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十八、液压控制系统的维修 1.液压控制系统的常见故障及检修注意事项 控制阀是液压控制系统的核心,也是自动变速器中结构最复杂的部件,自动变速器的主油压、转矩油压、换挡信号油压、蓄压器油压、变矩器锁止油压、润滑及冷却油压等都是由控制阀体形成并调节。阀体故障可能造成许多故障现象,如主油压不正常或蓄压器油压不正常会造成自动变速器换挡冲击、打滑等换挡品质故障甚至烧片;换挡信号油压不正常会造成不升挡、不降挡等换挡故障;冷却油压不正常会造成自动变速器油温过高故障;润滑油压不正常会造成行星齿轮机构磨损、烧蚀等故障。  相似文献   

2.
常江 《汽车维修》2006,(9):15-17
四、电、液控制系统 1.电子控制系统 5L40E型自动变速器是电子、液压混合控制式自动变速器,其电控系统由各传感器、执行元件和自动变速器控制模块(TCM)三大部分组成。变速器内部安装的电子部件有:输出速度传感器(OSS)、输入速度传感器(ISS)、变速器油温度(TFT)传感器、变矩器离合器(TCC)脉宽调制(PWM)电磁阀、压力控制电磁阀(PCS)总成、3个换档电磁阀(SS)和变速器手动换档轴开关总成等(如图15所示)。电气部件在阀体上的位置如图16所示。凯迪拉克CTS轿车5L40E型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电路见图17和图18。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某六速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机械传动系统结构,给出了该变速器最佳动力性换挡策略,并进行了NVH仿真分析.对所开发的液压阀体总成进行的试验表明,该阀体总成的挡位平均响应时间为30.6 ms,比目前国外同类样品响应时间快.介绍了所开发的湿式双离合器结构并进行了双离合器总成试验.结果表明,双离合器1可进行精确地换挡控制;双离合器2虽然能进行换挡,但不易进行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4.
(2)有重叠换挡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换挡品质问题 有关帕萨特B5和奥迪A6轿车01V(5HP-19)自动变速器换挡冲击(包括升挡冲击和降挡冲击)的案例已有许多报道,且往往是控制系统(包括电磁阀或阀体)造成的,这是为什么呢?为了简化结构、减轻重量和减小拖滞损耗,一些新型的自动变速器往往少用单向离合器甚至不用单向离合器,如5HP—19只用了1个单向离合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冯力平 《汽车维修》2005,(11):11-13
三、液压控制系统 1.控制阀体与油泵飞 度轿车CVT自动变速器采用电控/液压控制系统,液控系统油路见图13,各油路的代码及说明见表1。液压控制系统主要由主阀体、自动变速器油(ATF)泵、控制阀体、ATF油道体以及手动阀体等组成,主阀体通过螺栓固定在飞轮壳上:ATF泵固定在主阀体上;控制阀体位于自动变速器箱体外部;ATF油道体固定在主阀体上。  相似文献   

6.
GF6(6T40/45E)是一款全自动6速自动变速器,可以有前轮驱动、两轮驱动和全轮驱动几种配置,具有离合器-离合器换挡控制功能。6T40/45E主要由液力变矩器、3组行星齿轮组、机械式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组成。行星齿轮组可以提供6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自动变速器控制模块(TCM)通过监测各传感器的信息,自动控制挡位的切换,使自动变速器始终处在最优化的状态;TCM通过控制换挡电磁阀和压力调节阀来控制换挡时机,通过控制压力电磁阀来控制换挡,  相似文献   

7.
722.6自动变速器在奔驰车型上应用广泛,且目前已进入正常的维修高峰期,该自动变速器主要的故障为换挡品质和液力变矩器锁止故障。对于已达到一定行驶里程数的,装备该型自动变速器的车辆而言,很多自动变速器故障现象往往都与负责液压控制的阀体有关,因此,想绕过阀体的具体检查而达到可靠的自动变速器维修质量是非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8.
<正>(接2014年第12期)2.全集成变速器控制器的特点自动变速器是纵向安装的紧凑型变速器单元,要特别注意确保所涉及的换挡、润滑和控制步骤的所有元件都集成在变速器内。全集成变速器控制器的特点包括使用电动油泵,所有换挡阀和电磁阀都位于全集成变速器控制单元内,转速、油温、油压和位置等传感器是全集成变速器控制单元的一部分,全集成变速器控制单元集成在全集成变速器控制器内。3.液压阀体和油液压力油液压力分为工作油压、润滑油压、换挡油压。液压阀体如图11和图12所示。  相似文献   

9.
自动变速器换挡锁定控制系统是一个安全装置,可在发动机运转时防止变速杆意外脱离“PARK(停车)”位。驾驶人在将变速杆移出“PARK”位前,必须踩下制动踏板。该系统主要由自动变速器换挡锁定控制电磁阀、车身控制模块(BCM)和变速器控制模块(TCM)等部件组成:图1为制动器与自动变速器换挡互锁及升挡/降挡开关电路。  相似文献   

10.
研究DSG双离合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给出DSG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和电液控制系统的结构图,绘出电液换档控制系统及离合器K1与K2控制系统图。借助这些图形,研究液压操纵系统的结构与组成,分析DSG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的自动换档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11.
一、控制系统概述722.9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由液压控制系统和电脑控制系统组成。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1)控制油泵的泵油压力,使之符合自动变速器完成各种控制的需要;(2)根据自动变速器手柄位置和汽车行驶状态,完成自动换挡;(3)保证液力变扭器工作油压,维持变速器油压正常的循环和冷却;(4)实  相似文献   

12.
自动变速器换挡冲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故障现象,主要表现为车辆在起步时,由停车挡(P)或空挡(N)挂入前进挡(D)或倒挡(R)时,车辆出现较严重的振动;或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自动变速器升挡瞬间车辆有较明显的冲击感。造成自动变速器换挡冲击的主要原因有发动机怠速过高,主油路压力过高,换挡执行元件严重磨损,阀体及蓄压器有故障,换挡电磁阀有故障,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有故障,自动变速器油液不足或品质不良等。下面结合案例探讨自动变速器换挡冲击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正>10.机油泵总成机油泵总成如图19、图20和表11所示。作用:提供压力油。11.阀体总成阀体总成如图21、图22和表12所示。作用控制换挡元件的油路切换。三、A6F5变速器结构原理1.A6F5自动变速器执行元件工作原理(1)液力变矩器液力变矩器(如图23所示)包括变矩器壳、涡轮、泵轮、导轮和锁止离合器。液力变矩器通过内部的自动  相似文献   

14.
1雪佛兰新赛欧轿车EMT变速器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基本构成 电子式手动变速器(EMT:Electronic Control ManualTransmission)是指配备有电子液压控制单元的机械变速器(图1)。机械变速器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改进手动机械传动部件的性能,此系统设计是通过电子液压动力辅助控制装置来自动控制传统手动机械变速器的离合器和换挡。  相似文献   

15.
2 电液混合控制系统 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采用电液混合控制系统,由电子控制装置和阀体两大部分组成。根据电子控制装置的功能与作用不同,电子控制部分又可分为传感器、控制单元(TCM)和执行元件三大部分。控制单元也称为控制模块或变速器控制电脑,一般用TCM或ECU表示,也有的比较先  相似文献   

16.
三、4F27E型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4F27E型自动变速器采用电、液控制系统,其控制中枢是自动变速器控制模块(TCM),输入部件包括涡轮轴速度传感器、输出轴速度传感器、挡位开关、油液温度传感器等;输出控制部件包括换挡控制电磁阀、压力控制电磁阀等。阀体及阀体上的电磁阀部件分解图如图10所示,各传感  相似文献   

17.
一、基本参数与结构特点 1.结构特点 双模式混合动力车采用的是双模式变速器,又称为电子无级变速(EVT),其内部总体构造如图1所示,主要部件组成如图2所示,它配备了2个输出功率为60kW的3相交流电动机,3套简单行星齿轮组和4个离合器。EVT与6速液压自动变速器使用相同的控制电磁阀总成(带阀体和TCM),配有一个辅助变速器油泵(ATFP),该油泵在Autostop模式时用于保持变速器内管路压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改善液力自动变速器的换挡品质,通过对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的分析,采用电磁阀控制换挡离合器接合分离的方法,基于Simulink建立了换挡电磁阀控制系统模型,包括电磁阀工作逻辑控制和开闭合曲线控制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换挡过程中电磁阀控制规律的变化对换挡冲击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开发方向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设计了基于dSPACE的自动变速器快速控制原型试验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换挡电磁阀控制系统能够减小换挡冲击度,改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19.
(2)控制阀体FN4A—EL自动变速器控制阀体如图212所示,阀体总成由上部阀体、中部阀体(主控阀体)、电磁阀体、ATF滤清器等部件组成。在上部阀体上安装有电磁减压阀、低挡和倒挡换挡阀、手动阀,位置如图213所示。在主控制阀体上安装有压力调节阀、电磁换挡阀、4挡换挡阀、分流阀、变矩器离合器  相似文献   

20.
李健 《客车技术》2009,(5):18-20,23
与AMT相比,双离合式自动变速器因为没有动力中断,使其具有与AT一样好的换挡品质。又由于取消了液力变矩器,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效率更高,是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这里从双离合式自动变速器的典型结构和工作过程人手,建立了动力学模型;介绍了换挡品质研究的内容,分析了影响换挡品质的因素。就换挡时刻对换挡品质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改善换挡品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