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舰艇回转规避尾流自导鱼雷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面舰艇反鱼雷对抗技术角度出发,建立了鱼雷弹道、舰艇尾流、尾流检测,以及水面舰艇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等相关模型.通过大量仿真计算和分析,研究了舰艇回转规避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效果,得出了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可为舰艇反鱼雷水声对抗作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潜艇与水面舰艇进行鱼雷对抗过程中,都会使用鱼雷攻击对方,并且都希望占领有利射击阵位发射鱼雷,以达到己方舰艇能使用鱼雷攻击敌方舰艇而敌方舰艇却不能使用鱼雷攻击已方舰艇的目的.在对鱼雷有效射击阵位范围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在敌我双方舰艇周围各自可能存在一个鱼雷攻击有利射击阵位范围,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舰艇鱼雷攻击有利射击阵位范围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己方舰艇研究减少或消除敌方舰艇鱼雷攻击有利射击阵位范围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火控系统的建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水面舰艇有效机动规避声自导鱼雷的问题,以提高舰艇对抗来袭鱼雷的作战效率.针对以往舰艇规避鱼雷二维对抗态势模型的不足,建立了三维空间下的鱼雷弹道模型、自导检测模型、舰艇规避模型以及鱼雷对抗误差模型,运用Matlab工具,对舰艇机动规避鱼雷的对抗过程进行了推演,并采用蒙特卡洛法定量分析了影响舰艇规避鱼雷生存概率的主要因素.推演结果表明,规避航向和航速对舰艇生存概率有较大影响,根据鱼雷报警距离和报警舷角选择合适的规避航向/航速、提高对来袭鱼雷的报警距离和定位精度以及减少系统反应时间,可以有效提高舰艇生存概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仔细分析舰艇噪声及机动性能、水声环境、鱼雷自导逻辑的基础上对水面舰艇使用拖曳声诱饵对抗自导鱼雷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仿真结果对拖曳声诱饵的使用效果及战术使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国外水面舰艇反鱼雷防御系统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分析反舰鱼雷技术的发展概况,介绍几种国外海军水面舰艇反鱼雷防御系统和构成多层次防御的水声对抗器材,尤其是当前性能最优的法国海军专用鱼雷报警声纳。希望这些资料和观点能对发展我国海军水面舰艇的反鱼雷防御系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悬浮式深弹拦截尾流自导鱼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传统对抗方法难以有效对抗尾流自导鱼雷这一现状,研究了悬浮式深弹在对抗尾流自导鱼雷中的作战使用问题.文章在阐述悬浮式深弹拦截的原理、分析尾流自导鱼雷可能航向范围的基础上,建立了悬浮式深弹的作战使用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悬浮式深弹能更加有效地拦截尾流自导鱼雷,提高水面舰艇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合理的战术想定下,针对反潜作战中水面舰艇占领发射阵位过程中与潜艇的对抗问题,阐述了潜射线导鱼雷的攻击过程以及水面舰艇采用综合对抗模式对抗来袭鱼雷的方法,并运用模拟统计和误差分析的方法求取了特定对抗条件下水面舰艇的生存概率,为提高水面舰艇占领发射阵位时的生存概率提供了理论依据。仿真结果表明,综合对抗模式对抗来袭鱼雷具有很高的成功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抗方式。  相似文献   

8.
机动规避是脱艇编队协同水声对抗的重要措施,针对编队水声对抗作战特点,分析了机动规避声自导鱼雷攻击的基本原则,在单舰规避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模型计算与仿真分析,确定鱼雷攻击航向,给出了典型舰艇编队条件下协同规避自导鱼雷攻击的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编队条件下协同水声对抗模型与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舰载反鱼雷鱼雷单雷射击作战能力的不足,提出了双雷齐射的作战使用方法.通过ATT作战能力模型的分析,建立ATT攻击弹道、自导检测、射击诸元解算、来袭鱼雷弹道及舰艇的规避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研究,运用Matlab工具仿真计算,定量分析了射击距离、报警舷角及展开角对反鱼雷鱼雷拦截命中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对反鱼雷鱼雷作战使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反鱼雷鱼雷的设计与研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近期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水面舰艇防御鱼雷的作战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水面舰艇反鱼雷作战的新特点;对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依据水面舰艇反鱼雷作战的特点,从作战使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役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以及上述不足给作战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下一步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的设计思路提出了改进建议,并结合当前的科技与工业水平,对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近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