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设计了一套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同时对燃料电池发动机动态特性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包括PLC控制系统、辅助电源系统、氢气供给系统、电子负载系统、被测试发动机系统五个部分.加载方式可采用恒流加载和恒功率加载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起动特性、稳态特性、动态响应特性和循环工况运行等多种性...  相似文献   

2.
汪茵 《时代汽车》2023,(14):147-149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燃油汽车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混合动力汽车在汽车市场中不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销售份额。发动机启动是混合动力汽车双驱动系统运行的关键,通过对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动过程中的相关参数数据进行研究调整能够有效的提高发动机启动效率。因此本文将通过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动过程、阻力矩特性、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启动仿真模型以及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内容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3.
电控燃油喷射发动机动态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态工况是发动机工作过程的主要工况,只有研究发动机的动态特性,才能更加全面地利用发动机的性能。以某电控发动机为例,研究了电控燃油喷射发动机的加速动态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4.
故障现象:一辆某品牌125摩托车发生故障,使用电启动启动发动机时,发动机发出了较大的异常响声,同时发动机不能启动着车。故障分析与排除:开启点火开关,按下启动电钮,使用电启动启动发动机进行检验,启动电机投入了工作,拖动发动机进入启动工况,发动机立即发出了沉重的敲击响声,发动机不能启动着车,就连欲着现象也没有。此时用手指触摸发动机机体,感到发动机机体有一种有规律的震动感。发动机有沉重的敲击响声,说明发动机有机械故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GB/T 24554-2009《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和相关试验要求,对某款燃料电池系统的启动特性、额定功率、峰值功率、动态响应、稳态响应等工作特性制定试验方案,通过燃料电池系统测试台开展性能试验,并对试验数据和性能表现做出分析研究,为产品设计优化和匹配应用提供测评依据。  相似文献   

6.
问与答     
《摩托车》2009,(10):I0023-I0025
您好!我是一名摩托车爱好者,我拥有一辆托车,使用电启动启动发动机时,发动机启动工况的工作噪声比较大,而且有时需要重复启动好几次,才能将发动机启动着车。我想知道的是,一,为什么发动机电启动工况的噪声要比125型坐式摩托车的大,这样是否正常。二,为什么有时会产生电启动打滑,是否需要进行检修。请您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开展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测试,对怠速工况、冷起动的定义、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效率计算方式、绝缘电阻、测试工况等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侯永平  庄鸣曦  万钢 《汽车工程》2007,29(11):942-945
在氢耗量稳态特性模型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建立了燃料电池发动机氢耗量半经验动态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反映燃料电池氢耗量的动态特性,精度较高,而且该模型具有结构简单,模型参数较少等特点,通过较少的试验数据即能获得模型中的参数,便于在车辆动力学仿真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P2结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通过IMG电机和混动离合器对发动机的启动控制。建立了与发动机启动过程相关的关键物理模型和控制策略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物理参数和控制参数对启动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发现,发动机的启动转速、混动离合器的压力控制都会对发动机的启动时间和舒适性造成影响。在发动机启动过程中,对换挡离合器采用滑摩的控制方式来消除混动离合器压力与控制转矩不匹配时产生的冲击。通过对发动机转速的超调量进行监控,动态地自适应调整混动离合器的控制压力以保证控制效果的一致性。为了兼顾不同油门下对发动机启动过程的动力性和舒适性的要求,通过离合器压力控制,对小油门工况采用舒适型启动控制,对大油门工况采用动力型启动控制。整车的试验结果对离合器启动发动机的控制过程进行了验证,从启动时间和舒适性角度满足整车对启动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徐专政 《摩托车》2005,(1):49-49
摩托车无触点电容放电点火方式点火系统(CDI),其触发绕组的工作间隙若偏大,就会出现使用脚启动启动发动机时能够顺利启动发动机,而使用电启动启动发动机时却不能启动发动机的现象。对点火系统进行检查时发现,使用脚启动工况时产生的高压电火花要比使用电启动工况时产生的高压电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一种新型的单电机、双离合器式强混合动力结构,建立了其车辆分层控制系统,制定了整车能量管理策略,并研究了行进中启动发动机过程的动态协调控制.通过自行开发的前向仿真系统对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NEDC循环工况下等效100km油耗降低34%.同时通过动态台架试验,对行进中启动发动机的动态协调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评体系中耐久性试验方法还不完善的问题,通过对行业现有的氢燃料电池耐久试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实车需求,制定出基于整车实际应用且易于操作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耐久试验工况。采用制定的工况开展测试,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以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耐久试验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齐铂金  汪殿龙 《汽车工程》2007,29(6):482-485
简要介绍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构型及其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的要求。从变换器的可靠性、变换效率、静动态特性和电磁兼容性等角度对DC/DC变换器研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所研制的变换器已经成功地应用在国内多辆燃料电池城市客车中,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双离合器的结构特点,对纯电动工作模式切换到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的过程进行力学特性研究。在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变速器速比、目标结合转速、发动机启动特性为变量着重分析离合器的接合特性以及冲击度,通过调节发动机在不同初始工况下的启动特性优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工作模式切换的平顺度。结果表明,提出的发动机启动特性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模式切换的平顺度,降低离合器的冲击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功率型氢燃料电池重卡动力系统设计尚无成熟控制策略问题,提出了动力系统匹配设计中大功率型氢燃料电池保护优先的控制策略.根据该策略确定设计流程、零部件选型、参数匹配和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动力系统构型优化,并基于稳态工况进行了燃料电池选型,同时综合考虑重卡实际工况特性和效率特性对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和电机的功率以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国内外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燃料电池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耐久性差和可靠性不足,仍然是阻碍其大规模商业化的重要因素。现阶段针对燃料电池性能衰减问题的研究,从关键组件到核心材料,有很多新的观点、规律和机理,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然而,燃料电池内部微观层面的复杂的结构蠕变和粒子传输特性衰变,依然模糊不清。本文主要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典型车载燃料电池工况包括启-停工况、怠速工况、动态负荷工况、额定功率工况和过载工况下的衰减过程机理。这些研究成果的综述,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耐久性机理研究及耐久工况的设计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某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实现了用驱动电机驱动离合器滑摩启动发动机的功能,从而能够取消启动电机,降低成本。提出了一种离合器滑摩启动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建立了模式切换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对离合器控制参数进行了实车优化。整车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发动机的平顺启动与动力介入,提高混合动力车辆模式切换的平顺性。针对滑摩启动失败现象采用多次启动的方法,试验表明,第二次启动时增加离合器闭合速率以及加大离合器定扭矩阶段的扭矩,能有效避免发动机启动失败。  相似文献   

18.
车型:配置AWL发动机。VIN:LSVDL29F472××××××。行驶里程:160000km。故障现象:该车发动机大修后能正常启动,发动机运转工况都正常,在发动机磨合过程中发现变速器前油封渗油,遂拆装变速器更换油封,再次启动发现发动机很难启动,勉强启动之后发动机转速不稳,并会很快熄火。  相似文献   

19.
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匹配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基于中国客车典型循环工况对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进行匹配计算,确定了电动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和蓄电池的基本参数;然后基于中国客车典型循环工况,建立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的优化模型,采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进行优化,分析了各种参数对整车燃料经济性的影响,包括燃料电池发动机与动力蓄电池之间的功率分配比、SOC的初始值与目标值、变速器传动比及传动比间隔以及主减速比等,为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的构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汽车整车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是必不可少的。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在短时间内完全替代目前的传统动力汽车较为困难,因此,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是降低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措施。在整车效率提升过程中,对能量进行回收的热管理技术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发动机的热平衡特性,并对热管理技术提升整车效率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