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针对中冷技术在重型卡车上的应用进行介绍和探讨,介绍了中冷技术的作用、分类以及核心部件中冷器的结构,简单分析了中冷器性能设计要求和影响中冷器性能的相关因素,对整车中冷技术的应用和性能匹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车用空-空中冷器内部气体流动均匀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复合混流式中冷器的概念.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 FD)方法和试验方法,对基准模型中冷器和复合混流式中冷器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将基准模型中冷器更换为优化结构中冷器,发动机的功率将增加1.54 kW.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某重型载货车中冷器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改进散热片结构、改变紊流片尺寸及增加中冷器与水箱之间密封,并通过多种验证方式进行验证,从验证结果看,改进效果较明显,为以后中冷器散热能力的改进提出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结合某轻型卡车的开发,运用一维热流体仿真软件Flowmaster对中冷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调整中冷器布置位置、优化中冷器结构、加大风扇等方案对系统性能进行优化,最后通过整车热平衡试验对优化方案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优化方案满足中冷系统的性能要求,与仿真结果相比最大偏差约为5%。通过本文的探索,得到了一种经济便捷的中冷性能前期性能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空冷式中冷器为研究对象,针对中冷器气室的内腔和内部加强筋做参数几何建模,运用CFD技术对几何模型进行内部流场的三维仿真模拟,计算中冷器内部的流动阻力损失和中冷器芯体里每一根扁管的流量,进而得到了整个中冷器的压力损失和流动平衡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冷器气室内部加强筋无论如何布置都会对流体的流动起到阻碍作用,进而提高流动阻...  相似文献   

6.
中冷器的布置优化是提升增压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手段。结合某SUV匹配汽油增压发动机的动力不足问题,分析进气阻力及中冷后进气温度的变化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通过台架试验对比2种中冷器布置方案引起的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前置式中冷器相对顶置式在全速全负荷工况下中冷后进气温度降低17.4℃,发动机功率提升3%,扭矩提升5.2%。文章通过优化中冷器的布置为发动机性能提升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某款轻型工程自卸车为例,阐述空气滤清器结构形式的选择、空气滤清器进气流量以及中冷器散热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介绍了进气系统布置时应注意的事项,为选择合适的空气滤清器及中冷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关荣 《重发科技》1997,(2):7-12
本文通过总结了冷器性能试验数据,分析发动机运转过程中影响中冷器效率的主要因素,对大凸轮Ⅲ中冷器蕊与发动机的配合作了一些初步探讨,初步找出了中冷器效率较低的原因,提出了通过增大中冷器冷却水流量来提高中冷器效率的几个改进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9.
以侧置式重型柴油发动机舱内的冷却模块(中冷器和散热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发动机舱及冷却模块的内部三维流动与传热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舱内冷却空气流动与冷却模块的传热耦合仿真分析,研究了中冷器和散热器在前后布置与上下布置两种形式下的散热性能。结果表明:与中冷器和散热器的前后布置形式相比,采用上下布置形式时,散热器冷却液出口温度基本不变,中冷器热侧出口温度降低了24%。中冷器和散热器上下布置形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发动机热负荷,减小发动机冷却模块尺寸,节约材料,优化发动机舱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0.
《重发科技》2009,(2):45-46
中冷器一般只有在安装了涡轮增压的车才能看到。因为中冷器实际上是涡轮增压的配套件,其作用在于提高发动机的换气效率。 涡轮增压的发动机为何会比普通发动机拥有更大的动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其换气的效率比一般发动机的自然进气更高。当空气进入涡轮增压后其温度会大副升高,密度也相应变小,而中冷器正是起到冷却空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不同角度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整车冷却效率的影响,对于目前严苛的商用车国VI排放标准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通过改变发动机舱中冷器至驾驶室底部空隙的大小,探究其对冷却系统冷却能力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整车扭矩点冷却效率提升2.8%,功率点冷却效率提升6.5%,从控制发动机舱热空气扰流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工程车辆通常将冷却风扇与散热器进行组合作为发动机冷却系统,为便于对冷却系统性能进行评估,在熵产单元数、效率等散热器性能评价方法基础上,将冷却风扇纳入评价体系,实现系统性能评估。结合国内某型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将该方法应用于正向设计中,实现对冷却风扇优选。结果表明:以冷空气侧的空气体积流量为公共变量,可将冷却风扇与散热器整合在熵产单元数、效率的评价指标内;三维CFD仿真模型中,中冷器、冷却液散热器、液压油散热器热流体温度误差分别为3.15%,4.07%,2.83%,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仿真模型正确;仿真中获取的冷空气实际流量,对整个评价和设计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产品正向设计时,该方法可用于冷却风扇优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测小缸径增压中冷柴油机气缸压力,分析其燃烧过程及放热规律。结果表明,负荷增加,放热率增大,燃烧始点提前;采用较小的供油提前角,可降低最大压力升高率和最大燃烧压力;采用增压中冷技术,可降低峰值温度,因而对降低NOx 有利。  相似文献   

14.
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源的分析及其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旭东  方勇 《汽车工程》2005,27(3):289-291
对轿车内的污染源作了详细的分析,并由此选择了11种污染物作为车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的评价因子。对客观评价的方法做出了规范,并给出了数据的处理办法。提出了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来评价轿车内的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5.
安装参数影响散热器模块性能的风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车辆冷却系统中多散热器模块的匹配问题,在风洞试验台上研究了间距和热介质进出口位置对某散热器模块性能的影响。试验散热器模块的第1排为中冷器和液压油冷却器,第2排为冷却水箱,第3排是变矩器油冷器。试验结果表明,增大间距可以提高散热器模块总的散热量,但对模块中单个散热器的影响差异很大;调换散热进出口位置有利于提高散热器的换热性能;调整以上两结构参数对模块的总压差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持电动汽车的舒适性,本文探讨了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几种解决方案,分别对电动空调系统、电驱动压缩机系统、座椅空调系统以及冰水冷媒制冷系统进行了介绍。对于电动空调系统,分别介绍了电动热泵式空调系统、电动压缩机制冷与电加热器制热混合调节空调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