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G209线和林格尔-清水河段一级公路不同类型深冲沟路基的施工方案,详细叙述了K108+389-K108+453段冲沟基底进行强夯的施工工艺,为黄土地区深冲沟路基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公路》2020,(1)
青藏高原是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以西藏G4218高速公路白衣错~莫格段沿线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野外调查,系统研究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危害特点,查明公路沿线灾害分布,分析其对山区公路的影响,归纳灾害形成条件和活动特征。针对沿线不良地质现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山区公路灾害治理和选线提供有效的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榆佳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在分析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形、地质及该区路基防护排水病害成因的基础上,对该地区路基防护与排水技术展开了系统地分析与研究,结合现行养护技术规范,提出了黄土梁峁沟壑区路基排水养护技术及病害防治措施,从系统地角度提出了构筑路基综合排水系统应注意的事项.以期进一步完善该地区公路修筑技术,有效控制和减少水毁损失,确保路基稳定.  相似文献   

4.
G314线奥依塔克-布伦口段地处高寒、高海拔、高烈度的"三高"地区,崩塌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营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研究该区域崩塌的发育规律,对研究区的崩塌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总结分析研究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对沿线崩塌发育的影响基础上,分析了沿线崩塌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坡度、坡高、坡形及岩性等基础因子对崩塌发育的影响,从而总结出沿线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同时,据实地调查分析,沿线崩塌体的失稳模式主要有空间滑移模式、拉裂-错落模式、倾倒-拉裂模式、倾倒-折断模式及整体滑移模式五种。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研究黄土地区公路边坡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适宜的防治对策,减少黄土地区公路边坡灾害的发生。选取榆林境内佳榆公路黄土边坡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及理论分析。首先通过调查确定了区内自然环境状况,其次对沿线16个典型灾害点进行了详细勘察,将沿线主要灾害划分为坍塌、滑坡、坡面侵蚀三种类型,然后分析了边坡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原因,最后针对每种灾害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结合陕北榆林地区S302(榆林至佳县段)沿线黄土边坡的调研,对这一地区广泛发育、危害严重的公路黄土边坡崩塌灾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野外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公路黄土边坡崩塌的破坏类型分为自然型黄土崩塌、人为~自然复合型黄土崩塌和人为型黄土崩塌三类。并从黄土边坡自身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对公路黄土边坡崩塌的影响因素和破坏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黄土地区公路普遍出现的路基沉陷、路面开裂以及过大的工后沉降等病害,以国道109线十七沟至清水河段一级公路为例,分析了压实黄土的强度特性及影响黄土压实的诸多因素,为黄土地区路基的填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陕西省干线公路雪灾频发的现实,基于风险理论开展了陕西省干线公路雪灾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风险评价。选取年平均积雪深度≥1 cm日数为空间危险性评价指标,从空间和时间维度进行了陕西省干线公路雪灾危险性评价。选取区域路网密度为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指标进行了承灾体易损性评价。通过引入风险度指数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完成了陕西省干线公路雪灾风险评价,明确了陕西省干线公路雪灾风险等级。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干线公路雪灾风险度指数的区域分异特征十分明显,榆林北部、渭南东部及汉中大部分地区风险较低,延安、安康及商洛大部分地区次之,秦岭山区及咸阳西北部地区最高;陕西省干线公路雪灾风险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5级,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秦岭山区和咸阳西北部地区,分别占陕西省总面积的10.74%和9.42%,计算结果与陕西省已发干线公路雪灾状况一致;G108,G210,G211,G310,G312和S101,S107,S209,S304,S306等干线公路均有部分路段位于高风险区或极高风险区内,这些路段应加强日常养护、物资和装备储备以及编制灾害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灾害,应保证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装备迅速到达灾害现场开展工作,以降低灾害风险,减轻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9.
国道209线和林-清水河一级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之一为黄土冲沟强夯处理,文章从强夯工艺入手介绍了如何进行强夯施工。  相似文献   

10.
黄土地区由于黄土的性质、降雨特征和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公路边坡溯源侵蚀现象较为普遍。从水源、黄土的性质和地形三方面分析了发生侵蚀的原因。从完善公路排水系统、提高边坡抗侵蚀能力及沟头加固等方面提出了治理措施,并在国道G210陕北洛川塬边坡侵蚀病害治理中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G315线托帕-吐尔尕特公路是连接中国和吉尔吉斯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沿线频发的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通行。通过对G315托帕-吐尔尕特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实地调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并结合泥石流对公路危害特征,初步提出研究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研究表明,研究区泥石流沟主要分布在K0+00~k80+00段,灾害性泥石流共发育55处,其中沟谷型泥石流34处。泥石流沟口高程在2105~3036m之间,流域面积介于0.013~41.49km~2,沟床比降介于25‰~727.3‰。沿线泥石流均为降雨型泥石流,受物源类型及供给形式的影响以稀性泥石流和水石流为主。最后针对泥石流危害特征初步提出了硬性治理和柔性防护相结合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土区公路沿线洞穴发育程度的层次预报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黄土地区,黄土洞穴是造成公路损坏的主要原因。为研究黄土洞穴的发育规律,对陇西地区312国道沿线进行了重点调查和分析,阐述了黄土洞穴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该区黄土洞穴发育程度的分级标准,并利用层次分析原理建立了黄土洞穴发育程度的宏观地质条件预测模型,最后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危害,灾害的超前识别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总结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公路地质灾害灾前识别的目的和原则;运用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方法,从孕灾环境、灾变迹象、设计施工影响等方面,研究了崩塌、滑坡类公路地质灾害的易发路段及其识别方法,提出了识别判据(其中崩塌灾害的识别判据8条,滑坡类灾害识别判据9条),使潜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识别成为可能,可以为公路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使公路地质灾害治理更加主动和超前。通过工程实例应用,表明该文的灾前识别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公路》2015,(9)
甘南州合作市至冶力关镇公路工程沿线部分地区为黄土地貌,其湿陷特性对公路建设将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该项目黄土地层进行取样试验分析,确定了该项目黄土湿陷特性,并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因素做出了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对路基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普遍出现的路基沉陷、路面开裂以及过大的工后沉降等病害,以国道109线十七沟-清水河段一级公路为例,提出了灰土垫层处治湿陷性黄土路基的设计方法,为黄土地区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填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公路岩质边坡崩塌灾害在陕北黄土地区发生频繁,给当地公路交通建设和运营造成严重危害。结合陕北地区S302(榆林至佳县)典型路段沿线岩质边坡的现场调研,研究对公路岩质边坡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分析了影响岩石崩塌灾害的因素,并通过专家评分法获得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并对公路岩质边坡崩塌灾害进行危险性分级及评价,并以k 18~k 17+400路段为例进行实例检验。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黄土地区公路地基承载力评价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怡林  支喜兰  石刚 《公路》2006,(1):123-126
通过对西北黄土地区地基承载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的研究,进行了黄土地区地基承载力的分区,确定了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和选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G IS的黄土地区公路地基承载力评价系统。该系统利用G IS的数据分析和属性数据管理功能,在收集的大量实测载荷试验数据和相应物理力学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各区域承载力统计回归关系式与样本点的动态数据连接库,实现了对黄土地区公路地基承载力的有效评价。同时,利用地基处理的分析软件,结合公路路基的设计情况,提出了对黄土地基的处理建议,为公路部门的地基承载力评价和黄土地基处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公路黄土暗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路黄土暗穴对黄土地区的公路工程危害很大,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公路地质灾害。本文依据大量野外实际调查所获取的资料,对黄土地区公路黄土暗穴的分布特征及其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针对不同地貌、不同土性、不同深度等条件下公路黄土暗穴分布规律进行了重点研究,以指导黄土地区公路工程选线、勘察与设计。  相似文献   

19.
黄土地区公路暗穴顶板临界厚度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针对西部黄土地区暗穴的发育会对公路路基、桥涵、公路隧道、路堑与路堤边坡及边坡支挡工程等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的问题,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暗穴的分布规律、发育形态、破坏机制等进行了归纳与研究,提炼出几种破坏模式,结合黄土地区的土质特点,考虑了节理对黄土暗穴的影响,采用结构力学等方法,提出了一些确定顶板临界厚度的方法,并进行了对比讨论。通过对路基暗穴的安全厚度的正确估算,为研究公路暗穴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甘肃陇东地区G327线镇原至王咀子段部分区段存在典型的砒砂岩-黄土二元地质结构,遇水后会产生失稳变形。为研究该变形对公路的影响,利用室内模型,测量了不同上覆荷载和不同含水率下的砒砂岩位移,并进行了砒砂岩崩解试验。结果发现:砒砂岩在自然状态下强度较高,遇水后变形量逐渐增加,达到一定值后迅速失稳破坏,从而引起上部黄土失稳变形;由此引起的路基变形、路面残留堆积物,对整个公路施工及后期运行均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此类公路修建过程中,应通过采用封堵顶部黄土层中发育的落水洞、支护黄土-砒砂岩二元结构的坡面并在底部设置截排水沟的工程措施,来防止砒砂岩-黄土二元结构的变形失稳,确保公路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