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小春 《隧道建设》2022,42(12):2036-2047
为探究城市空间集约和土地高效利用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低碳效应,梳理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在构成要素、开发生命周期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一体化策划、规划、设计、建造和运维等发展阶段对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作用与意义; 构建基于“双碳”目标的包含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城市发展、一体化的低碳效应、城市中心区发展和城市中心区开发5项准则层指标在内的22项指标的一体化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评价方法体系。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2005年、2010年、2014年和2019年4个典〖JP2〗型阶段为例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为2.349、3.105、3.588和4.222,对应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别为较差、中、良和良。对照南京新街口中心区渐进式一体化发展历程可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对促进区域“双碳”目标实现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评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发展环境、资金投入、用地保障、路权保障、服务能力5个方面确定19项考核指标,建立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辽宁省A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价,计算得出综合评判分数,并针对得分偏低的项目和指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方向。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交通领域低碳策略的分类,构建了不同层次交通仿真模型与低碳交通策略评价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交通仿真技术在低碳交通策略方案评价中的应用步骤。结合交通仿真模型输出数据特点、低碳策略评价的侧重点,选取碳排放量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作为低碳策略评价的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以秦皇岛2020年规划路网为分析对象,开展了不同出行方式比例下低碳类指标的对比分析研究,以说明基于交通仿真的低碳交通策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低碳模式逐渐获得人们的重视,构建低碳、环保、低耗、高效、安全的交通发展模式势在必行。现有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通过能源消耗或客运周转量作为目标对交通结构进行优化。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碳足迹计算公式,将人均碳足迹最小和城市客运交通运输效率最大作为目标,以城市市民出行需求总量、发达城市能源消耗限值、居民可达性以及各类交通方式的运力上限作为约束条件,构建出低碳高效的城市客运交通优化模型。运用该模型对2020年北京市客运交通结构进行配置,并与传统的客运交通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的客运交通结构的交通运输能效要比传统的模式有一定的提升,同时人均碳足迹降低了5.965g/人,下降了13.7%。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低碳模式进行优化后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研究符合城市发展的低碳客运交通发展模式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兴旺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计算模型和理论,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的计算方法。首先,从国家政策与交通战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与形态、交通需求与供给等方面,剖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提取城镇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GDP、全网日均客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和线网负荷强度6个量化指标。其次,利用我国21座城市的历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影响指标数据,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计算模型。最后,以上海市、深圳市、重庆市、长沙市和南宁市为例,应用该模型对五市2035年的线网合理规模进行预测,以期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我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林诗云  杜豫川 《上海公路》2013,(1):65-68,72,14
在碳排放的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减少道路交通的排放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外研究机构和各国政府的低碳交通政策与指标发展的综述,对低碳交通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交通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新的增长动力,为更好地反映集聚区核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地位,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政策,探讨我国汽车产业集聚区核心城市横向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解汽车总成,给出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配套矩阵,建立整车企业产业拉动指数模型和零部件企业产业贡献指数模型,构建了影响力指数模型。利用集聚区核心城市汽车产值和企业配套数据,计算并评价了6个核心城市的汽车产业影响力水平。研究发现,其横向影响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长春、重庆、广州、北京、武汉,根据各城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立汽车产业影响力指标考核体系、鼓励产业资源驱动的汽车核心企业跨区域重组、扩张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道路客运低碳运输水平对江苏省实现低碳交通发展、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道路客运低碳运输过程的影响因素,在数据可获性与可比性、兼顾完备性与简明性、动态性3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以道路客运能力、道路客运生产率、道路客运碳排量为一级指标,载客位及其增长率、单位载客位的周转量及其增长率、单位周转量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其减少率为二级指标的道路客运低碳运输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灰关联分析法和分辨系数计算法,改进了灰关联分析模型,构建了道路客运低碳运输评价模型。运用该评价模型分析了2000—2014年间江苏省道路客运低碳运输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低碳运输水平在研究时段变化幅度较大,在2000—2004年间呈现波动下降态势,下降率为23. 45%; 2004—2014年间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增长率为33. 85%。江苏省低碳道路客运系统处于转型期,低碳运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2)通过分析道路客运碳排量与道路客运生产率、道路客运能力等指标的关联度,得出道路客运碳排放水平与这些指标关联度较大。在此基础上,从碳减排、运输效率与运输能力3个层面,提出以节能降耗技术研发、运输组织优化和道路客运经营结构调整等为核心内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测度交通运输业产能利用可帮助交通行业应对产能优化和节能减排的双重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旨在环境约束视角下,构建一个普适性的产能利用(CU)评价框架,并用于交通运输业产能利用测度研究。将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纳入产能利用评价框架,采用改进的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差分法,测度2011~2017年中国交通运输业产能利用。研究结果表明:①2011~2017年间中国交通运输业平均CU值为0.026 0,并以2014年为临界点,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这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确实存在产能利用不足的问题,且2015~2017年非常严重;②交通运输业产能利用水平区域差异化显著,研究期内与中国其他地区的CU水平相比,西南地区产能利用不足问题最严重;③与原始差分法的测度结果进行对比,所提出的改进方法更具合理性和先进性;④推动交通技术创新发展和合理规划交通资源是产能利用水平提升的关键途径。该研究为制定交通运输业产能利用提升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业产能利用监测体系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有利于实现中国交通运输业产能利用水平整体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特性分析及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哈尔滨市3条快速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从时间分布、事故形态、事故成因等角度,探讨了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的特性。选取行车道宽度、交通饱和度、标志设施等9个指标,建立了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应用案例表明,哈尔滨市和兴路的交通安全水平相对最好,公滨路交通安全水平较低,该结果与运用相对事故率法所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在积极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交通建设过程中,对奥运公园地区开展了交通规划工作。该规划中,第一次建立了基于出行行为的交通分析模型。该模型应用PTV Vision软件系统开发。由于奥运会交通的影响范围必然涉及到北京市全市范围,因此,该模型虽然是为奥运公园区域交通规划项目所建,但其实际上是一个全市模型。本文对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模型结构、输入输出及标定检验结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并为城市内部街道社区级行政区域提供交通评价方法,解决交通运行评价指标的评价维度细化问题,设计了适用于街道级小区域的交通指数计算方法。首先总结国内外交通运行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引出城市动态交通运行的评价指标,以及对于评价指标的评价效果的判定指标。然后建立街道级小区域的交通指数计算方法,通过比较不同评价指标计算基础之间的区别,选择出了适用于评价街道级小区域的交通特征性评价指标;参考学者的研究,建立了有效样本路段的筛选准则,对评价街道级小区域城市道路网进行筛选;通过比较小区域交通运行状态的评价时间粒度,结合判定指标结果,选择出适合于街道级小区域交通运行状态评价标准的评价时间粒度;结合上述计算算法设计出小区域交通指数计算方法。最后以北京市中心城六区为例,对算法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将小区域交通指数反映出来的交通特征与街道社区的交通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案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准确的表达街道级小区域的交通运行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公路》2020,(5)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可达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中原城市群的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交通可达性测度指数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数,然后对于各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共8个类型,结果表明:(1)各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差距很大,郑州市作为中心城市尤为突出;(2)城市群中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的城市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经济;(3)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不协调的城市占到城市数量的40%,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应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城市机动车交通资源状况模糊综合评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机动车交通资源状况是研究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章从静态、动态和外界影响3方面着手,将定性与定量、供应与需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2级递阶结构,对城市机动车道路时空资源状况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在模糊聚类的基础上确定了静态评价指标,借鉴时空消耗概念得出了动态评价指标;采用1-9标度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使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然后建立了2级模糊评判模型。通过具体算例,证明研究工作具有实用性,并适合计算机运算处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人们愈发关注由交通运输引发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新时期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逐渐向资源节约、绿色循环方向发展,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发展低废气污染的交通运输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在深入研究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相互作用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从政府决策、人口、车辆、经济等因素出发,分析了城市人口数量与GDP、机动车保有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保有量、管理水平和交通政策对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影响,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受政策影响的城市低碳交通系统模型。以哈尔滨市为例,结合城市发展具体情况,利用Vensim PLE软件仿真分析了不同交通管理政策对交通碳排放和城市拥堵现象的抑制效果。以降低城市交通碳排量和保障城市交通效率最优为目标,给出了优化建议,探索了哈尔滨市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结果表明:限行限号政策、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尾气排放;交通供给侧改革政策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对尾气排放和道路拥挤具有缓解作用;采取灵活有效的交通管理政策,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将有助于减小交通拥堵现象,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实现交通、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可拓工程方法,在物元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物流发展综合评判的物元模型,提出了采用综合赋值法计算物元模型中各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首先建立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求出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利用可拓方法对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最后应用实际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研究表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赋值法确定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的权重是可行的,并且可拓学方法能较好反映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其结果将有助于决策者制定各地区物流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信号协调控制下城市干道运行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信号协调控制的城市干道为研究对象,从平均行程延误、排队长度、停车率、行程车速及饱和度方面建立干道运行效率评价指标,将信息论中熵值理论引入干道运行效率评价中,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城市干道运行效率等级评价和排序模型。以某具体干道作为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熵权的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用于干道信号协调控制运行效率评价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基于居民出行时耗与出行比例关系的OD矩阵估算新方法,该方法依据出行时耗分布规律进行,将小区出行量离散为不同出行时耗区间的出行量,并根据出行时耗区间所覆盖的交通吸引小区的面积及吸引量进行交通分布,方法运用中还可根据城市不同区域交通特征调整区域居民出行时耗分布,从而克服了重力模型OD估算结果与出行时耗特征不一致及模型参数全局不变等缺点。实例证明了该方法优于重力模型OD矩阵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神经网络的交通方式选择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已有的交通拥挤问题研究大多关注于城市交通的宏观层面,而对于微观层面的居民出行个体研究甚少,这主要是因为与出行个体相关的特征指标难以量化,只能做定性分析,引入神经网络模型即能够识别线性指标又能够识别非线性指标的特性。分析了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出行者自身特性、出行者的出行特性、运输系统特性、出行区域特性和目的地区域特性5类,并建立了神经网络居民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模型。通过实际调查数据的验证,表明本文模型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为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测度区域物流系统成长水平,在将物流系统分为物流功能系统、物流网络系统、物流需求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物流企业竞争力、货物周转量等13项指标构成的测度指标体系,并用熵权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区域物流成长水平进行评价,构建区域物流成长水平测算模型.通过计算序参量成长指数推算子系统成长指数,测度物流系统成长水平.模型应用于环渤海地区,其中山东的物流系统成长水平最高,成长水平最低的是河北省,原因在于其区域物流需求子系统得分较低.结果表明,模型能较为客观地测度区域物流系统成长水平,识别物流系统薄弱环节,为物流系统完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