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道港口》2016,(2):121-127
根据福建围头湾大潮期间潮汐、潮流、悬沙实测资料,分析水流输运,同时利用机制分解法,将悬沙净输移通量分解为平流项、潮泵效应项和垂向净环流输移项,对悬沙输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金门岛东侧余流,部分流向湾口,部分流向安海湾。金门岛与大嶝岛之间的余流,沿涨潮流向湾内,悬沙净输移方向和余流方向保持一致;平流输沙对悬沙净输移起主导作用;水域潮泵输沙贡献较大;垂向净环流输沙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采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和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探究多通道狭长型海湾沈家门渔港悬沙输移规律及输沙机制,并分析其对海湾疏浚工程的响应.结果表明,受岛屿阻滞和地形限制,海湾泥沙输移主要由潮流驱动,潮流泥沙的输移规律表现出极强的复杂性.净输沙趋势主要由欧拉余流和斯托克斯余流共同作用的平流输沙主导,含沙量滞后引起的潮泵效应对净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6年8月洪季大潮江亚北槽实测水文、泥沙资料为基础,利用河槽类型判定系数(λ)及机制分解法对江亚北槽涨落河槽性质进行判断及水沙输移机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江亚北槽以落潮优势流和优势沙为主,河槽整体为落潮槽;(2)江亚北槽洪季大潮以欧拉余流为主指向海,斯托克斯余流为辅指向陆,拉格朗日余流指向海;(3)江亚北槽洪季大潮以平流输沙为,潮流输沙为辅,二者均指向海。  相似文献   

4.
《水道港口》2014,(6):595-601
以西沙门水沙实测资料为依据,运用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将悬沙净输移通量表示为多个动力影响项,讨论区域内悬沙输移的时空特征,分析认为平流输沙在研究区域内为主要输沙项,"潮泵效应"输沙项为次要项。从涨落潮、流速和含沙量的变化过程讨论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西沙门悬沙浓度在潮流作用下具有明显的潮周期变化,悬沙沿岸输移;平流输沙中欧拉输沙项主要取决于潮动力大小,斯托克斯输沙项受潮波非线性效应影响;"潮泵效应"输沙与泥沙悬浮"滞后效应"、涨落潮流流速的非对称性和当地悬沙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内伶仃洋水域4座观测站洪、枯季半月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水域余流和净通量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主要动力因子的作用规律。研究显示,内伶仃洋水域半月水深平均余流流速洪季不超过10 cm/s,枯季不超过5 cm/s,洪、枯季总体指向外海侧方向。湾顶水域水沙通量洪、枯季均呈自西向东净输运,且与径流动力呈强正相关。主槽水域接纳东、西两侧浅滩水沙后始终朝西南外海输送。西滩水域洪季水沙朝外海方向净输出,枯季变为朝西北侧上游方向净输送,洪、枯季均与径流动力呈强正相关;淇澳岛北侧西滩水域洪、枯季水沙通量均处于净输入状态,导致该水域不断淤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主槽水域表层余流与主要动力因子进行拟合分析,显示潮汐动力始终驱使表层水沙朝上游方向净输运,径流动力作用方向洪季指向外海、枯季指向上游,海面风则驱使表层水沙与自身方向保持一致;拟合公式中的常数反应了地转科氏力等综合作用下的内伶仃洋水域表层水沙西南向输运规律,且枯季较洪季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根据连云港近岸海域夏冬季多站同步连续实测潮流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潮周期余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余流大小由北向南呈逐渐增大趋势,余流方向在海州湾海域主要为西南向,港口南部海域余流的方向受地形和径流影响,规律性较差。余流垂向大小变化表现为4种形式,方向变化表现为2种形式。夏季上层余流大小、方向与近底层存在明显的差别,冬季余流在垂向上分布相对均匀。  相似文献   

7.
采用潮流调和分析方法对 2020年8月6日到2020年8月21日六横岛拟建LNG码头海域3个连续站的表、中、底海流数据进行调和分析,得到3个站点的O1、K1、M2、S2、M4、MS4 共6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并绘制了各层各分潮的潮流椭圆。结果表明:1)观测海域表层涨潮平均流速在33~58 cm/s,落潮平均流速在27~48 cm/s,流速方向大致集中在WNW~ESE向。2)该海域潮流为往复流,潮流性质以正规半日潮为主,且M2分潮占绝对优势。3)观测期间表层余流流速在8~17 cm/s,中层余流流速在8~21 cm/s,底层余流流速在7~20 cm/s,方向为WNW向。4)最大可能流速出现在落潮期间,表层可以达到149 cm/s、中层可达120 cm/s、底层可达93 cm/s。  相似文献   

8.
基于FVCOM的象山港海域潮汐潮流与温盐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FVCOM模型,建立了象山港海域的三维潮汐潮流和温盐数值模型,计算中考虑了潮流、风、太阳辐射和径流因素的影响。模拟结果与2009年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可以模拟该海域的水流运动和温盐分布特征。通过对数值结果分析得到了该海域的同潮图、潮流椭圆图、潮流性质和温盐分布等。结果表明,象山港的潮汐属于非正规半日浅海潮;M2分潮流椭圆长轴从口门到湾顶逐渐减小,其走向与岸线的方向基本一致;狭湾内呈现往复流特征而口门外开阔海域呈旋转流特征。湾口和湾顶部有着显著的温度差和盐度差,海水温度由湾口向湾顶部逐渐增大,盐度分布则正好相反。狭湾内距离湾口不同位置的横向温度、盐度垂向分布结构特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以2015年5月10—19日(小潮至大潮)在虾峙门航道口门附近水域的定点水文测验资料为支撑,利用调和分析、数理统计及机制分解等方法研究该水域水动力特征及水体输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虾峙门航道口门附近潮汐性质为中等强度的非正规半日浅海潮;潮波特性近似于典型前进波特性;潮流运动形式处于往复流向旋转流的过渡区,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潮流流速垂向分布表现为由表至底减小,最大流速出现在表层或0.2H层;垂线平均流速表现为大潮小潮中潮;该水域涨潮流占主导优势,且小潮至大潮优势流逐渐减小。水体输移动力以欧拉余流为主,同样表现为大潮小潮中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珠江三角洲的咸潮灾害日趋严重,分析咸潮上溯主要动力因素及响应趋势非常必要。构建珠江河口河网一、三维耦合水流盐度模型,对地形、上游主要节点流量以及海平面上升高度进行敏感性试验,利用通量机制分解方法分析不同情况下西江、北江干流的沿程盐通量,探讨河口河网咸潮上溯对主要动力因素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各口门的盐通量均以平流运输项为主导;地形变化与上游径流量对盐通量影响远大于海平面上升;上游主要节点的径流量在大潮时主要控制平流运输项和剪切扩散项来调节盐通量,小潮时潮泵运输项变化相对较大;海平面上升对潮控口门(如洪奇门)的影响大于径控口门(如磨刀门),但短期内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