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关于安全行驶与道路交通事故;并于严格遵守行驶速度的规定;并于道路交通中各种情况的处置;关于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多重因素作用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析,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综合考虑道路线形(圆曲线半径、转角、纵坡)、交通组成(自然交通量、折算交通量、货车率)及路面技术状况指标(PCI、RQI、RDI、SRI)三类因素,对某高速公路2018年—2022年的交通事故进行建模训练,并分析各因素对诱发交通事故的贡献。结果表明:径向基神经网络用于预测交通事故,可行性强、准确率高(91.6%);相较于线形指标而言,交通组成与路况指标对交通事故影响较大;各因素对诱发交通事故的贡献排序为自然交通量>SRI>折算交通量>RDI>货车率。  相似文献   

3.
王蕾  邱锋  夏永旭  韩兴博 《隧道建设》2019,39(8):1301-1307
为提高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准确率,以西汉高速秦岭某隧道群的496起交通事故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的道路环境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针对不同预测类别选定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变量,通过贝叶斯模型、随机森林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分别对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形态、严重程度、伤亡情况和持续时间进行预测,根据准确率和稳定性确定出最优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1)随机森林模型在预测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形态时最为可靠,准确率约为84%; 2)在对公路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和伤亡情况进行预测时可优先考虑贝叶斯模型,其对重大或特大事故的预测准确率高达50%; 3)选择随机森林模型作为公路隧道交通事故持续时间的预测模型,绝对误差为20 min时模型准确率将超过70%。  相似文献   

4.
《驾驶人心理》2006,(4):19-19
一、按法规规定,6种情况可以私了 据了解,交管部门快速处理交通事故规定,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后,车物损失2000元以下并没有伤人;当事人对事故事实及成因无争议且车辆可自行移动;可即行撤离现场,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交警到达事故现场后,遇驾驶人持有有效驾驶证、无饮酒,机动车手续齐全;未造成人员伤亡,或有人员受伤但受伤人员认为伤情轻微;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同意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可使用简易程序处理。为尽快疏导交通事故引发的交通拥阻,交管部门鼓励对这些事故使用简易程序处理,即民间所称“私了”。  相似文献   

5.
据各地交通事故统计表明,在因驾驶员过失造成的交通事故中,有30%与驾驶员饮酒有关;在交通事故死亡的驾驶员中,有50%是酒的牺牲品;在交通事故中受重伤的驾驶员中,酒后开车者比没饮酒者多50%。  相似文献   

6.
交通事故伤害是指由车辆肇事而发生的对人体的直接伤害。常见的伤害有:撞击伤;碾挫挤轧伤;跌扑伤;伴发性伤害。  相似文献   

7.
关于交通事故处理中当事人损害后果检验、鉴定和财产损失的评估,现行《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条规定:“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应当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对当事人因交通事故致残的,在治疗终结后.应当由具有资格的伤残鉴定机构评定伤残等级。对有争议的财产损失的评估。应当由具有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具备资格的检验、鉴定、评估机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  相似文献   

8.
掌握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深圳市2014~2016年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首先应用地理编码方法对原始事故记录进行空间定位,形成事故的空间分布。其次针对考虑/不考虑路网密度的2种情况,应用密度分析方法对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区域和事故严重程度较高的区域进行鉴别,比较2种情况下区域分布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最后利用异常点分析和热点分析2种空间聚类分析模型对事故严重程度较高的区域进行进一步鉴别,并对密度分析和聚类分析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密度分析结果表明:就事故频度而言,深圳市中心城区单位面积上的交通事故频度较高,而郊区单位长度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分布更为密集;就事故严重程度而言,郊区的交通事故平均严重程度高于市中心区域。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郊区道路限速较高等因素有关。聚类分析结果与密度分析结果相近,在郊区形成了高严重程度的事故聚类,而在中心城区形成了低严重程度的事故聚类,说明郊区的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总体高于市中心区域。从2种方法的比较来看,密度分析简单易行,有助于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直观快速的了解;聚类分析可精确到事故点,为精细化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密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于确定道路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伴随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车辆不断增长,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不断增加;为降低交通事故减少死亡人数,日本不断修正、颁布"道交法"和《日本工业规格一关于"汽车安全带设置规格"》。  相似文献   

10.
行业资讯     
《商用汽车》2013,(2):108-113
政策与法规国务院第630号令:3月1日起挂车不再投"交强险"2012年12月17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第630号令),决定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作出修改。修改后,现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增加1条,作为第43条:"挂车不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牵引车投保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因汽车交通事故每年全世界死亡人数超过百万,伤残者不计其数,交通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对的共同课题。应该说,谈到交通安全就涉及到交通事故,谈到交通事故必然关系到事故鉴定;而事故鉴定的曲直直接关系到公众利益甚至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12.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是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建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的具体要求,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的有效举措。《条例》明确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各项原则、保险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对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顺利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民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摩托车交通事故的特征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指出了当前研究摩托车交通事故的必要性,论述了摩托车交通事故的类型;车辆的变形特性与乘员的伤害,并讨论了事故车速的分析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01年6月,公安部、总后勤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对军车驾驶员交通违章、交通事故实施抄告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从2001年8月1日起,对军车驾驶员(包括武警部队驾驶员)发生交通违章、交通事故实施抄告制度。  相似文献   

15.
弓锐   《世界汽车》2006,(8):122-123
2004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达9.4万人,居世界第一;因驾驶员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89.8%,造成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占到了总数的874%和90.6%。因此人们对提高车辆驾驶者的安全驾驶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驾车如何节油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6.
长直线接小半径曲线公路交通事故成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小半径曲线路段的各种交通事故形态,对事故的成因作了分析,并指出现行相关规范的不足,提出了长直线及小半径曲线的界定方法;结合长直线接小半径曲线路段交通事故的实例分析,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长直线接小半径曲线路段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通过适当的措施和手段,可以大大减少这种路段上的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研究中,交通事故风险的量化一直是众多学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对多风险因素叠加作用下的交通事故风险进行量化,并根据结果提出交通管理建议.本文建立了交通事故风险指标体系和基于互信息理论的交通事故风险测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交通事故发生时存在多种风险因素,且事故风险随着风险因素的增多而增大.此外,在行车过程中,当违法行车风险与突发意外事件风险同时存在时,二者会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产生较大的交通事故风险.因此,在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时,要防范多重风险叠加现象的出现,尤其是重点风险组合的出现,才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城市道路隧道与公路隧道的运营风险差异,通过运营隧道调研和交通事故数据收集,从隧道本体结构及设施、外界环境、交通特性3方面出发,对城市道路隧道与公路隧道的运营风险进行阐述和对比分析。分析得出: 1)与公路隧道相比,城市道路隧道在结构方面的运营风险较大; 2)城市道路隧道车辆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公路隧道低,但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使其社会风险较高; 3)在城市道路隧道运营风险的防控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周边环境扰动对于结构安全的影响和运营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该文系统地回顾了透水性沥青路面对道路安全影响的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6篇文献成果进行分析,共包含透水性沥青路面对交通事故率影响的18项评估,研究发现,透水性沥青路面对道路安全并没有明显影响;各项影响的总体评估表明交通事故率变化很小,与传统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此外,文章还回顾了透水性沥青对与交通事故有关的9种危险因素影响的研究文献,发现对其中4种因素产生有利影响,3种产生不利影响,2种没有影响;危险因素的变化对交通事故的净效应是不可预测的.总之,已发表的关于透水性沥青路面对道路安全影响的研究文献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研究质量不高且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交通心理学这一边缘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内容;在分析日本运用交通心理学理论降低交通事故的经验做法的同时,提出了降低我国交通事故的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