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瑞征  胡威东  李新平 《隧道建设》2016,36(11):1372-1378
郑州市地铁2号线左线隧道与1、2号线联络线隧道交叉段合建,为解决其周边环境复杂及施工工期紧张的问题,在部分合建段采用矿山法扩挖盾构隧道修建大断面区间隧道的技术,即小直径盾构先通过扩挖段,并使用全环特殊钢管片拼装隧道,然后结合矿山法,采用中立柱+临时仰拱的台阶法施工工序,反向扩挖盾构隧道,最终形成大断面区间隧道。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该技术节约3个月工期,并将地面沉降控制在25.1 mm以内,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盾构施工是地铁区间隧道的首选施工方法,但盾构区间与车站在施工速度和组织上的矛盾,会导致盾构长距离掘进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本文在总结以往国内外"先盾后站"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洞内插管冻结的双线盾构区间隧道扩建地铁车站的施工方法。首先,对该技术的施工流程、关键技术、适用条件、技术优势与缺陷等进行详细论述;然后,基于有限元模型,采用以壳单元模拟冻结管、以加固圈模拟冻结土体、以刚度折减法模拟管片接缝的方式,对双线盾构插管冻结扩建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变形、受力及地表沉降特性等进行分析。最后,得到如下结果:1)得出了扩建施工所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及最大沉降值; 2)明确了既有盾构结构随施工过程的变形阶段; 3)确定了扩建施工过程中既有盾构及托梁、立柱的受力敏感区域; 4)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既有盾构管片的加固方案和防水措施。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双线盾构区间隧道扩建地铁车站的插管冻结法及其施工力学特性,为盾构区间与车站施工矛盾、无拆迁条件必须"甩站"通过等工程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地铁建设中车站施工工期长、盾构区间施工工期短。最大程度发挥盾构机长距离快速掘进的优势,解决区间隧道和车站施工工期不协调的矛盾,是目前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盾构法扩挖修建车站施工方法具有建设速度快、安全性高、环境影响小、盾构机利用率高的特点,在地铁建设中逐渐被采用。分析盾构法扩挖修建车站工法特点,对常见的工法进行比选,研究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期对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4.
《公路》2021,(7)
针对广州地铁十八号线大直径盾构双线隧道近距离下穿佛莞城际番禺大道站,建立三维地层-结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车站结构和盾构隧道的受力和变形特征,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车站结构及隧道变形计算结果均小于规范限值,车站地连墙、底板弯矩增量稳定;实测车站结构沉降和水平位移最大值均发生在盾构双线施工完成,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接近;双线盾构的掘进对车站侧墙、抗拔桩和隧道水平位移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左线掘进过程中;车站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与盾构施工密切相关,右线、左线盾构依次掘进对车站底板沉降影响具有叠加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大直径盾构近距离下穿建筑物受力变形影响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地铁建设中车站和隧道区间工期矛盾和明挖车站影响城市交通等问题,国内外已有若干结合盾构法修建地铁车站的解决方案。介绍以盾构先行为基础的小直径(6 m~8 m)隧道结合矿山法、盖(暗)挖法、横通道、托梁法修建的岛式车站,中等直径(约10 m)盾构隧道结合PBA法和CRD法修建的侧式车站,三圆盾构机或复式微型盾构机修建的地铁车站,以及结合大直径盾构(≥12 m)隧道将车站站台直接放置在隧道内的新型方案,每种解决方案都是结合特定地层条件、客流量及便捷性要求、机械设备生产水平、工法的完善程度和经济性等综合考虑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可拆芯式锚索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铁某车站深基坑支护为例,阐述了地铁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和明挖车站采用桩锚索支护的相互影响,介绍近几年来遇到的一些难题及采取的解决措施.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及预应力土层锚索的支护体系,保证深基坑施工期间的相对安全,但是基坑支护体系中的锚索伸入了盾构区间隧道范围内,无形中给盾构掘进制造了障碍.现采用可拆芯式锚索,既解决了基坑支护难题,又避免了给下一步的盾构推进施工造成障碍.该方法在地铁领域的设计与施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在同类地下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佘才高 《隧道建设》2016,36(1):58-65
以南京地铁3、10号线过长江隧道为背景,针对其距离长、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在国内地铁行业首次提出采用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断面形式。分别从设计与施工难点及采取的措施出发,通过工程类比、仿真计算、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确立了11.2 m外径的单管双线三层内部结构的地铁过江大直径盾构隧道横断面,解决了地铁大直径盾构隧道衬砌环分块形式,提出了利用隧道顶部富裕空间的纵向通风模式。实践证明,在直径为10~12 m类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常压换刀的应用中是可行的、安全的。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大断面越江地铁盾构隧道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吴红博  周传波  蒋楠  高坛 《隧道建设》2019,39(2):219-226
为分析圆砾地层双线地铁隧道分别采用泥水和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时的地层变形特征,以南宁地铁3号线东葛路站-滨湖路站区间盾构施工工程为背景,采用现场监测数据分析2种盾构施工时的地表横向沉降特征和监测点纵向沉降历程特征。利用FLAC3D软件对2种盾构工法进行简化模拟,验证模拟方法的可行性; 设计双线地铁隧道分别采用土压平衡盾构和泥水平衡盾构、全部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全部采用土压平衡盾构3种工况的模拟方案,研究3种工况下的地层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双线地铁隧道采用2种类型盾构施工时,地层沉降曲线偏向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隧道一侧; 采用同种类型盾构施工时,地层距离隧道越近,沉降曲线呈“W”特征越明显; 2)双线地铁隧道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时各地层沉降较大,地表横向沉降影响范围约50 m; 采用泥水平衡盾构施工时各地层沉降相对较小,地表横向沉降影响范围约30 m; 3)3种工况下,双线地铁隧道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时引起的地表水平位移最大。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铁二号线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Chong 《隧道建设》2002,22(3):15-21
近年来随着大量盾构隧道工程的兴建,盾构隧道施工正在朝着长距离、大直径、大埋深、复杂断面和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各项施工技术也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本文以广州地铁二号线越秀公园站-三元里站区间盾构工程为例,对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建筑基坑工程近接既有已运营地铁车站和区间施工,车站渡线地下结构与新开挖建筑基坑之间形成有限土体,有限土体中有已运营地铁盾构区间隧道。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区间隧道管片开裂,多次出现漏水、漏砂。结合既有工程工况、监测数据分析,认为在有限土体情况下,由于侧向卸载,改变了盾构区间土体应力场和区间周边土压力分布,土体对区间隧道的侧向约束降低,区间隧道在水平方向上产生扩张,区间管片接头张开。对区间隧道的加固进行了简要介绍。目前关于有限土体条件下基坑近接盾构区间施工的工程案例的介绍较少,机理仍处于研究阶段,而工程实践中遇到类似情况的概率越来越高,本文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浅析地铁盾构隧道的施工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宏权 《隧道建设》2005,25(5):65-67,75
以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许府巷-玄武门区间隧道的盾构施工为例,介绍了地铁盾构隧道的施工测量的特点以及测量的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盾构和掘进机隧道技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梦恕 《隧道建设》2014,34(3):179-187
简要分析我国盾构、掘进机隧道修建技术的现状,包括水下盾构隧道、地铁盾构、TBM隧道和山岭TBM隧道的技术现状。通过列举典型工程案例,分析总结我国盾构、掘进机隧道技术存在的问题:1)水底公路隧道盾构直径过大,2)单层管片衬砌的耐久性不足,3)护盾式TBM有很多局限性,4)土压平衡盾构不是万能的,5)隧道线路标高选择不合理,6)工程建设中存在4大不合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1)一般情况下,水底公路隧道盾构直径不宜超过12 m;2)增设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形成复合衬砌结构;3)取消护盾式TBM,提倡采用开敞式TBM;4)盾构选型时,应同时考虑比选泥水盾构、土压盾构和开敞式无刀盘盾构;5)避开在岩层交界面上选线;6)工程建设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盾构、掘进机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出新思路,包括:1)无刀盘的开敞式网格盾构,2)压缩混凝土衬砌,3)TBM导洞超前再钻爆法扩挖,4)风井始发盾构。最后,指出大直径盾构不是发展方向,长距离掘进(2 km)时,深埋盾构施工才是发展方向;并提出琼州海峡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深埋优于浅埋),渤海湾海峡海底隧道采用直径为10 m的TBM+钻爆法施工,台湾海峡隧道采用深埋方案开敞式TBM+钻爆法施工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新加坡地铁市区线三期C923A项目4条隧道掘进任务全部完成,标志着该项目主体隧道土建施工基本结束。C923A项目由2段长度分别为1.5 km和800 m的双线隧道,以及处于2隧道区间中部的盾构始发井组成,采用由上海隧道股份自行研制的国产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施工期间,首次在国产盾构中应用"盾构无进洞并在隧道内拆除"技术,盾构在完成1.5 km  相似文献   

14.
结合广州市轨道交通四号线车陂南-万胜围区间过江段地铁盾构隧道设计,介绍了过江区间采用盾构法隧道设计的优点,盾构管片构造型式选定,管片结构分析,防水和施工技术措施,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4月8上午10时许,正在施工的长沙地铁3号线湘星区间迎来一个重要节点,随着"先锋号"盾构顺利下穿京港高铁浏阳河隧道,国内首次地铁盾构下穿运营中的高铁隧道施工宣告成功。此次长沙地铁3号线湘星区间双线盾构隧道下穿位置距离浏阳河高铁隧道底部约11 m,下穿隧道正线宽度15.3 m,红线控制  相似文献   

16.
富水砂卵石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地铁一号线盾构4标(火车南站-省体育馆区间隧道)工程为依托,介绍了针对成都地铁富水砂卵石地层,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陈峰 《隧道建设》2015,35(4):335-341
为避免车站和区间盾构隧道施工在"时空"方面的矛盾,充分发挥盾构的使用效率,同时减少车站施工中管线迁改、拆迁、征占地、交通倒改等工作,可采用盾构法与浅埋暗挖法结合修建地铁车站。以北京地铁4号线暗挖车站建设为背景,采用FLAC 3D软件对采用盾构法与浅埋暗挖法结合修建地铁车站的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管片结构及周围环境均处于安全状态,工程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18.
地铁盾构控制测量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多个城市地铁施工实例,分别从标准车站模式、换乘车站模式、始发井车站模式、区间通视、区间不通视、长区间等各种施工情况从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区间隧道控制测量等对盾构控制测量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经验总结,并在强制对中观测墩、主副导线点、基线控制、整体平差等方面对盾构区间控制网的布设和应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以期为不同模式下的地铁盾构施工控制测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王明胜  徐军哲  倪冰玉 《隧道建设》2007,27(6):52-56,6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盾构施工在地铁隧道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和应用,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广州地铁四号线小新区间穿越新造海(510m)隧道的关键性施工技术,该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以后类似过江隧道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受地下空间限制,城市地铁双线隧道间净距较小,后掘进盾构隧道施工将引发地层二次扰动,导致额外地层变形,对临近构筑物安全威胁尤甚。当前研究主要基于地表横向沉降曲线研究双线隧道掘进引起地表的沉降规律和地层扰动特点,但地表横向沉降曲线不能全面反映前、后掘进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发展过程及规律。以杭州地铁某区间双线盾构隧道地表沉降长期监测数据为依托,采用地表沉降时程曲线和地表横向沉降曲线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双线盾构隧道前、后掘进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表明,后掘进隧道引起的土体损失率在0.6%~0.8%之间,地表最大沉降量在15.2~20.7 mm之间,均大于先行隧道引起的土体损失率和地表最大沉降量;由于后掘进盾构对地层的二次扰动,导致最终地表沉降槽曲线并不严格关于双线隧道轴线中点对称分布,地表沉降最大值略微偏向后掘进隧道轴线。通过地表沉降时程曲线发现,先行盾构通过监测断面后,地表沉降迅速发展,主要沉降范围在隧道轴线6 m范围内;由于先行盾构隧道掘进扰动,在后掘进盾构到达前2天(约3倍盾构直径距离)地表开始发生明显的沉降;在后掘进盾构施工影响下,所引起其轴线处地表沉降量大于先行掘进盾构所对应的轴线处沉降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