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改扩建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环长白山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以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提取公路经过区域各景观要素信息,应用景观生态学分析软件Fragstats3.3计算该公路不同距离缓冲区的景观格局指数,通过分析其变化规律,定量化地研究环长白山旅游公路改扩建对公路沿线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公路改扩建导致不同缓冲距离带内斑块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景观分割指数增加,蔓延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减小;公路改扩建前后各景观指数的变化幅度随缓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环长白山旅游公路改扩建加剧了路域景观格局破碎化,对景观格局影响集中表现在200 m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2.
公路路域景观美学感知是营造高质量公路景观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公路使用者角度,采用"心理物理学"法定量评价了不同公路路域景观组成的美学感知状况.研究发现:公路路域景观美学质量与人工设施特色性、公路与人工设施距离、人工设施与周围环境融合度、路域植被盖度、景观质地、路域水体大小、路域植被种类、景观多样性、景观自然性、景观开阔性、景观完整性、景观生动性、天象特征和公路在视域内显著度呈显著相关关系;本文的评价模型中仅考虑路域植被类型与景观完整性两个自变量.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五点有助于公路景观设计和决策的路域景观美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路侧生物多样性特征受其背景环境条件与公路建设运营的综合影响,对其研究可为公路建设工艺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为了研究沟谷地形条件下路侧生物多样性的特征,选择了G214线德钦段公路穿越沟谷地形路段,在不同坡面进行植被样方调查,研究不同坡向植物多样性特征;并通过沿公路等距设置样地观测沟谷与非沟谷地带的鸟类多样性特征差异.调查结果表明:沟谷西南向坡(SW)、东北向坡(NE)及北向坡(N)物种总数、小区平均物种数、木本Shannon-wieners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均大于西北向坡(NW)与南向坡(S);南向坡草本多样性指数小于其他坡向;S-SW、SW-NE、SW-NW Jaccard指数值低于0.15,NE-N Jaccard指数值小于0.4,沟谷地带坡向间木本与草本层α多样性差异大,并有着相对较高的β多样性;沟谷地形下鸟类种数、鸟类平均数量均高于非沟谷地形条件.调查结果初步揭示了沟谷是植物多样性丰富且富于变化之处,也是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丰富之处.建议在这些路段加强公路桥梁与动物通道、植被生境连通性的协同建设,以缓解公路建设对景观的切割阻断效应.  相似文献   

4.
依托原云南楚大高速公路筛选试验小区,观测了28个单播组合及10个混播组合8年间生长表现,在利用常规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借鉴了景观生态学的斑块格局研究方法,对观测期末演替形成的植物种类、斑块数、多样性指数及盖度高度综合优势比进行了测定,从应用方式角度根据植物持续性、植物竞争力与扩散强度等方面将适用植物划分为混播先锋种、伴生种及建群种3种类型。指出单播群落具有均质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提出在新建公路植被建植中,采用分斑块建立单播植物群落方式,最终建立目标混交植物群落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采取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从景观空间结构、景观稳定性及景观美感度等方面选择评价因子,建立了公路视觉景观生态学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新林北至阿荣旗段公路沿线典型路段视觉景观质量。结果表明,新林北至阿荣旗段公路的建设在总体上提高了沿线视觉景观质量;但公路建设的同时对原有自然景观产生了干扰,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效应,影响沿线视觉景观质量。分析表明,这种影响将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措施诸如绿化或恢复扰动区植被等来减缓或消除。  相似文献   

6.
景观生态学在公路视觉景观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取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从景观空间结构、景观稳定性及景观美感度等方面选择评价因子,建立了公路视觉景观生态学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新林北至阿荣旗段公路沿线典型路段视觉景观质量.结果表明,新林北至阿荣旗段公路的建设在总体上提高了沿线视觉景观质量;但公路建设的同时对原有自然景观产生了干扰,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效应,影响沿线视觉景观质量.分析表明,这种影响将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措施诸如绿化或恢复扰动区植被等来减缓或消除.  相似文献   

7.
采取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从景观空间结构、景观稳定性及景观美感度等三方面选择评价因子,建立了公路视觉景观生态学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新林北至阿荣旗段公路沿线典型路段视觉景观质量。结果表明,新—阿段公路的建设在总体上提高了沿线视觉景观质量;但公路建设的同时对原有自然景观产生了干扰,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效应,影响沿线视觉景观质量。分析表明,这种影响将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措施诸如绿化或恢复扰动区植被等来减缓或消除。  相似文献   

8.
二色补血草在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是可持续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关系到道路系统的生态安全与景观美化,而且还关系到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以二色补血草为例,探讨公路路域绿化护坡植物选择的原则和依据,并为工程建设的植被恢复重建提供植物物种的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9.
公路景观类型美学感知差异及其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王云  崔鹏  江玉林  陈学平 《中外公路》2006,26(1):173-177
公路景观美学感知是建设高层次公路网络的需求。选择云南省楚雄-大理-保山高速公路作为研究区,沿公路在视域范围内拍摄不同景观类型相片(水体、植被、农田、天象、人工建筑),出示给不同道路使用者(北京市民、专业学生、非专业学生、公路环保专家),让他们根据偏好程度进行评分,然后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评价者背景资料、对不同景观组成要素评分、对不同景观特征进行排序。结果显示:公众对公路沿线景观视觉质量非常关注;对自然景观类型的偏好(水体、天象、自然植被)超过了人文景观类型(农田、人工植被、人工建筑),但是农田景观、边坡人工花卉、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工建筑等人文景观也具有较高的美学质量;景观特征排序的结果也显示公众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要求公路设计人员在公路选线时考虑路线与水体关系,加强沿线自然景观保护,如自然植被。景观设计时考虑路域自然水体保护、人工湿地恢复,同时加强人文景观的规划,营造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具有地方文化特色、高质量的公路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土壤是影响公路边坡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植物组合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效果。为了探索适宜伊犁地区公路边坡的植被恢复措施,以S242线巩留至尼勒克公路边坡为例,设置不同植物组合、不同覆土厚度的植物措施进行实地试验,创新性地采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相互关系,构建植被-土壤耦合模型综合评判公路边坡植物与土壤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边坡表土回填厚度是可能影响该地区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2)土壤因子共同解释了8种不同措施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异信息的96.3%,土壤抗蚀性是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子之一。(3)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标的关联度系数为0.25~0.50,以中等关联和较强关联为主,对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影响最大;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抗冲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平均关联度系数最大,表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抗冲性对植被恢复质量影响最大。(4)相同覆土厚度下,草灌混播的D植物组合措施的植被与土壤的耦合程度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相同植物组合措施下,覆土厚度为15,20 cm的两个小区进入初级协调,覆土厚度为5,10 cm的均为低级协调,增加公路边坡土壤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植被与土壤的耦合。为确保该区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效果,建议边坡表土回填厚度应大于15 cm。  相似文献   

11.
公路景观的类型根据其功能的划分,需要多种类型绿化材料体现在其整体设计中。单调植物种类或趋于退化的植物种类的配置,从根本上会造成公路景观建设的平庸化和视觉的疲劳感。文中从长白山区域为代表的现存天然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出发,介绍了一些适合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等省区公路景观建设中选择和利用的主要植物。  相似文献   

12.
以内蒙古自治区沿黄一级公路树林召-独贵塔拉段绿化设计为范例,探索了沙区公路绿色景观营造理念,详细阐述了沙漠公路绿化设计的原则与目标,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适宜栽植的主要植物种类,为沙漠地区路基绿色景观的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择延庆县9条山区公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共作样方90个。分析了延庆县山区公路沿线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计测了各路段不同层次上和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 mpson指数、Pielou指数。结果显示:组成延庆县山区公路沿线植被的植物种类有155种,隶属61科,其中延庆本地有104种,占总数的67.10%;乡土植物按类型划分有乔木21种,灌木27种,草本植物107种。延庆山区公路沿线植物群落结构以草地类型、灌草类型、灌丛类型为主。各路段群落垂直结构上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但均以草本植物层多样性指数最高。栾赤路、松闫路、昌赤路沿线植物群落总体多样性较高。松闫路、栾赤路和玉海路沿线植物群落总的均匀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道路工程建设对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方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路工程建设对生态脆弱区环境的影响巨大,且破坏后生态系统的恢复难度大。国内外对此都很重视,针对道路工程建设对脆弱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道路建设对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方法与途径,包括3S技术、景观生态学方法等。对影响的评价一般分三个步骤进行,主要的影响评价方法有:影响程度系数法、景观格局指数法,可反映道路施工对脆弱生态系统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从而评价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可用于不同道路路线方案的优选;生产力、物种多样性评价法只是有关生态系统中物种的评价,可以反映受道路工程影响后,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采用"3S"技术,综合分析、选择各种系统数学分析方法,建立影响评价模型,动态分析道路工程建设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以G IS为技术平台建立人工辅助决策系统,进行道路路线方案的优选,降低道路建设中的破坏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路域生态恢复,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边坡加固工程与公路建设工程一样不可避免地要对周边路域环境产生影响,对公路建设时已经产生破坏的植被进行二次破坏,污染土壤和水源,影响动物种群的稳定发展。文章采用生态防护方法,将边坡保护和边坡绿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恢复裸露边坡的植被,还具有保障道路和行车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孔亚平  陈济丁  辛有俊 《公路》2008,(3):179-184
植被是维持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根据多年来观测调查资料,分析了青藏公路沿线植被的种类、类型及其特征,提出青藏公路沿线最普遍的三类植被是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原沼泽群落,沿线植被生存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通过样方数据揭示:除取土坑外,公路建设对植被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公路界外50 m;受公路建设的干扰,公路两侧草原植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有明显的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路沙漠自然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满足公路工程建设的多样性、层次性需求,揭示沙漠地区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公路建设的影响,进行中国公路沙漠自然区划。结合沙漠地区公路建设及区域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基于一般区划原则,提出了采用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相结合、主导指标和辅助指标相结合的公路沙漠自然区划方法。形成了以沙漠综合状态指数为主要指标;以沙丘高度、风沙强度、植被覆盖和气温年较差等自然环境要素为辅助指标的公路沙漠区划指标体系。制定了中国公路沙漠自然区划的分区方案,并采用地理位置 强度 名称的3段命名方法,将中国公路沙漠区划为3个区:东部弱中强度影响区,中部中强强度影响区,西部中弱强度影响区,进而得出中国公路沙漠自然区划图。  相似文献   

18.
以培植绿色持久的植被为生态建设的核心,根据项目区不同地域条件的自然植被特点,探索沙区公路沿线不同区位和地段的植被恢复与重建体系,达到路域景观优美,绿化效果持久稳定、效益良好、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目标.为山区公路路基绿色景观的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半干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工程植物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半干旱区降水少、气候干燥、生态恢复困难等问题,以地处半干旱区的山东济青南线济南至莱芜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通过路域生态植物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可将路域植物种类数目排序为域外草本植物〉路域木本植物〉路域草本植物〉域外木本植物;根据不同路域区段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信息量和均匀度等多种指数的统计、计算,结果表明路域草本植物变化程度较小、灌草植物均匀度和信息量都较高,中间路段植物综合丰富度较高,并且乔灌木的多样性受人为再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为提升公路边坡景观,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完整性,给边坡设计方案决策提供依据,应用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定量评价7种路堑边坡的视觉效果。设计问卷调查表,选择56名评价者,采用5段评价尺度、20组形容词对,得出评价值。结果表明,路堑边坡景观的视觉效果由和谐因子、变化因子、施工因子三评价轴所构成;坡面植被覆盖率高且草灌结合的景观类型受到很高评价,而人工痕迹明显的边坡得到评价值较低;为增加边坡的视觉美学价值,应重点提高边坡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减少人工痕迹,灵活变化坡形,改进绿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