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河运输在航运方面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依托内河运输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意义日渐明显。然而三峡-葛洲坝两坝间的碍航急滩比比皆是,成为长江航运瓶颈,阻碍了长江航运的发展。因此,为保障通航环境的安全,本文对库区急滩成因及急滩整治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天云 《水运工程》2019,(10):86-92
针对长江上游变动回水区河段在三峡水库消落期表现出的复杂通航环境,以广阳坝礁石子河段整治为例,研究该河段浅滩和急滩复合碍航特性。采用船舶阻力计算方法,确定5 000吨级船型的自航上滩水力指标,通过定床物理模型试验,得出该河段滩险成因并提出整体治理思路与滩险整治方案。分析整治效果可知,工程实施后,航道尺度达到通航设计标准,可满足5 000吨级船舶通航的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3.
山区冲积性河流滩槽明显,连续弯道间易形成中枯水期碍航的浅、急滩。针对此类滩段整治中简单疏浚可能引起水流归槽而恶化的问题,以岷江新开河滩段Ⅲ级航道工程为例,建立全长约10 km的河工定床模型,对研究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与碍航特征、工程前水流特性和航道整治设计方案及优化措施的效果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中枯水碍航浅急滩的整治思路和方案。结果表明,方案实施后航道纵向流速在3.5 m/s以下、水面比降小于2.45‰,满足航道治理要求。  相似文献   

4.
胡小庆 《水运工程》2012,(10):76-80
急滩是山区河流浅滩、急滩和险滩三大主要碍航滩险类型之一。介绍和评述了确定消滩水力指标的5种主要方法:经验分析法、航行阻力推算法、实船试验法、船模试验法和数学船模法。采用航行阻力推算法和船模试验法对长江宜宾至重庆河段急滩消滩水力指标进行研究,确定了消滩比降、流速组合,可作为急滩整治设计依据的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5.
急滩是山区通航河流主要碍航滩险,其消滩指标是急滩整治设计依据的技术性指标,是急滩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分析了将急滩坡流消滩指标合二为一形成综合消滩指标的应用方便性和可行性,指出了综合指标及其理论判式结构复杂、难以实际应用的特点,给出了综合指标及其简化的基本判式。基于实际情况,提出了综合指标还存在一般抛物线、直线或折线型等精度更高的判式,且指明了这些判式明确的数学意义,指出了"搭跳"上滩过河区的消滩指标应区别对待,宜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卵石急滩消滩水力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胜发  赵晓马  王涵 《水运工程》2007,(8):78-81,92
长江上游卵石急滩经过多次整治,仍然碍航,水力指标的不确定性是卵石急滩整治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根据交通部发布的长江上游的标准船型,采用理论计算和船模试验方法,对长江上游卵石急滩的水力指标作了研究。按照概化水槽的船模试验结果率定理论计算方法的计算参数,得到叙渝段标准船队消滩水力指标。  相似文献   

7.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是川江船舶航行最困难的航段之一,其通航能力已经成为制约长江干线航运发展的瓶颈,需对该河段碍航滩险进行合理整治。文中介绍了两坝间重点碍航滩段,并以长江三峡两坝间著名的洪水急流滩——喜滩为例,分析了该滩段的碍航特性及成因,提出了通过炸礁、填槽和筑坝等工程措施,以减缓上水航线的流速、比降,消除泡漩乱水,扩大通航水域的整治思路,以延长万吨级船队通航期,满足设计船舶通航要求,为长江干线两坝间航道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现有表达急滩消滩水力指标的方法-数值法、曲线法和关系式法的基础上,说明关系式法为较严谨合理的表示方法.指出了现有表达消滩水力指标的关系式存在指标不统一等不足,特别是滩口计算长度取1倍船长时存在诸多不合理,为不合适的计算长度.通过船舶有效推力与航行阻力受力平衡分析,导出急滩消滩水力指标的合理表达式,并依据川江、澜沧江等现有消滩水力指标的研究成果,分析出滩口段计算长度宜取1.5-2.0倍船长.  相似文献   

9.
通过模型试验分析斗笠子滩水流、泥沙运动特征,并对航道整治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了推荐方案。推荐方案工程实施后,整治效果良好,航道水流条件明显改善,船舶过滩能力增强,基本满足千吨级船舶自航上滩要求,表明对枯水卵石急滩实施"下抬上疏"的治理方案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通航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是川江船舶航行最困难的航段之一,葛洲坝建成后,当川江流量大于2万m3/s,两坝间洪水急流滩相继出现,航行条件逐渐变差。各主要滩段均不能满足万吨级船队的通航要求。因此,要提高两坝间河段通航流量,采用增加推轮推力,改善推轮操纵性能和减驳减载等措施,可将两坝间河段的通航流量级提高到4.5万m3/s,以满足万吨级船队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11.
马李伟 《水运工程》2022,(11):172-177
基于澜沧江Ⅳ级航道建设工程,以贺宽下滩整治方案为依托,阐述了滩险特性、水文特征和历史整治情况。针对峡谷段滩险航道尺度不足,滩段内流速大、比降陡、流态坏,船舶不能自航上滩的问题,从滩险流速、比降、上滩水力指标等方面对滩险的碍航特性进行研究,采用清礁结合筑坝的思路扩大过水断面、壅高断面水位,减缓流速和比降,解决了滩险航道尺度不足和船舶不能自航上滩的问题。得出在峡谷急流滩险航道整治中采用“上疏下抬”的治理措施,能够解决航道尺度不足和船舶自航上滩困难的碍航问题,为类似滩险的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卵石急滩是长江上游常见的碍航滩险,流速比降较大,船舶难以自航上滩;由于其卵石运动规律不易把握,整治效果不易长期稳定。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以长江上游斗笠子滩为例,在分析其碍航特性、演变规律及滩险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提出整治方案,采取疏浚和筑坝相结合的整治措施进行整治,可达到较好的整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叉鱼碛滩段为汊道出口处的枯水期过渡段急浅滩,船舶上行困难,且每年进行维护性疏浚才能保持畅通。针对叉鱼碛滩段卡口处急流、过渡段出浅的特性,应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进行水流特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结果表明,拆除已建的叉鱼碛顺坝,同时增强过渡段浅区冲刷历时的整治措施才能有效缓解碍航;整治方案实施后急滩特征消失,且在多年平均流量附近航槽内过渡段平均流速均有增加,有利于减小过渡段浅区的淤积,航道尺度满足规划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两坝间河段是长江中上游的咽喉河段,受两岸高山峡谷制约,汛期水流流速大、比降大,呈洪水急流滩特性,再加上受三峡电站调峰和葛洲坝电站反调节的双重影响,通航条件极其复杂,安全风险多,监管压力大,通航管理要求高。本文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恒定流和非恒定流条件下重点滩段的水位、比降、流速等水流特性,研究成果可为两坝间适航流量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为两坝间河段船舶航行和通航管理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葛洲坝枢纽之间的两坝间河段采取三峡梯级调度、葛洲坝水库反调节的联合梯调运行方式,改善两坝间及葛洲坝坝下的水流条件保障航运安全。本文通过分析三峡—葛洲坝枢纽两坝间河段的自然条件、联合调度方式和实测水情资料等,对汛期两坝间近坝段主要断面水位、流量变化趋势进行比较。根据分析成果找出汛期两坝间近坝段河段主要特征断面水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董元胜 《中国水运》2005,(10):34-35
库区化学品船标准船型设计理念 三峡成库后,川江及三峡库区航运条件和通航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重庆至丰都为自然航道;丰都至三峡大坝为库区航道;三峡和葛洲坝枢纽之间为二坝间航道;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为坝下航道.而中游荆江段将成为枯水期主要碍航段之一.航行于重庆至长江口的库区标准船舶将受到众多通航建筑物的限制,除近40座大桥外,主要是三峡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相似文献   

17.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为川江航运咽喉,制约着航运和调峰能力的提高.分析两坝间航道控制河段的地形边界特性及碍航原因,通过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各整治工程方案的效果进行了比选及可行性分析,并选择典型调峰方案予以验证.推荐了有效可行的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8.
李翰卿 《中国水运》2002,(11):16-17
为了确保三峡工程围堰发电期(2003年汛后-2007年汛末)两坝间(葛洲坝-三峡)正常航运,本文根据新的计算条件和计算成果,研究分析围堰发电期三峡电站出流对两坝间航运的影响,进而提出两坝间航运整治措施,以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庆宁  林彬 《水运工程》2011,(2):97-101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是川江船舶航行最困难的航段之一。研究在该航段航行的3种船型在泄洪期安全上水过滩的通航能力,分析计算相关船型在各种流量流速条件下安全上水过滩应具备的对水航速和对岸航速,总结出两坝间河段最危险的航段,为船舶安全上水过滩和有关部门制定船舶安全通行的政策和限制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两坝间河段汛期通航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大坝至葛洲坝两坝间38 km河段是连接三峡库区和葛洲坝下游航道的关键航道。两坝间航道穿行于高山峡谷之中,水流条件复杂,是三峡枢纽涉及的航道中较困难的一段,解决好两坝间的通航问题,是三峡枢纽通航的主要环节。因此,提高两坝间河段通航流量对延长通航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增加推轮推力,改善推轮操纵性能和减驳减载等改进措施,可将两坝间河段的通航流量级由上水的20 000 m3/s,提高到45 000 m3/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