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萎田双 《家用汽车》2012,(4):153-156
汽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唯有科技让我们倍感安全,主动多于被动才是汽车技术的大势所趋,从此行车安全不仅由驾驶者掌控,科技也能助你一臂之力。"要想制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谨遵交通规则,时刻提高警惕,但是老一辈的经验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在危险还没出现之前将其扼杀,汽车里的主动安全技术恰恰是为我们广大的车主提供这种防患于未然的保证,它更多依赖于高技术含量的配置。在车辆接近失控时开始起作用,以各种方式介入驾驶的动作,在最短时间内,利用机械系统及电子装置,将车辆处于可操控状态,从而避免车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保用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交通事故发生量也随之增加。交通事故不但损坏了大量的汽车,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汽车碰撞安全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改进技术,减少汽车的损耗和驾乘人员的伤亡,已经引起了关注。现今人们不仅要求在事故发生时尽量减少乘员受伤的机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轻松和舒适的驾驶条件下帮助驾驶者避免事故的发生。介绍了混合制动器控制技术、汽车集成安全技术和底盘一体化控制技术等最新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6):148-149
加强汽车运用技术的发展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提高汽车驾驶性能和降低事故发生率具有较为重要影响。通过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和汽车被动安全技术两个方面对汽车运用技术以及各自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研究,旨在进一步推动汽车运用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斯波坎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能帮助露天采矿车辆的驾驶人避免与其他车辆和工人发生碰撞,以及避免倒车越过倾卸点边缘的技术。美国每年在露天矿和采石场上平均发生5起与这类事故有关的死亡事故,占这些作业中所有死亡事故的12%。[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混合交通干扰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交通中不同车辆间的相互干扰是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之一.混合交通中车辆型号差异、行驶速度差异等产生的相互干扰会导致驾驶人产生安全心理压力,从而出现不安全操作,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为了避免事故发生或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需要通过优化行车环境,加强驾驶人培训和管理等措施,来减小环境给驾驶人带来安全心理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对城市道路交通主动安全控制系统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结构框架、物理构造、工作流程和系统功能.运用先进的信息采集技术、网络信息传输技术、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改变现有被动的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实现了交通事故事前的主动防御功能,可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双车道公路上因超车不当而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且后果多较为严重,故提出超车安全距离模型,旨在为超车安全预警装置、超车辅助判断系统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车辆在双车道公路超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碰撞类型,基于可能发生的碰撞类型对超车时间进行分段,分析每一超车时段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进而建立超车安全距离模型,以等速超车和加速超车为例,选取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作为前方被超车辆,确定仿真参数,基于 MATLAB 软件仿真,分析、验证超车安全距离模型的有效性.得出超车车辆与前方车辆及对向车辆之间的临界安全距离图,为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研发和超车事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车辆的主动安全系统在行车安全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使车辆在危急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及做出操纵响应,帮助驾驶员在第一时间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为行车安全做出了预防性的贡献。故以具铱实例对ESP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进行阐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原 《交通与运输》2007,23(1):68-68
在汽车交通事故中,有许多在平时没有让人在意的情况,结果由于疏忽大意,在发生事故时便酿成大祸。对于出租车来说,乘客搭乘出租车辆时因为事故造成的伤害或死亡,司机不仅要承担自我的伤害与车辆财产损失,还要对乘客负有赔偿责任,所以出租车和营业小客车的行车安全更应该比一般车辆多一分小心。  相似文献   

10.
唐柳 《湖南交通科技》2009,35(1):153-156
交通安全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事故黑点改造上,事故预防往往也只是停留在一些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设施的设计。通过分析道路平纵横线形指标与交通事故关系,研究了如何运用主动安全理念选取线形设计指标,进行线形设计,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