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费站的通行能力是指特定的道路、交通条件下,合情合理地通过收费站的最大交通量。收费站的通行能力直接影响路段的通行能力,进而影响整个路段的服务水平。以某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的交通量为列,对其交通量和服务水平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交通量,包括春运期间高峰时段交通量进行计算预测。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对其交通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测算。  相似文献   

2.
ETC收费系统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但其通行能力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大多数是基于传统收费通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上的改进,不符合ETC通道交通流特性.在深入研究ETC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对ETC通道交通流特性进行分析,基于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提出新的ETC通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并通过对ETC通道的延误分析,提出基于平均延误的ETC通道服务水平划分方法,将ETC通道的服务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并计算出不同等级服务水平下ETC通道的最大服务交通量.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考虑交通管理因素对路段通行能力影响的计算优化模型;在分析交通管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针对交通管理因素中的步行管理因素的折减系数计算模型;根据珠海路段的车速、交通量调查数据,验证路段人行横道无步行管理时的折减系数计算模型;最后应用Vissim软件仿真有无步行管理2种情况路段的最大交通量,验证路段通行能力计算优化模型。结果表明:2种情况下路段通行能力的计算值与仿真值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考虑交通管理因素的路段通行能力计算优化模型是合理的,弥补了原计算模型只考虑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这2个因素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限速是保障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交通安全的必要手段,但过低的限速值易造成作业区拥堵和较大的速度方差,反而不利于车辆安全通行.通过分析得到影响作业区通行能力的各种因素,根据作业区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提出作业区通行能力的合理取值,以此为依据确定各种作业条件下不影响通行能力的限速值,并根据流量与速度的关系提出高速公路作业区的...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公路网络系统震后功能保障能力,基于Monte Carlo(MC)模拟方法建立了路网震后连通可靠度和交通量通行时间分析模型。采用地震易损性曲线表示道路和桥梁的地震破坏状态及其对应的概率;采用道路和桥梁破坏状态对应的连通性、行车速度、通行能力折减系数,表示道路和桥梁结构地震破坏产生的路段通行能力下降;考虑道路和桥梁结构地震破坏不确定性,采用MC方法模拟路段通行能力下降后的路网震后功能。在每次MC抽样计算中,采用宽度优先搜索算法判别路网连通性,采用增量分配算法进行路网静态交通量分配,得到路网整体通行时间。以多次MC模拟计算的路网连通可靠度和通行时间均值,表示路网的震后通行状态,通过算例分析了路网连通性和通行时间分析模型的特点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路段震后通行能力下降是造成震后路网整体通行时间增加的主要原因,低连通可靠度节点的震后通行时间较高,增加路网交通流量服务供给点(源点)可以提升路网的震后保障能力;连通可靠度分析模型适用于路网参数较少情况下的初步分析;交通流量通行时间分析模型,考虑了路段的交通流通行属性和路网OD交通量参数,可提供较为精确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
一、概 述 公路通行能力是在一定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下,车辆以能够接受的行车速度,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某一横断面通过最大车辆数(单位为辆/小时)。 公路通行能力是表示所能承担通过车辆的能力。当公路上实际交通量小于其通行能力时,公路上行驶车辆处于自由行驶状态,车速较高,交通密度较小,车头时距分布规律符合负指数分布,车辆能实行超车;当公路上实际交通量接近或等于其通行能力时,  相似文献   

7.
公路网交通分配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标准车型问题,道路路段基本通行能力的选取问题,路段阻抗函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各等级公路交通量换算的标准车型有必要由原来的小客车和中型载重汽车两种改为小客车,公路通行能力标准应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给以修订,最后建立了考虑道路收费影响的道路段阻抗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8.
路段通行能力约束下路网最大交通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伦辉  徐建闽 《公路》1997,(11):30-33
道路网络的最大交通量是交通规划的基础资料,在给定网络结构和路段通行能力的基础上,借用图论中最大汉量小割定理,提出了一种适用计算机编程运算的算法,为路段通行能力约束下路网最大交通量的确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公路建设项目目标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围绕目标分析,提出了公路建设项目目标持续性评价指标:服务交通量评价和持续性能力评价;根据服务交通量,服务水平,通行能力三者的关系和现行技术标准,以初始交通量,设计远景交通量以及道路的容许交通量为条件,推求了四车道高速公路服务交通量目标评价标准,给出了持续性能力衡量指标;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经济能力,社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国公路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工程技术标准有关的一些问题如交通量预测,通行能力,车辆换算,日交通量与通行量能力的关系,计算车速与地形分区,公路技术等级以及某些技术指标等,提出问题与看法,供探讨与指正。  相似文献   

11.
《公路》2021,66(6):227-232
道路瓶颈是大多数交通拥堵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分析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部分。为了研究道路瓶颈对其通行能力的影响,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了瓶颈路段普遍存在减速或停车让行现象。基于上述现象,通过车辆在瓶颈段的会车饱和情况判断道路最大容量,并基于VISSIM仿真验证,证实了参数会车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最后,对比分析有、无瓶颈段的会车率,发现会车率与交通量之间存在单调正相关性,因此可以用会车率推导通行能力。该方法对于存在瓶颈段公路的运营管理和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动态可变车道优化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交通量具有方向不对称性且道路通行能力不足时,可变车道可以使道路双向通行能力动态适应交通需求,以减小交通拥挤.通过把剩余车道安排到通行能力相对受限制的行驶方向,可变车道应用在全世界的很多拥挤干道、桥梁和隧道上.研究可变车道的交通效率问题,并开发了车道最优分配原则使道路系统适应一天内交通需求的不对称性.通过建立一个最优化模型,确立了设计动态可变车道的步骤,以提高交通网络的总体通行能力,并降低系统总体行程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体育场馆综合体的服务功能,从功能需求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体育场馆综合体交通影响范围、综合体影响范围内道路通行能力现状、综合体外连道路机动车远景交通量的合理预测、综合体外连道路设计通行能力的多因素参考确定体育场馆综合体外连道路等级的方法。希望能够解决此类外连道路等级配置不合理所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超规模建设等资源浪费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改扩建中边加宽施工边运营通车的石家庄-安阳高速公路,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与计算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即在特定时期,找出实际交通量与按实际路况计算的通行能力的关系,对石安高速交通量的减少进行了分析,并对现有路况的通行能力进行客观评价,为今后高速公路在加宽扩建中的通行能力研究提供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不利天气下影响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具有随机的、非线性,采用常态条件下修正理论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是不适合的.文章结合RBF神经网络模型方法能够良好地分析出随机的、非线性的特点,对路网组成单元进行重新划分,选定不利天气下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道路通行能力计算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并依据哈尔滨市暴雨天气下道路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算例分析,计算的道路通行能力与实测数据最大误差为-1.16%,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鄂尔多斯大街和呼伦贝尔南路交叉口的高峰小时交通量及平均车头时距等实地调查数据,计算出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通过分析各车道饱和度,得出早期交叉口的设计规划不能适应目前汽车增长速度的结论,找出交叉口拥挤堵塞的原因,对交叉口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提出提高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改善方法、减少或消除冲突点的方案,并提出交通渠化、增拓整改机动车道及加强管理等提高通行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收费站的通行能力分析是公路建设中设计收费站时后项重要工作。本文在产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应用M/G/模型,计算得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在不同服务水平下的收费站最大服务交通量,并提出了一套分析收费站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提出了新的城市道路服务水平计算方法,较之传统的服务水平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该文通过康梧路的算例对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计算中,对HCM200的方法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国内的道路等级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复杂山地线形和道路冰雪路面结合条件下的安全车速设置及通行能力保障是交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针对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复杂山地道路冰雪路面场景,建立了安全车速与道路线形设计及路面附着系数之间的关系,以安全车速为依据得到了不同路面条件下山地道路的通行能力。依据道路平曲线、竖曲线和横断面数据建立了山地道路三维空间模型;分析了车辆在山地道路平纵组合路段的受力情况,构建了车辆安全行驶速度与圆曲线半径、道路超高、纵坡坡度和路面附着系数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基于安全车速模型的道路通行能力。为了验证模型,选取2种常见的冰雪路面状况和2种常用的车辆类型,获得不同条件下山地道路冰雪路面的安全车速。采用VISSIM软件设计了20种仿真场景,结合道路实测数据验证了安全车速模型的对山地道路冰雪路面车辆安全行驶的提升作用。实测与结果表明:相比全程单一限速模型,所建立的安全车速模型在冰膜路面的行程时间缩短了约38%(小汽车)和32%(大客车),雪板路面的行程时间缩短了约26%(小汽车)和24%(大客车)。山地道路交通流量存在1个自由流到饱和流的相变过程,冰膜路面小汽车下行最大交通量为241辆/h(单向行驶)和231辆/h(双向行驶),大客车下行最大交通量为227辆/h(单向行驶)和222辆/h(双向行驶);雪板路面小汽车下行最大交通量为319辆/h(单向行驶)和249辆/h(双向行驶),大客车下行最大交通量为301辆/h(单向行驶)和236辆/h(双向行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可接受间隙和交通需求---通行能力控制模型,建立匝道交通量与匝道连接点上游路段交通量在和级服务水平上的对应关系,并讨论了匝道入口接近,对下游路段最大服务交通量的影响,得出了对高速道路实施匝道入口控制的必要性和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