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某SUV冷启动异响问题,对传动轴中间支承隔振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中间支承隔振原理,得出异响问题为低温时支承刚度增大、隔振性能变差导致。文章通过中间支承增加橡胶隔振垫、改变支承橡胶衬套材料两方面提高支承隔振效果,改善异响问题。验证结果表明,改变支承橡胶衬套材料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对重型车传动轴总成进行固有模态有限元分析,得到传动轴总成在中间支撑设计刚度下的各阶振动固有频率。通过模态试验测试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并针对模态结果进行隔振分析,论证中间支撑设计刚度合理性。同时总结出中间支撑各向刚度优化设计流程方法,为中间支撑刚度的设计、支架结构强度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汽车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及减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延华  李承德 《汽车工程》1998,20(5):290-295
本文建立了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的理论模型,运用该模型可以讨论传动轴,变速器输出轴结构参数、中间支承的刚度,手制动器的位置等对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的影响。还运用理论模型对轻型车、厢式车以及大客车的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减振措施,解决了上述车型车身振动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Birfield球笼万向节具有等速传递、附加弯矩平稳等优点。结合传动轴中间支承的振动对传动轴动力性能和车内噪声的影响,提出采用将中间十字轴万向节替换为Birfield球笼万向节的设计方案。通过ADAMS虚拟样机对三段式十字轴万向节传动轴和Birfield球笼万向节传动轴在不同输入转速、不同主轴轴间夹角条件下进行仿真,分析表明Birfield球笼万向节传动轴的中间支承振动加速度变化和转矩波动更趋于平稳。分别对装有两种传动轴的实验样车进行整车车内噪声实验对比分析,实验表明Birfield球笼万向节能有效改善车内噪声,在中低速区域明显低于十字轴万向节传动轴车辆约5dB,提升了整车NVH性能。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振动及减振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摩托车振动的力学模型及影响振动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摩托车的开发和设计中,应综合考虑控制振源、隔振及提高车架刚度3者之间的影响,在发动机选定后,可采取隔振措施及提高车架的刚度来有效地控制摩托车的振动。  相似文献   

6.
汽车座椅支承驾乘人员的质量,缓和和衰减由车身传来的冲击和振动,给驾驶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乘客创造舒适和安全的乘坐环境。通过设计变刚度弹簧,调整振动参数,从而克服人体最敏感的振动频率,减小了乘客晕车的比率。  相似文献   

7.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建模与解耦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悬置看作弹簧阻尼元件,优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刚度矩阵,从而合理布置各阶频率,使模态间振动解耦。通过Maxwell力学模型求解悬置的频变特性和幅变特性,并建立含该力学模型的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出的整车系统振动响应表明,解耦优化后的悬置系统明显改善了悬置系统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8.
发动机隔振系统振动固有特性的优化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动机隔振系统振动固有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引入了六自由度能量解耦理论,依托Matlab的矩阵运算能力,开发了发动机隔振系统优化设计软件,并利用该软件对系统进行了振动固有特性分析和能量解耦优化。考虑到悬置元件刚度的实际值与设计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针对某解耦度较高的系统,按照悬置元件各向刚度参数±20%的偏差范围,对系统进行仿真试验,研究了悬置元件刚度偏差对系统振动固有特性的影响,所得结论对隔振设计和悬置元件的工艺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振动压路机振动轮的受力特征,应用减振支承理论,对振动轮振支承系统进行了人出了振动轮减振支承系统各刚度参数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0.
发动机支承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发动机支承的设计主要从乘坐舒适性考虑,一般采用橡胶支承,设计时应注意尽可能装置非耦合支承,应使隔振支承在各方向的固有振动频率降到1/根号2以下,应把惯性主轴和转动扭矩合而为一;在确认了复原系数的前提下,给出了隔振支承的运动方程式;隔振橡胶支承的形状应保证在设定的三个方向上有某一定自由度的弹簧常数;支承应设置一定倾角;橡胶支承的材料通常使用天然橡胶,SBR系橡胶,发动机支承多采用方型和圆型支承,如套筒型支承并部分使用非等壁厚型或封液式支承等;其追求的目标,以高频区的低衰减性并在较宽范围内具有稳定地衰减性。  相似文献   

1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性能是整车NVH性能控制的关键。文章以某轻型商用车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设计及优化。文章基于主惯性轴理论确定了悬置系统的初始安装角度,并基于能量解耦法建立Adams模型对胶块安装角度及刚度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整车试验表明怠速工况下悬置系统隔振效果良好,但后悬置在加速工况下在2930rpm处存在共振,然后通过CAE分析,提出了后悬置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并对改进后悬置系统重新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共振消除,整个悬置系统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对CA7221轿车发动机动力总成液力悬置的隔振性能进行了试验测试,并与橡胶悬置的隔振和降噪地对比研究,同时,还测试了副车架与隔振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液力悬置较传统橡胶悬置隔效果明显,应用橡胶悬置和副车架两级减振也有很奏效,应用液力悬置使整车舒适性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3.
汽车动力总成隔振难点与被动悬置改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发动机导致车内噪声的两种方式,即振动传递方式和辐射方式.基于发动机的激励特点和传递方式论述了发动机对整车振动噪声的影响规律及控制措施.基于动力总成隔振悬置需要满足的诸多冲突因素和约束条件,论述了汽车动力总成隔振设计难点,并阐述了被动式悬置改进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包含设计阶段的解耦目标分析、动力总成刚体模态分析,重点分析整车阶段基于试验的悬置系统隔振率与整车振动的关系,得出针对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较为有效、合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分析方法,论文以某重卡为研究对象,建立整车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并分别将柔性车架和刚性车架整车模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最大误差分别为8.9%和25.1%,表明柔性车架整车模型与试验结果更为接近,能够用于动力总成隔振率的计算。为了简化分析过程,论文研究了基于柔性车架整车模型的3种简化方法,结果表明简化模型隔振率与试验结果相差最大为12.3%,与简化前相比隔振率相差最大为5.34%,因此,在车辆设计初期,没有实车及详细整车参数的条件下,利用简化后的模型可用于隔振率的仿真计算。该研究为动力总成隔振率计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建立汽车传动系统悬置的数学模型,并确定悬置系统隔振评价指标。通过对某汽车悬置系统的刚度的优化设计,系统固有频率稍有增加。各方向振动解耦度均大于90%。动力传动系统悬置y方向位移在3mm左右,较刚度匹配前的7.7mm大幅减小,悬置隔振效果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汽车动力总成液阻型橡胶隔振器的研究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利荣  吕振华 《汽车工程》2001,23(5):323-328
本文对被动式液阻型橡胶悬置及动力总成-液阻悬置系统的设计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述评和总结。首先介绍了汽车动力总成液阻悬置的应用概况,总结,阐述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所要求的理想隔振特性,然后综述了节流孔型,惯性通道型,惯性通道-固定解耦膜型,惯性通道-活动解耦膜型等典型被动式液阻悬置元件的结构原理,集中参数模型,动态特性及其参数设计分析结果,同时综述了动力总成-液阻悬置系统隔振生能研究概况及设计分析方法,其中着重介绍了德国Freudenberg公司,美国Ohio州立大学,日本Nissan公司等主要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及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以某款国产汽车为研究对象,在ADAMS中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利用参数化分析方法,讨论了悬置参数对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对悬置参数进行优化,并分析比较优化前后的结果,优化后的悬置系统的隔振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并进行实车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9.
汽车怠速工况车内噪声振动情况是影响整车NVH(噪声、振动和平顺性)水平的重要因素且影响乘车舒适性。以某款车型为例,对车内噪声源及传递路径进行分析,通过对悬置和冷却风扇等系统进行试验分析,确定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提出为保证悬置隔振和制冷效果,需对悬置系统和风扇转速合理匹配,同时提高转向柱的固有频率。验证表明车内轰鸣声消除,噪声及振动明显减小,效果良好,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能量法解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能量法解耦理论的推导,并将该方法应用到某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改进中,结果表明,垂向和绕发动机曲轴转动方向的振动和其他自由度方向的振动基本实现解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