纤维膜萃取,所用非离子型微乳液体系为(OP-7+OP-4)/苯甲醇/D2EHPA/煤油/盐酸.在不同微乳液流速、料液流速、微乳液内相盐酸浓度、料液浓度、以及不同中空纤维膜数等条件下进行了微乳液-中空纤维膜逆流萃取Nd3+的研究.结果表明,微乳液和料液流速越小,萃取率越高,内相富集倍数越大.微乳液内相盐酸浓度越大,萃取率越高,但富集倍数反而减小.料液初始浓度越小,萃取率和富集倍数越大.当微乳液流速为6 mL/min、料液与微乳液流速比为3∶1、微乳液内相盐酸浓度为4 mol/L、料液浓度为200mg/L时,经过微乳液在三个中空纤维膜萃取器中的串联萃取,Nd3+的萃取率达96.3%,内相Nd3+浓度为4 238 mg/L,是萃余料液浓度的572.7倍,内相富集倍数为21.2.膜萃取过程与膜溶剂萃取相比对Nd3+有更高的萃取效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海绵城市生物渗滤单元几种常见的填料及其在不同配比下对于城市道路径流中的Zn、总P和石油类三种代表性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实验分析,考察了不同填料对城市道路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河砂的去除效果好于沸石。实验期间,河砂柱对锌的去除率均高于95%, 而沸石柱在通水的前三天内对锌的去除率高于90%,随后逐渐降低。在河砂中适当添加少量砾石有助于在保证去除率的情况下提高其渗透速率, 当河砂与砾石质量比为2∶1时,填充柱的渗透速率达到4 mm/min,同时其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Span-80、FSN-100为复合表面活性剂,TOA为流动载体,研究了乳状液膜处理H酸废水时TOA浓度、内相NaOH浓度、油内比Roi、外相pH、乳水比Rew及搅拌强度等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其内在影响因素的规律性.同时,实验结果表明乳状液膜法处理H酸废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采用离子膜电解法对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脱氨预处理,对影响氨氮去除的几种因素进行了研究.6 V、60℃下去除率在75%以上.脱除的氨氮以浓氨水的形式回收,实现废物资源化.废水经脱氨后出水基本无色,COD也有一定降低.综合考虑能耗后,得出本实验条件下适宜的操作条件,去除率平均接近64%,为工业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南通市某工业园区难降解废水深度处理需求,以Fe OOH为主的铁基催化剂搭建了一套处理规模为20 m3/d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中试装置,优化了系统运行参数,考察了中试装置长期运行过程中的有机物处理效果、投资和运行成本,并与均相臭氧催化氧化中试装置和三相催化氧化中试装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在臭氧浓度200 mg/L、臭氧投加气量2 L/min、催化反应时间30 min时实现了57.6%±7.3%的COD去除率,优于均相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和三相催化氧化系统,且其占地面积小,去除单位COD的投资和运行成本为16.7元/kg COD,仅为均相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和三相催化氧化系统的70%左右,综合处理效能更高,具备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潜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工程实践中人工湿地内部结构设计依据缺乏的现状,研究了人工湿地各结构层的净化效能贡献率。结果表明:土壤层既有净化作用又有持续的溶出渗漏效应,其对COD去除率、浊度和色度的净贡献为-2.6%、-74.8%、13.2%;植物和填料生物是湿地COD净化的主力,占比分别为20.1%和64.1%,但同时也是出水色度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34.9%和59.5%;持水层有良好的过滤性能和辅助净化功能,承担了74.8%浊度去除量,对色度和COD去除分别有30.2%、16.2%的贡献率;研究建议工程实践中可设计无土壤层的滴滤式人工湿地,从而降低湿地的堵塞风险,结合周期布水提高DO渗透深度,进而提升出水水质;研究建议采用无纺布替代土壤层在集排水层和填料层之间设单层或多层持水过滤层进行滤速控制、控制反应器内布水形态和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市静安区彭越浦河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阶段使用人工曝气与生态浮岛的方式,实现了河道水质的生态净化与修复。研究表明:初期利用人工曝气的方法,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去除率分别达到79.23%、90.89%和63.83%;后期采用生态浮岛+曝气的方法,水质达到了Ⅴ类地表水标准,并能有效缓解二次污染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10 cm、15 cm、20 cm三种下凹深度以及添加火山岩、煤渣、沸石三种填料基质情况下下凹式绿地的蓄滞效果;考察了添加火山岩、煤渣、沸石三种填料对下凹式绿地去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凹深度越大,绿地对雨水的削减效果较好,但出于安全考虑,下凹深度应该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不同的填料也会对蓄滞和去污效果产生影响,添加火山岩的装置蓄滞效果相对较好,对总磷的去除效果也较好,去除率为82.7%;添加煤渣对总氮的去除率最高,为48%,添加沸石对COD的去除率最好,为34.9%,添加三种材料对SS的去除率都较高,达到95%左右.  相似文献   

14.
通过PVDF与CA共混来提高PVDF膜的亲水性,以纯水通量、膜的最大泡点压力、平均泡点压力等性能为指标,设计了九因素(共混比、固含量、溶剂种类、溶剂比、添加剂种类及含量、蒸发时间、凝胶浴温度、凝胶时间)四水平的正交试验表研究膜制备过程中各因素对PVDF/CA共混微滤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含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共混比、溶剂种类、添加剂含量、凝胶浴温度、凝胶时间、蒸发时间、添加剂种类和溶剂比.较佳的成膜条件为:PVDF/CA共混比4∶1,固含量12%~14%,添加剂N-甲基-2-吡咯烷酮质量分数2%~3%,二甲基甲酰胺/正丁醇混合溶剂比7∶1,蒸发时间30 s,在20~30℃的自来水中凝胶50~70 min.在此较优条件下可制备孔径为0.55~0.65 μm,0.06 MPa下的纯水通量27℃时为205.37~292.53 mL/(cm2·h)的PVDF/CA共混微滤膜.  相似文献   

15.
朱勇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9):270-273,282
提出一套新的组合工艺,重点考察EGSB反应器实现厌氧氨氧化、甲烷化与反硝化耦合处理城市污水的可行性及其启动特性。结果表明: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和好氧活性污泥的EGSB反应器能够用约45 d的时间完成耦合厌氧氨氧化、甲烷化和反硝化处理城市污水的启动,硝酸盐和COD的去除作用显现较快,运行初期反硝化与甲烷化反应起主导作用;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从无到有,启动完成后厌氧氨氧化与甲烷化成为主导。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同时稳定去除可作为启动完成的标志,在水力停留时间为5 h,反应区上升流速0.83 m/h的条件下,氨氮及COD取得的最高去除率与去除速率分别为45.2%、58.8%和0.107kg/(m3.d)、0.865 kg/(m3.d)。EGSB反应器的释磷转吸磷现象、pH值和污泥颜色的变化可作为启动完成的参考标志,而DO则无法起到指示启动完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果园种植面源污染电混凝去除尚不明确的问题,以果园种植面源常规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考察电混凝关键设计,分析pH和电导率的影响,并探讨聚丙烯酰胺(PAM)的强化条件。结果表明:电压为10 V(2.5 mA/cm2),电极间距为1 cm时,电混凝处理性能达到最佳,其中总悬浮颗粒物(TSS)、硝氮(NO3--N)、氨氮(NH3-N)、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为70.6%、30.4%、78.4%、23.7%和92.1%;酸性(pH=5)和碱性(pH=9)条件均不利于这些污染物去除;电导率的增大有利于NH3-N去除,但不利于其它污染物去除;当PAM投加量为0.5 mg/L、沉淀时间为5 min时,其强化效果最明显,对TSS、NH3-N和TP去除均有强化,去除率增幅分别为39.1%、10.3%和7.5%,但对NO3--N和TN去除有一定的抑制。该研究结果可为电混凝预处理果园种植面源污染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北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总规模18.0×104 m3/d,其中扩建工程设计规模8.0×104 m3/d,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根据进水水质和排放要求,设计采用“初沉池-多级AO生化池-高速气浮池-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介绍了扩建工程的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设计特点,并对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实际运行数据表明,出水各项指标均能稳定达标,COD、SS、NH3-N、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8.90%、96.24%、97.31%、78.00%、92.87%。  相似文献   

18.
该文针对上海某已建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在新标准下出水不能稳定达标的问题,通过小试和中试研究探索合理的提标改造技术路线.小试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达到1.6 g/L时可直接将COD处理至100 mg/L以下,而臭氧投加量达到0.4g/L时,难降解COD组分即已低于100 mg/L;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出水经过混凝沉淀,进入高级氧化和生化结合的SHAS系统.在臭氧投加量为0.8 g/L的情况下,出水平均COD浓度为97.0 mg/L;垃圾渗滤液处理厂进水经过SBR+混凝沉淀+后置反硝化+SHAS流程处理之后,出水COD、NH4+-N和TN平均浓度可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排放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以SHAS高级氧化为核心的提标改造技术可有效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难降解有机物,为垃圾渗滤液的达标处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低氧下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除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城市污水对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的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控制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为0.5 mg/L左右时,系统在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可达到较高的氮、磷去除率.CODcr进水为342~1 500 mg/L,出水均在40 mg/L以下,去除率在90%以上;总磷(TP)进水为4.08~31.45 mg/L,出水均在0.5 mg/L以下,去除率平均为96%;进水总氮(TN)为30.55~91.34 mg/L,去除率平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台车试验的基础上,对翻卷管吸能结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翻卷管的吸能曲线非常平稳,是一种非常好的汽车吸能部件.动态冲击时压力值比准静态时要高,并且冲击速度越高,承载能力越强;制造工艺对翻卷管碰撞性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