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构筑"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   总被引:22,自引:13,他引:9  
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论述了城际轨道交通所具有的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阐明了城际轨道交通的定义和特点,并认为城际轨道交通将成为继城市轨道交通后的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热点;还论述了制定“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
上海铁路局局长刘涟清在9月7日召开的“中国城际轨道交通国际峰会”上指出,目前长三角地区铁路客车常年上座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而铁路完成的客运量仅占区域内运输总量的5%左右,轨道运能紧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一段时期,长三角将建成多条地区性城际轨道交通线。这些地区性轨道交通线包括:国家已经批准立项的上海至南京的沪宁城际铁路,全长295km,设计时速250km,解决沪宁线运力紧张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城际轨道交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美国旧金山湾区城际轨道交通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该轨道交通为公有公营,为政府模式决策,企业模式管理;实行公交化、通勤化运营,并能与其它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其规划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并由公众广泛参与;其融资具有稳定性,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州政府的拨款以及县一级的资金;项目的社会效益明显,但自身经济效益弱。  相似文献   

4.
宁安城际铁路速度目标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安城际铁路是长三角城际客运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合理的宁安城际铁路的速度目标值,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本线的潜力和优势。根据研究结果,直达列车运营速度近期200km/h,站站停列车160km/h,基础设施250km/h,能满足预期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符合铁路高速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城际列车历年来的旅客运输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找出客流波动的内在规律和成因,预测其未来客流量;通过市场调查,对旅客职业构成、旅客出行偏好、出行目的等诸方面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其未来客流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际列车营销对策。努力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铁路发展跨入了高速时代,铁路技术装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北京铁路局为此提前介入,精心准备,创新设备维护管理模式,确保京津城际铁路运输安全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7.
沈阳和抚顺是辽宁中部城市群中两座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城市边缘距离仅10km。随着两城市同城化战略规划的实施,区域城市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两市间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城际客运需求不断增长,两城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势在必行。经预测,2030年两市间经铁路的高峰小时最大区段客流密度将达到9360人。沈阳至抚顺间既有沈吉和苏抚两条铁路,目前共开行旅客列车14对,利用既有铁路进行相应改造开行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的城际列车,具有投资省、见效快等优点,并可充分利用既有铁路潜能。通过分析区域及既有铁路的现状和规划,结合客流预测及运输组织方案,提出了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列车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城际客流不同于市内客流,反映在5个特征方面。结合我国城际旅客运输的现状,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城际轨道交通运营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京津城际铁路自2008年8月1日开通运行1个月以来,采用公交化城际列车和跨线列车混合开行的运输组织模式,开行国产时速300km的CRH2型动车组列车和时速350km的CRH3型动车组列车,共运送旅客183.1万人次,较2007年同期京津间客流增长了128.4%。列车正点率达到98%,极大方便了两地旅客的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主要对我国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概述城际轨道交通的概念、特点、作用、模式以及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的必要性、迫切性,对我国未来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概要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桥上无缝道岔轨下基础“门”形筋混凝土道床、带限凸台道床板、底座纵连式道岔板5种无砟轨道结构。建立桥上3种无砟轨道结构的无缝道岔模型,提出计算参数,分析3种无砟轨道结构对桥上无缝道岔受力和变形影响,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桥上底座纵连式无砟轨道结构无缝道岔与桥梁的纵向相互作用力较小,是一种受力较为合理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驼峰超速连挂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驼峰超速连挂事故进行分析。分析对事故有重要影响的线路、调速设备和车辆等因素,考虑到贝叶斯网络能较好解决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可以双向推理的特点,建立驼峰超速连挂事故树,并将其转化成贝叶斯网络,计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基本事件的后验概率。结果表明,超速连挂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线路纵断面、调速设备制动能力以及新型重载车辆三方面。进一步考虑新型重载车辆的共因失效问题,建立贝叶斯共因失效混合网络,计算并分析新型重载车辆对超速连挂事故的影响程度以及对既有驼峰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铁路客车空调存在的问题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在系统仿真、负荷预测、能量管理、故障诊断、系统辨识控制等方面的优势,综述了ANN在暖通空调(HVAC)中的应用及发展状况,阐述了我国铁路客车空调研究领域引入ANN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遮挡是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检测、跟踪和识别时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之间的遮挡,以车辆常用的矩形模板为先验知识,首先对存在车辆遮挡的连通区域提取边缘轮廓,然后获取轮廓上的4类特征拐点,最后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轮廓特征拐点的车辆分离算法,将相互遮挡的车辆分离开来,便于后续对车辆的跟踪、匹配等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有效性、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高寒地区机车的运用状况,指出电力机车在低温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并从机车的低温试验、关键部件、相关材料以及防寒加热等方面,提出电力机车防寒设计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上越新干线列车脱轨事故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新县中越地区于2004年10月23日发生里氏6.8级浅层直下型地震,地震引起线路剧烈横向晃动和上下起伏震动,导致列车脱轨。在新干线沿线加大地震早期检测预报系统布设密度,研究新的地震波检测方法以及地震预报技术和装置。研究和试验L型防脱轨护轮轨,并对鱼尾板进行加厚改造。在转向架上安装振动加速度检测仪,提高制动反应速度。在转向架轴箱下面安装反L型车辆导向装置,车辆脱轨后,导向装置会钩住钢轨,防止车辆过远偏离轨道溜逸。用厚钢板包覆桥墩、向桥裂缝灌注树脂和用碳纤维布等方法对桥梁进行加固。通过对列车脱轨事故分析和采取的对策,为我国铁路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的探讨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目的:通过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掌握掌子面前方地质信息,为施工单位优化施工方案、安全科学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等提供依据,为预防隧道塌方、突水、突泥、突气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等事故及时提供信息,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方法:本文以作者在八盘岭隧道和长梁山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亲身经历为背景,着重介绍了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在我国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的长大隧道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和研究的重大意义。研究结果:本文系统地分析和归纳总结了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前期准备工作、地质超前预报目的及内容、预报的各种方法、预报成果的输出形式和方式、预报时间安排和过程、探讨和研究的结论等,侧重介绍了地质超前预报的各种方法。研究结论:地质超前预报是隧道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纳入施工工序,可以指导施工,为隧道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杜剑 《铁道货运》2009,(2):12-13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数字化铁路和理念,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与铁路信息化的关系,最后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铁路设施及资产的管理,物流与客流的监控,客货运营销以及运输安全与救援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家乡技术的列车移动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移动列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为乘客提供高速无缝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的问题,本文对列车移动网络的自身特征以及所处无线网络环境进行分析,并建立一种基于多家乡技术的列车移动网络系统.构建具有多种无线外部接口和有线/无线内部接口的移动路由器,通过策略配置和网络状态实时监测,实现在多个不同类型的外部无线接口上进行流量分配和负载均衡的机制.提出一种基于自主选举方式的最佳移动路由器推举方法,通过分布式的协议消息交互推举出最佳移动路由器,保证了多个移动路由器的有效协同工作.仿真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列车移动网络的总体可用带宽,降低列车运行所引起的数据传输速率抖动,增强网络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列车在曲线轨道上制动时车钩偏角对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影响,建立了前后两节车辆之间的连挂关系,导出车钩偏角随轨道曲线半径、车辆长度和车钩长度的关系,通过求解3节车辆的中间车辆车体的通用载荷方程,导出车辆前后心盘所受的横向载荷.运用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3节车辆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前中后不同车辆长度下中间车辆的运行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列车在曲线轨道上制动时,轨道曲线半径与不同长度的车辆连挂方式对心盘处的横向力影响较大;重车条件下,车辆的连挂方式主要影响车辆对轨道的作用力;空车条件下,车辆的连挂方式会影响车辆的运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