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双碑隧道隧址区地表水源进行监测,再结合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大气降雨以及隧道埋深和长度分析了施工期间涌水规律和影响因素。隧道内涌水与地表水源无关,随隧道开挖长度增加并受季节影响,并且在岩溶地层涌水量会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论公式和工程类比法计算隧道涌水对地表环境的影响范围,并深入研究分析了隧址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及边界补给条件,选择更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法和研究结果,用以正确指导设计和施工。进一步结合岩溶地下水对龙潭景区的影响分析,制定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岩溶地区修建隧道时,隧道施工引起的地下水渗漏通常会破坏地表生态环境。根据隧址区环境特征和隧道特征等条件,选取相关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后,最终建立岩溶山区隧道工程地下水渗漏引起的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可用于评价岩溶地区隧道施工过程中地下水渗漏引起的环境负效应程度。  相似文献   

4.
隧道地区地下水监测信息对于隧道工程防排水设计、涌突水来源识别与治理以及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构建了岩溶隧道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并对监测范围、监测布点原则、监测体系设置、监测时段及频率进行了分析;以叙岭关隧道为例,通过对施工期间隧址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反馈的水质、水量信息的分析判断出:表明隧道施工未对该区域地下水系统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岩溶突水是可溶盐岩分布地区修建隧道工程面临的首要工程地质问题,开展岩溶水文地质评价是隧址区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以重庆新屋基隧道为例,在野外岩溶地质调查基础之上,分析了隧址区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并对新屋基隧道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新屋基隧道工程中的相关洞段遭遇突涌水的可能性较大,施工前应做好处置预案,以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隧道穿越岩溶区难以避免,尤其是岩溶发育强烈且复杂的地区,公路隧道的岩溶病害将更加突出。深入认识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有效规避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以云南晋宁-红塔高速公路的光山4号特长隧道为例,通过大量调查、物探、钻探、水文试验、分析论证,基本查明了隧址区域岩溶发育的主要特征和岩溶水补给、径流、排泄等规律,分析了隧道开挖与地下暗河的相互影响关系,探讨了路线如何有效避让或减轻大型岩溶洼地、溶洞和槽谷等发育地段工程地质问题。综合工程勘察与研究结果确定,设计隧道主体处于岩溶水的水平径流区,平面上大角度与九龙池暗河相交,并高于暗河100m以上,与暗河间没有直接影响,隧道施工出现涌突水风险小。九龙池泉水的出流量主要受降雨量控制,开挖对出流量影响有限且施工污染泉水风险小。因此,根据岩溶水文地质勘测研究结果设计的公路隧道路线方案合理可行。本文成果对岩溶区公路隧道工程选线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代国 《路基工程》2019,(3):146-152
南大梁高速公路铜锣山隧道处于岩溶地区,而一般山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勘察难度大。通过加大对隧道岩溶区的调查研究,采用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岩溶特征分析、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法,全面阐述了隧址区的岩溶发育特征和地下水文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区内岩溶发育具有其独特性。为探究高原型岩溶的发育特征,探索高原型岩溶的调查分析方法,为高原岩溶区隧道工程选线提供参考,以藏东南怒江峡谷区某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调查确认区内现存各级夷平面的地形、地貌、结构特征,参考其对应的古气候特点,分析该区高原型岩溶的阶段性发育特征;利用地表岩溶现象调查数据、航空电磁物理勘探及深孔钻探成果,进一步分析区内岩溶的垂直分带规律,验证基于夷平面演化分析高原型岩溶发育程度的可行性;统计隧址区出水点的分布高程,采用其流量、同位素测试结果,结合岩溶发育规律分析岩溶水的补径排特征,划分岩溶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在此基础上,分析岩溶区隧道工程潜在风险,提出隧道选线及工程设置建议,以降低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岩溶塌陷与强烈突涌水风险。  相似文献   

9.
云贵铁路石林隧道穿越滇东高原岩溶区,隧址区岩溶极为发育,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大。为了能选择较好的隧道穿越方案,通过对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地下岩溶水系统发育特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最终确定“抬升轨面标高,避开水平循环带,大角度穿越构造”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雪峰山隧道浅埋段开挖前后的地表水量变化以及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化的对比,提出高速公路隧道浅埋段地下水应重视勘察,设计;从而更好的为隧道施工提供合理、科学、准确的依据.保持隧址区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周坤  方俊波 《隧道建设》2013,33(4):266-271
为探讨岩溶隧道施工涌水对地表水文环境的影响程度及范围,以圆梁山深埋特长隧道工程施工为依托,对隧道地表水文进行监测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为: 1)介绍圆梁山隧道向斜段地表水文地质情况,说明进行悬挂泉流量及地表井泉水位监测可以评估隧道突涌水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程度及范围; 2)进行地表大气降雨及隧道涌水量观测并对比,可以据此判定隧道与地表的水力连通性; 3)证明隧道施工会对隧道洞身上方泉眼产生影响,但对山顶植被影响较轻; 4)在岩溶隧道施工中进行地表水文监测是必要的,对施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雪峰山隧道浅埋段隧道涌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雪峰山隧道浅埋段开挖前后的地表水量变化以及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化的对比,提出高速公路隧道浅埋段地下水应重视勘察,设计;从而更好的为隧道施工提供合理、科学、准确的依据。保持隧址区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岩溶突水是可溶盐岩分布地区修建隧道工程面临的首要工程地质问题,开展岩溶水文地质评价是隧址区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以重庆新屋基隧道为例,在野外岩溶地质调查基础之上,研究了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控制因素和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分区评价了新屋基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4.
根据湖北保宜高速公路红岩寺隧道初勘及初步设计成果,从隧址区地质条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按照《隧道岩溶涌水专家评判系统》对红岩寺隧道进行了涌水量预测,并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环境影响等对红岩寺隧道初步设计的K线方案与E线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对环境影响最小,更有利于隧道施工安全的最终设计线路。  相似文献   

15.
为查清杜公岭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与隧道病害间的关系,通过对杜公岭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的论述,分析了隧道工程地质特征,探讨了各类地质因素对隧道工程的潜在危害与风险。结合杜公岭隧道工程建成运营后出现的隧道病害与检测情况,系统地分析了多种工程地质因素对隧道工程产生危害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杜公岭隧道工程地质危害性是由地层岩性、地下水、岩溶、地质构造等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地下水显化并加剧了隧址区各种工程地质因素,促使隧道围岩产生软化膨胀、隧道衬砌支护结构附加荷载增加、隧道衬砌混凝土结构遭受硫酸盐侵蚀等;岩溶为地下水的流通与汇集提供的途径,使得大气降水对其快速补给,并在局部区域汇集;围岩中的石膏岩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产生膨胀,并为地下水的腐蚀提供了硫酸根离子供给;各类危害行为相继出现、互相交织,对隧道衬砌结构从不同的方面造成了损害,使其隧道衬砌呈现出不同的病害表现形式。因此,隧道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常受控于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而由于现有技术与人类认知的局限,无法实现对隧址区工程地质信息的透明化获取与工程危害性的精准预判,使得隧道工程建设常面临较高风险。  相似文献   

16.
金门隧道是G78汕昆高速公路龙怀段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是广东省目前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下穿滑水山自然保护区。该隧址区水文地质复杂、富水、岩溶发育。在施工过程中,揭露多处溶洞、数次遭遇岩溶大量涌水,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及周边环境。在涌水处治过程中,探查涌水源及涌水特性,采取"超前帷幕注浆""径向后注浆""抗水压衬砌"等多种处治措施。工程实践表明,项目所采用的岩溶涌水处治技术切实有效,对粤北山区富水岩溶涌水条件下的隧道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查明黔恩高速公路仰头山隧道隧址区岩溶水发育特征,在分析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将仰头山隧道岩溶水系统进行划分,并对各系统的含、隔水介质、水文地质结构、岩溶发育情况及排泄量等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各岩溶水系统与隧道间的关联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玉来  姜跃东 《公路》2013,(1):293-297
虹梯关隧道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梯后村和崇岩村之间,隧道围岩以碳酸盐岩为主,隧址区岩溶发育,通过对勘察资料的分析,结合区域岩溶发育情况,着重论述隧址区的岩溶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9.
刘浩  祝志恒  李林毅 《隧道建设》2020,40(5):747-754
针对降雨引发的岩溶地区隧道水害影响隧道运营安全问题,以京珠高速公路洋碰隧道为例,通过地质勘探与水连通试验,探明隧址区不良地质情况与水连通特性,采用数值仿真方法探究雨后高水压下隧道结构应力场、渗流场的特征规律,并结合病害情况提出整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 1)地表强降雨、地层岩溶发育、灌入式雨水下渗通道是此次水害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原因综合导致的隧道外水压力过高是病害发生的直接原因; 2)由于排水能力相对不足,地层高水头下隧道结构(尤其是隧底和拱顶)仍承受较高水压力,大幅削弱了衬砌结构安全性,易引发边墙、隧底的裂损问题; 3)采取“增设泄水廊道+地表封堵及引流+增设边墙泄水孔”的整治措施后,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涌水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由此引起隧道被淹、围岩失稳,塌方等事故,给隧道安全施工带来较大威胁。查明涌水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是提出有效防治措施的基础。大华山隧道在施工期间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涌水现象,通过对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涌水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大华山隧道涌水原因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处置措施,确保了隧道安全穿越涌水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