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了刚架拱桥裂缝产生的原因,阐明了对其维修加固的方法和措施,提出并分析了"壁可"法的施工工艺和工序,且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充分实践和运用,得到了良好的维护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2.
盾构始发和到达安全掘进控制技术是困扰盾构隧道施工的主要难题之一。盾构进出洞施工中,面临掌子面失稳、土体坍塌、涌水涌砂、地表沉陷、盾构"抬头及磕头"等诸多施工风险。本文从基坑及隧道的破坏模式,塑性区分布范围出发,通过有限差分法针对易受扰动的浅埋砂层地层盾构始发段进行了研究,为加固区范围大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在不采取加固措施时,基坑开挖后隧道始发段的竖向位移、拱底的隆起和最大纵向挤出变形量均过大,显示基坑将发生坍塌等破坏。当盾构始发段主要加固措施为旋喷桩,加固后的土体的物理参数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本文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旋喷桩的合理加固区域。  相似文献   

3.
壁可法(BICS)作为材料力学和材料工学完美结合的一种新工艺,被广泛应用到公路危桥加固工程中处理裂缝、提高桥梁承载力。以徐州市干线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工程为例,从"壁可法"工艺修补裂缝的基本原理、使用材料及特性、施工工序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可为以后类似危桥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双曲拱桥是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初广泛采用的一种桥型,在我国早期公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双曲拱桥存在"荷载等级低、整体性差"的先天缺陷,导致其病害较多,这些桥梁已不能满足现代交通运输的要求,因此各地交通管理部门也开始将双曲拱桥列入维修及加固改造计划中。结合实例介绍了双曲拱桥的加固设计,针对其出现的各类病害提出了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以达到桥梁承载力和整体刚度提高的目的,为以后出现类似病害的双曲拱桥进行加固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厦门淤泥地层大跨度浅埋暗挖地下通道三维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厦门市典型淤泥地层修建大跨度浅埋暗挖城市地下通道为工程背景,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市中心某地下通道的三维变形效应和特征,对不同工况下的预加固效果做出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地下通道下承的大体积淤泥中采用高压旋喷桩斜向加固地层,在开挖区域及其两侧采用高压旋喷桩水平向加固地层,并结合长管棚超前预加固可以很好地控制基础沉降和地表沉陷,若进一步用易切削玻璃纤维锚杆对"待挖核心体"进行纵向加固,则可以更好地控制土体变形,降低施工对周围环境、建筑物以及地下管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建地铁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车站结构的施工将引起既有车站结构的变形,影响既有地铁正常运营。文章以北京地铁7号线下穿既有10号线双井站为工程背景,针对地铁区间隧道"零距离"穿越既有车站全断面开挖、台阶法开挖及CRD法开挖引起的既有车站主体结构、既有10号线轨道及区间隧道支护结构等的变形和受力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开挖方案引起的既有车站结构及轨道的变形特性;以既有线轨道的变形量为控制标准,结合施工引起既有车站结构的受力变化,确定了区间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车站的施工开挖方案;同时对采用CRD法施工时的不同加固措施对既有车站及轨道变形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施工中地层加固范围及加固长度等注浆加固参数。现场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数值模拟分析优化并实施的区间隧道交叉中隔壁法(CRD)开挖方案以及在左右线隧道间的夹土层、隧道掌子面地层及隧道左右外轮廓3 m内地层进行加固的施工技术方案保证了既有线轨道变形速率不大于0.04 mm/d和既有车站主体结构累计变形量小于10 mm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浅埋大跨径公路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铁路车站安全系数低的现状,文章以东孚隧道下穿既有厦深铁路站场区段工程实例为依托,通过理论分析、技术比选,提出了以"运用管幕法对隧道开挖方向围岩土体进行加固+挖孔桩上设承台作为临时支墩+挖孔桩结构选型与安全性检算+架设24 m D型便梁将既有铁路轨道托起+纵、横抬梁加固钢轨+弧形导洞预留核心土开挖+加固效果沉降监测与分析"相结合的施工技术总体方案。工程应用效果表明,加固效果显著,可快速、有效地限制隧道下穿区段地层沉降量,拱部管幕可以起到承载作用,D型便梁可减弱管幕体系所承受的外部荷载,大大提高了下穿隧道与既有铁路运营的安全系数,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重叠隧道盾构掘进中会因多次扰动导致轨道沉降大,影响行车安全。文章针对深圳地铁7号线笋洪区间盾构重叠隧道下穿高铁26条轨道群实例,构建了"轨道支撑+路基加固+夹层土体加固+下隧道内支撑"的技术体系,并采用以自动化监测为主、人工监测为辅的监测方法进行了轨道沉降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盾构重叠隧道下穿引起的高铁正线轨道的最大沉降量为-5.9 mm,小于控制值10 mm,确保了运营安全,并验证了构建的加固技术体系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广西桥梁监测及加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于2009年经广西科学技术厅批准,依托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组建。工程中心集"大型桥梁结构试验研究(应用基础)-桥梁检测加固及健康监测(工程化)-技术输出(产业化)"为一体,是广西目前最先进的桥梁监测及加固科研开发平台。工程中心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桥梁安全检测评估和健康监测技术、桥梁维修加固新技术新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10.
《西部交通科技》2012,(7):I0006-I0006
依托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组建的广西桥梁监测及加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9年7月经广西科学技术厅批准成立。中心集"大型桥梁结构试验研究(应用基础)-桥梁检测及加固设计(工程化)-技术输出(产业化)"于一体,是广西目前最先进的桥梁监测及加固的科研开发平台。中心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桥梁健康诊断及健康状况实时监测技术、桥梁维修加固新技术和桥梁安全营运状态的检测评估。  相似文献   

11.
《西部交通科技》2013,(1):1-6,12
《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项目结合我国西部地区桥梁结构的具体特点,将调查研究、理论分析与试验方法相结合,开展适合西部地区特点、并具有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前景的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本篇对该项目研究的内容、成果及创新性技术进行推介,为桥梁工程的抗震性能评价与加固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树养路”举措在百色农村公路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费短缺一直是农村公路养护中的“瓶颈”难题,文章介绍百色农村公路通过建立以树养路的管养模式,利用公路边坡有效的坡面面积,种植速生桉等经济林木,破解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短缺的难题,实现了“有路必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对重庆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建设高速公路“森林工程”要求,介绍了重庆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高速公路两侧边坡、中央分隔带以及立交等处的景观绿化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新疆高速公路分期分幅建设模式的实践经验,结合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进行计算分析,将该分期分幅建设模式与高速公路一般建设模式进行比较,论证了新疆采取这高速公路建设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渔家乐"船舶是由渔船改造的一种休闲渔业船舶。文章介绍了北海旅游市场"渔家乐"船舶营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了"渔家乐"船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监督管理上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电缆防盗的“人防、土防、技防、联防”四种方法,重点研究了当前的电缆防盗的技术原理和报警模式,并结合高速公路现有机电系统特点和实际需求,提出了集电缆防盗、电力设备监控,电力载波、高速公路通信专网等诸多技术于一体的综合防盗技术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高职院校三年制教学模式下公路运输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弊端,结合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实际,提出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推行“2+1”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阐述了分阶段、循环递进式的实训教学模式及实施流程,并评述了该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ANSYS软件,建立“实体一弹簧.壳”的有限元模型,对碳纤维板加固带有初始裂纹的纯弯曲病害钢筋混凝土梁(RC梁)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碳纤维板加固后,病害RC梁的极限承载力、钢筋屈服荷载、开裂后的整体刚度均有明显提高,且碳纤维板越厚,加固效果越显著。此外还能有效抑制裂纹扩展、改善梁底受力状况,减小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提高构件剩余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广西一些企业利用邻近东盟的地理优势,积极参与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工程承包业务。文章基于境外工程承包的实际经验,运用对外业务知识和政策,分析影响境外工程承包业务的相关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广东德庆龙母大桥加固工程实例,介绍采用碳纤维薄板和传统的粘贴钢板加固方法及施工工艺,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加固方法进行对比,提出采用碳纤维薄板的方法优于传统的方法,为桥梁加固技术的发展和实际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