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受隧道洞口地质、地形条件的限制,山岭隧道选择出洞施工的情况逐渐增多,相应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康至岚皋高速公路长春隧道出口端位于浅埋偏压山体以及桥隧相接处,且一侧下方紧邻S207省道,故在选择出洞施工时,通过修筑挡墙、搭设防护棚和实施交通管制等措施确保S207省道行车安全,采用小导洞出洞,经由它将机械、人员送出洞外,进行边仰坡开挖及防护施工;洞外管棚施作完成后,由内向外采取环形预留核心土法贯通,保障了隧道出洞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针对安康至岚皋高速公路花坝隧道出口存在的洞口坡面防护、洞门形式选择、进出洞方式、明暗洞交界位置和桥隧关系确定、S207省道安全防护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现场实际地形、地质情况和与原出洞设计方案对比,提出仰坡防护由原设计的锚索防护调整为锚杆框架梁防护,并优化防护范围;取消洞口由外向内施作的超前管棚,采用双层超前小导管出洞,解决出口场地限制问题;全断面环框式洞门调整为半断面,靠山侧设置初期支护,并优化桥隧关系,减少边坡开挖;将施工影响路段S207省道改移,并实施交通管制,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3.
从桥台施工、隧道爆破开挖和坡体长期风化三方面,分析了某隧道出口端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提出了确保隧道安全出洞的施工控制措施并分析了现场隧道爆破控制、边坡和桥台防护等重点控制环节的施工技术及效果。  相似文献   

4.
金门隧道下穿既有双向两车道省道,该省道路况复杂,交通量大,公路内侧上边坡为陡峭的顺层斜坡,裂隙发育强烈,滑动临界面正对公路。若隧道施工措施不当可能引发顺层斜坡滑移,危及隧道施工以及省道正常通行。通过对公路边坡加固防护,并结合洞口零开挖进洞、加长套拱、控制爆破震速等综合措施,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通过省道。  相似文献   

5.
岩湾隧道特大型溶洞处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锟 《隧道建设》2015,35(1):79-82
湖北恩利段高速公路岩湾隧道ZK250+135~+166段有特大型溶洞发育,隧道穿越溶洞中部,周边存在大范围的空腔,采用普通结构隧道无法跨越。为了保证施工安全、运营安全及工程进度,采用洞渣回填、桥跨和拱形防护等处治措施,即:洞渣回填至仰拱顶作为施工通道及拱形防护的基础;桥梁作为行车道部分,上部结构采用2×16 m的连续组合梁桥,下部构造桥墩采取桩基接帽梁、扩大基础桥台;拱形防护(钢筋混凝土套拱+混凝土护拱和沙袋缓冲层)座落在回填的洞渣上,防止可能发生的洞顶坍塌对隧道防护造成结构性破坏。施工和运营初期的实践证明,该溶洞处治技术措施可靠、合理,可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及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6.
隧道入口段照明设计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琼水 《公路交通技术》2007,(4):114-115,122
通过对隧道入口段照明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通过隧道洞外亮度的实测,确定符合隧道洞外实际亮度的L20(S)以达到设计节能、提高照明效果、保证行车安全的效果,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洞外亮度L20(S)是进行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设计的基准之一,洞外亮度L20(S)的合理设定,对于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的工程投资和运营开支都将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数码相机快速测试公路隧道洞外亮度的新颖技术,使得大规模、高效率地测试隧道洞外亮度L20(S)值成为可能,通过对已建成或在建公路隧道洞外亮度进行现场实测,得出较为准确的隧道洞外亮度L20(S)值,以减小洞外亮度设计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基于数码技术的隧道洞外亮度L20(S)测试方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在国内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沪昆客专(云南段)尖山隧道开挖断面大,岩溶发育带频繁,选择合适的横洞转正洞施工方法,对于保证隧道安全顺利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尖山隧道横洞转正洞施工为例,从过渡段及交叉口位置的加强支护以及安全、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说明,为今后类似进正洞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新建的隧道穿越既有隧道和其他建(构)筑物的现象逐年增多,为保护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对新建的隧道工程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永宁高速公路虹桥隧道浅埋软弱围岩进口段下穿省道公路307线,为保证省道公路307线安全运行和虹桥隧道施工的安全,在虹桥隧道进口段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大管棚超前支护、省道307线临时改路,以及隧道复合衬砌支护和监控量测等方法,使虹桥隧道顺利下穿省道307线。  相似文献   

10.
山区高速公路隧道进出洞口大部分位于地质条件复杂、地理位置险峻地带,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安全,设计安全风险系数较高,设计一般为双向掘进,洞内出洞,施工过程一般比较谨慎保守。通过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依靠超前小导管对围岩进行超前支护,将施工方案由双向掘进洞内出洞优化为单向出洞。该文以文马高速公路土司城隧道出洞施工为依托,采用超前小导管代替大管棚超前支护,对独头掘进隧道"晚出洞"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岩堆体隧道施工经验缺乏和开挖进尺选择随意性的问题,结合云南麻昭高速公路赵家屋岩堆体隧道工程实例,基于筒仓理论,提出了岩堆体隧道洞口浅埋段开挖进尺的计算公式,分析了核心土留设长度和不同岩堆体力学参数条件下的合理开挖进尺。结果表明:岩堆体隧道施工中,若不采取预支护或预加固措施,各开挖进尺下隧道掌子面安全系数均较小,掌子面存在失稳风险;留设核心土能明显提高隧道掌子面的稳定性;开挖进尺对围岩黏聚力敏感,这对岩堆体隧道稳定性不利。  相似文献   

12.
解方亮 《隧道建设》2010,30(2):186-189
在兰渝铁路南坪隧道出口段施工中遇到浅埋偏压现象,围岩为软流塑状Ⅵ级围岩。采用地表管桩控制软流塑状围岩的溜塌;采用大拱脚及加强支护措施来控制变形坍塌;在暗挖施工中经过施工方案比选,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并在严密配套的洞内外监测技术的指导下,安全顺利的通过了浅埋偏压Ⅵ级围岩地段。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连续长下坡隧道出口与互通段的交通安全问题,从驾驶员的视认特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驾驶员在隧道出口与互通段获取标志信息并实施操作的过程,明确了交通标志在隧道内外时出口与互通的最小间距设置参数和计算方法;通过现场试验,研究出特长隧道出口处驾驶员瞳孔直径变化规律以及瞳孔直径变化比率波动幅度,计算出驾驶员在隧道出口的明适应时间均值为1.782s,建议交通标志位于隧道内外时隧道出口与互通段的最小间距分别为400m和500m。  相似文献   

14.
朱荣辉  姚占虎  刘康辉 《隧道建设》2018,38(Z2):310-317
新疆G575线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出口穿越较大超浅埋崩坡积体。为保证隧道在超浅层崩坡积体中安全、快速通过,控制隧道变形、坍塌、滑移等风险,采用“盖挖+自进式管棚”进洞法施工方式,在发挥盖挖法形成的初期支护钢架 “拱”保护作用下,确保“拱下”洞内自进式管棚施工的安全; 并采用超前自进式管棚注浆预加固松散崩坡积体围岩的施工方式,实现暗洞中安全快速地掘进,确保施工工期。通过对不同进洞方案比选研究与现场实践,并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拱顶地表沉降、洞内拱顶下沉、洞内水平收敛进行监测,回归分析量测数据后充分证明: “盖挖+自进式管棚”进洞法施工对崩坡积体的整体稳定性没有产生影响,采用“盖挖+自进式管棚”法,在崩坡积体中既可确保安全进洞,还可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15.
偏压隧道洞口耳墙式护拱进洞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森林 《隧道建设》2016,36(10):1258-1262
分布于山丘的市政道路建设中,受限于土地规划与利用,在复杂地形条件下隧道洞口难以避免高边坡和偏压进洞难题,会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一定风险和难度。对偏压隧道口耳墙式护拱支护结构进行了研究和优化改进,通过在山坡坡脚一侧基岩处增设护拱平台基础和锚杆加固,加强护拱内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形成复合式护拱进洞支护结构体系。隧道内部采用侧壁导坑开挖,充分利用隧道拱腰处刚度较大的优势以及围岩自身稳定性,安全有效地解决了偏压隧道进洞设计与施工问题。偏压隧道口耳墙式护拱进洞支护技术在湘潭昭山大道虎形山隧道西线洞口得到了应用,避免了隧道洞口大开挖对环境的破坏,确保了隧道早进洞施工,在经济性、工期和施工安全等方面均体现了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周仁 《路基工程》2015,(6):163-167
宝兰客运专线甘肃段黄土隧道工程,具有断面大、围岩强度较低、沉降量大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法,是确保隧道安全和快速施工的关键。黄土隧道洞口容易坍塌,洞内在高含水量地段沉降大,由于适当加大预留沉降量,并采取有效的防沉降措施,保证了黄土隧道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17.
张钧昱 《路基工程》2017,(2):167-171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LXS-8标隧道位于祁连山地区,在冻融期间浅埋段施工过程中,隧道多次出现坍塌或大变形现象。为确保该地区隧道施工安全,完成施工生产任务,采取了修建隧道洞顶排水沟、优化开挖方法、缩短作业循环时间、加强监控量测等措施,使冻融期间浅埋段隧道易坍塌、变形现象得到控制,确保了冻融期间浅埋段隧道施工安全,按期完成了隧道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18.
由于博深高速公路石鼓特长隧道受银屏山自然保护区的地形限制,只能从深圳端独头掘进。为确保特长大断面公路隧道的通风效果,通过对石鼓隧道施工通风系统进行论证、计算和分析,拟定了相应的施工通风方案,在隧道施工通风实践中进行验证,该方案设计具有高效、经济和合理等优点,为隧道各工序正常循环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而保证了隧道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9.
肖泽荣 《路基工程》2018,(3):194-198
为了选取合适的施工方法,保证大跨度小净距隧道的施工安全,以市琅岐环岛路西北段烟台山隧道为工程背景,开展了隧道合理施工方法选用分析。通过Ⅴ级围岩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和Ⅳ级围岩采用中隔壁法施工,对施工过程中的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地表沉降等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Ⅴ级围岩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和Ⅳ级围岩采用中隔壁法,隧道周边收敛、拱顶沉降和地表下沉均未超过限定值,说明选用的开挖方法合理。  相似文献   

20.
当隧道洞口处于边坡坡面上时,隧道开挖亦对边坡的稳定造成影响,而当隧道与桥梁相连时,其过渡结构对边坡的影响更加复杂。以某隧道桥梁连接工程为实例,利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桥隧过渡结构处的二维与三维数值模型。在二维情况下,着重研究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问题,包括单个与多个滑动面下的边坡的安全系数,以及极限状态下边坡剪应变以及水平位移分布。而三维情况下,分析了隧道洞门施工对附近坡体表面位移的影响,以及边坡局部滑移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保证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桥隧过渡结构对边坡表面位移及局部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