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能够准确反映轮岔接触特性的车辆-道岔系统动态相互作用模型,从轮岔振动和轮岔接触几何关系两个方面,研究岔心区心轨关键截面轨顶高度降低值对高速道岔系统动力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通过设置合理的长短心轨关键截面轨顶高度降低值可以明显降低轮岔动态相互作用,达到道岔区低动力作用目的.针对现有某种高速道岔心轨轨顶高度设置,提出心轨关键截面新的轨顶降低值方案.与既有轨顶高度设置相比,本文建议方案在不影响轮岔接触特性前提下降低了轮岔动态相互作用,有利于延长道岔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道岔心轨挤岔表示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客运专线道岔挤岔表示,尤其是心轨挤岔表示的分析,提出只有心轨挤岔时可靠给出表示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辙叉跟端间隔铁的设置一方面需满足纵向温度力传递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心轨的线型在温度力作用下不发生改变,保证行车安全。根据双肢弹性可弯心轨辙叉的结构形式,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心轨跟端传力结构不同时心轨在温度力作用下的变形。结果表明:在大号码无缝道岔中,应在心轨与翼轨以及两心轨间设置长大间隔铁;仅在心轨与翼轨间设置间隔铁时,心轨在纵向力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方向不平顺,通过在心轨与心轨间设置间隔铁,可以明显改善纵向力作用下的心轨方向不平顺;对于减小由于温度力引起的心轨间相互错动、心轨方向不平顺,设置长大间隔铁较设置多个小间隔铁更为有利,设计中应尽量采用长大间隔铁。  相似文献   

4.
“无缝道岔心/翼轨现场快速胶接技术”是针对提速道岔的长心轨与翼轨的连接方式开展的研究,心/翼轨之间的联接有多种办法,  相似文献   

5.
易强  杨东升  杨亮  王树国 《铁道建筑》2022,(11):36-39+48
为探究高速道岔长心轨在不同位置发生折断对辙叉服役状态的影响,开展实尺试验。从长心轨跟端至尖端依次设置6个断缝,测试断轨后辙叉状态及辙叉多次转换后的几何形位与扳动力,对比分析长心轨不同位置折断对辙叉几何及其转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道岔长心轨折断后,辙叉几何形位与断缝位置以及初始状态有关,长心轨初始状态为直股开通时折断导致的错牙及断缝宽度比侧股开通时更大;长心轨折断后再次进行道岔转换将导致断缝进一步劣化,钢轨错牙以及断缝宽度均有所增加;折断发生在长心轨尖端至短心轨范围内时,可根据转辙机扳动力及表示信号判断轨件状态,而发生在长短心轨配合段至跟端范围内时无法判断。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高速道岔可动心轨转换扳动力计算,基于有限元理论分别建立可动心轨轨腰作用力计算模型和外锁闭装置受力计算模型,提出一种计算可动心轨锁闭装置锁闭力的方法。以高速18号单开道岔及外锁闭装置为研究对象,比较心轨转换过程中锁闭力与既有研究心轨轨腰力的差异,探究夹异物大小、位置及滑床板摩擦因数对心轨转换锁闭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锁闭装置对心轨转换影响显著,锁闭过程求解所得锁闭力远小于心轨轨腰作用力;当某牵引点处或该牵引点附近存在夹异物时,对该牵引点处的锁闭力有较大的影响,对其他牵引点的锁闭力影响较小;锁闭力随夹异物尺寸的增加而明显增大,牵引点处夹异物大于4 mm时将导致2个牵引点无法转换到位;牵引点处锁闭力随滑床板摩擦因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可动心轨提速道岔心轨滑床板的上表面普遍出现台阶的现象,对心轨滑床板受力进行了现场测试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滑床台出现台阶的主要原因是列车速度高,心轨和滑床台为刚性接触,滑床台承受了过大的冲击力所致。根据其受力特点,设计并在现场采用了弹性滑床板。事实表明,使用弹性滑床板后,减小了心轨下刚度,改善了心轨滑床板中所受的振动冲击。  相似文献   

8.
本文建立由铁路辙叉和列车车轮组成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研究高锰钢辙叉心轨的应力/应变场。文中考虑辙叉心轨在顶宽50mm处的两种服役状态——服役前期未发生加工硬化和服役后期发生加工硬化,分析加工硬化对心轨应力/应变大小和分布的影响。对服役加工硬化的情况,考虑到距离工作表面不同深度处辙叉材料性能的不同,将心轨局部模型分层,并设置各层的材料性能;对未发生加工硬化的情况,为模型设置均匀的材料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服役状态下辙叉心轨的von Mises应力和等效塑性应变均随深度的增加先快速增大,然后逐渐减小;与服役初期相比,服役后期心轨的最大等效应力增大约23%,最大等效塑性应变则降低约40%;塑性变形区域也明显减小,这是由于心轨在服役加工硬化后屈服强度已大幅提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服役后期的加工硬化起着抑制心轨顶面塌陷和飞边形成的作用。此外,与未加工硬化心轨相比,加工硬化后心轨的最大等效应变与工作表面的距离由0.8mm增大到了1.5mm,这表明易产生裂纹的位置有远离心轨表面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铸造心轨组合辙叉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介国外铸造心轨组织辙叉的结构及使用装况,阐述我国铸造心轨组织辙叉的设计、试制要点及其使用寿命长、方便实用的试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客运专线道岔的研究设计中,优化心轨及钩锁结构,取消了转换凸缘,并通过工、电联合设计,针对心轨、翼轨及锁钩等部件提出了多种优化方案,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准静态荷载作用下的外锁机构强度分析和可动心轨-动扭转分析,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解决了心轨扭曲“翻背”问题,保证了4mm不锁闭。  相似文献   

11.
60 kg/m钢轨12号( Vz200)可动心单开道岔( CZ2516、SC325)是我国干线铁路的主型道岔,经过长期的运营,部分区段道岔出现了短心轨尖端部位轨顶、轨底裂纹病害.经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分析了造成病害的原因,提出了更换可动心轨组件、长短心轨组件和仅更换短心轨3种方案,并对新更换的短心轨结构进行优化,同时加强现场养护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针对提速道岔心轨一动单边接头铁拉板在使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双边接头铁拉板在使用中产生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加强改造方案 ,较好地解决了各种类型的钢岔枕、混凝土岔枕可动心轨提速道岔长期存在的心轨一动拉板与长心轨凸缘连接的横向螺栓松动后难以紧固以及双边接头铁拉板旷动影响心轨正常转换和信号正常显示的难题 ,消除了单边接头铁拉板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同时还对一动拉板的更换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控制高速道岔心轨扳动力和不足位移,根据双肢弹性可弯心轨的特殊结构外形、受力特性和扳动机理,建立心轨转换仿真模型,以42号道岔为例分析不同牵引点布置方式下心轨扳动力和不足位移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牵引点扳动力随摩擦系数的增大基本成递增关系,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克服滑床板的摩擦力;采用减摩措施、增设牵引点可以减小扳动力和不足位移;在最后一牵引点至跟端间设置反变形,可使不足位移控制在客运专线要求之内.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秦铁路75kg/m钢轨12号高锰钢固定辙叉心轨处的磨耗问题,基于Kalker简化理论,建立车辆-道岔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比较重载C80型货车侧向通过道岔辙叉区时,不同车轮和道岔型面匹配下的轮轨蠕滑力、轮轨接触斑面积、车轮滚动圆半径与车轮磨耗功率间的关系以及轮轨型面匹配程度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车辆从翼轨行进到心轨时,其标准车轮滚动圆半径的突变值在4~5mm之间,相对于标准车轮,磨耗车轮的值降低了50%,对心轨的垂向冲击较小;轮对由翼轨过渡到心轨时,其左右磨耗车轮的滚动圆半径差值小于标准车轮,磨耗车轮的纵向蠕滑力相对标准车轮减低了45%~63%;磨耗功率大小与车轮滚动圆半径以及轮轨型面匹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服役状态高速道岔心轨一动电务锁钩部位的磨损,现场对道岔相关尺寸进行测量,从转换力、心轨几何尺寸、生产质量监督等角度,分析该部位磨损的原因。结果表明,磨损为心轨尺寸不对称导致的不密贴和为实现密贴引起转换力增大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建议从生产制造、监督检验方面加强对该部位磨损情况的监控。  相似文献   

16.
自1997年以来,全路陆续铺设了1800余组提速可动心道岔。由于存在心轨4mm失效的隐患,铁道部运输局下发了(基信号电[2004]880号)电报,《关于开展对提速可动心4mm不锁闭失效道岔进行工电联合专项整治月活动的通知》,全路从2004年5月20日~6月20日,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提速可动心道岔整治活动。乌鲁木齐铁路局在整治过程中发现,心轨与心轨接头铁的旷动是造成4mm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齿轨铁路采用齿条与齿轮相啮合的方法,以提高线路的爬坡能力。齿轨铁路轨道由齿轨系统、钢轨、轨枕、道床等组成,适用于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大坡度山区。具有爬坡能力强、占地面积小、建设对环境破坏小等优点,已在国外得到大量使用,我国在多个旅游地也规划了齿轨铁路。系统研究齿轨系统的种类、轮轨-齿轨过渡装置、齿轨轨下结构,研究表明:在齿轨系统选择时,应综合考虑轨道下部基础、线路建设环境、施工难易程度等因素;过渡装置以三段缓冲入齿装置为最优;由于齿轨轨枕受力的特殊性,使得钢枕适用于齿轨铁路,对钢枕结构优化可延缓道砟劣化,提高道床稳定性,减少养护维修费用。  相似文献   

18.
对津浦线发生的可动心轨道岔心轨折断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金相试验、心轨疲劳裂纹源位置、裂纹扩展特点对伤损原因进行研究,通过对该类型道岔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列车通过时的应力、位移等现场测试,对裂纹产生的原因和该类道岔运营的安全性进行确认,并对今后道岔的设计、维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高速铁路道岔使用寿命,保障列车安全运行,针对新制道岔尖轨及心轨超声波检测工艺方法开展研究。简述对比试块人工伤损的位置和尺寸设置。利用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人工伤损对比试块和实际产品,对比分析采用不同规格探头检测结果的差异。基于检测结果,对尖轨、心轨超声波检测工艺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钢轨原材料材质伤损宜采用纵波直探头,同时增加60AT2钢轨轨腰不同埋藏深度平底孔人工伤损,以评定伤损当量大小。  相似文献   

20.
考虑心轨的特殊结构外形,以及转换过程中的一些线性和非线性因素如顶铁力、密贴力、跟端扣件扣压力等的作用,以UIC60D双肢弹性可弯心轨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ANSYS程序计算分析了心轨的扳动力及不足位移受滑床台摩擦系数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