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其中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较高,城市交通场景具备2030年碳达峰调控可能性,为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须分析城市交通的减排策略与路径。文中通过对中国城市交通领域减排思路的分析,得出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量的控制、量的优化、质的转变着手构建城市交通减排策略框架,提出城市交通领域“双碳”目标的3条实现路径,包括优化空间结构、优化出行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并提出每条减排实现路径的具体实施措施;最后从绿色低碳角度对城市交通类规划给出规划指标指引。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交通出行需求与供给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出行目的、出行时段和出行方式的分析,研究了老年人出行需求特征,提出了我国在满足老年人出行交通供给设施方面的不足。希望通过现代交通技术和政策来改善老年人出行的机动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其出行及活动需求,以期为城市交通供给侧的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该文根据杭州市2005年居民出行调查的相关数据,结合杭州市城市交通现状,对杭州市居民出行次数、出行时段、出行方式等一系列的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归纳杭州市居民出行特征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杭州市的交通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苏州居民通勤出行交通方式选择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苏州居民出行调查中有关通勤出行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研究了通勤出行交通结构、不同人群交通方式选择特征以及通勤交通方式的出行距离特征,该分析结果有助于城市交通发展规划,特别是针对城市居民上下班出行的交通政策的制定和交通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以莆田市2009年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为对象,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的时间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出莆田市城市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针对莆田市居民出行总量、出行距离、出行耗时、私人交通方式、高峰小时峰值等特点,对莆田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引导一部分人乘坐轨道交通出行,可以减少路面交通压力。以北京市城市轨道建设为目的,通过在北京市6个小区进行的交通方式选择特性调查,在分析了当前的交通状况的条件下,着重分析了5种情景组合设计下人们选择轨道出行比例的变化以及个人特征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轨道出行比例与轨道费用、时间以及衔接费用有着显著的关系,并且不同年龄、职业、出行目的的群体选择轨道出行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分析结果对于北京市城市轨道建设具有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及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进程加快,在城镇化和机动化的共同作用下,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居民出行行为研究在交通管理和控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元大数据,构建出行方式选择的概率模型,有助于不同小区的出行方式分担率的预测,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运营管理能力有直接作用。本文基于小区出行分配、公共交通和非公共交通以及公交和轨道出行三个层级,分别得出出行分配预测模型,并形成计算机程序。利于实际应用,对识别城市出行特征、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供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及目前北京市交通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交通出行率在交通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在对北京市城区范围内的商业网点进行交通出行率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初步得到了北京市商业网点出行率指标的建议取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居民全日出行方式选择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霞  王炜  陈峻 《中国公路学报》2012,25(2):121-126,141
为改进现有交通方式选择模型,提高交通方式预测模型精度,基于出行链建立了居民全日出行方式选择动态模型。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机理分析入手,确立出行方式选择动态影响因素,在多项Logit模型(MNL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方式选择动态模型。模型中增加了2类动态影响因素,即先前出行方式选择结果对后面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和主链的出行方式选择结果对子链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最后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态模型的优度比和预测准确率较基于单次出行效用的MNL模型有较大提高,变量在模型中的意义符合中国国情,模型可服务于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0.
对大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速度慢、不准点等问题.以及国家能源紧张、城市环境恶化、土地资源贫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多种方式联运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城市交通出行的一种新模式;快运公共系统(Rapid Public Transit System)+自行车系统(Bicycle System)出行模式(简称R&B模式)。文章认为,我国现有的小汽车发展政策应该反思,而且应根据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发展R&B出行模式的交通.这一模式的实施将对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立以公交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保持各行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分析石家庄市对电动车自行车进行系列整治对交通运行的影响,有助于政策的实施和评估。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电动自行车转换为公交出行的比例,然后依托石家庄市交通运行平台,通过调整交通出行方式的比例,分析了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该项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况。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建筑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中缺乏交通出行率指标的现状,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土地使用及交通出行率的研究方法,在对北京市城区范围内334个住宅小区进行交通出行率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相关度分析方法确定了出行率重要相关参数,并分别用平均生成率法、参考调查点法(图表法)以及回归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初步得到了北京市住宅建筑出行率指标的建议取值标准。本文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城市其他类别建筑项目交捅出行率调杏和分新处理工作.所梧出的居住娄王聿笛.交踊出行率指标值可供城市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聚焦组团式新城的内部交通,在“窄路密网”结构的基础上,均衡道路资源以满足绿色出行的愿景。从公交、骑行、步行、其他机动化出行、静态交通和智慧交通等6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组团式新城在迈向低碳生活后的交通模式,可为新城交通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肖艳 《汽车与配件》2010,(32):32-35
<正>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为交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包括环境、拥堵及交通安全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不断改善个人交通出行方式。其中车联网就是未来城市交通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可以大大改善人们出行的便利性,并使未来城市生活更加高效。三大技术平台共同铸就和谐统一的城市交通生命体如今,在很多大中城市里,拥挤的交通已令人们感到疲惫不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用户出行行为的动态用户最优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往的用户最优模型没有充分考虑以用户为主体的交通活动,在目前的城市交通条件下,用户的出行行为随的都随交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本论文对动态交通环境下用户的出行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动态用户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16.
杨锦刚 《人民公交》2015,(10):32-34
公共自行车系统是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公交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公交分担率,降低短距离机动化出行需求,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保护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意义重大。2015年东营市中心城推行公共自行车系统试点,在服务市民,低碳出行方向迈出坚实一步。  相似文献   

17.
张强 《公路》2023,(3):294-299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剧增,严重影响到城市交通质量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建立慢行交通系统改善交通环境,成为实现绿色出行的一种有效解决方式。现从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境内外建设、管理经验,从规划、设计、管理方面对城市交通慢行系统进行应用分析并进一步优化。在现有城市慢行系统网络规划基础上,提出慢行系统以短距离出行为宜,在保证交通安全,道路顺畅条件下,融合旅游观光、商业贸易、娱乐休闲,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慢行系统。在慢行道路空间利用中,采取立体交通系统设计,根据地面、地下和架空立体空间进行人流车流分组方式,合理利用共用交通、助力车、步行来实现不同类型交通出行衔接。从保障性、舒适性、公平性、效率性4个角度建立了慢行交通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慢行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城市交通摩托车禁行(简称"禁摩")问题,分析了摩托车交通带来的安全和污染问题,建立了Logit Kernel方式划分模型,并从完全"禁摩"和公交优先引导两种交通策略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交通策略实施后摩托车出行分担量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从正面引导减少摩托车出行的公交优先策略对限制摩托车出行的效果并不明显,要想改善摩托车出行带来的交通问题,必须实施"禁摩"交通政策。  相似文献   

19.
赵欢 《时代汽车》2014,(8):86-87
作为在智能交通领域具有多年的行业经验和研发功底的互联网企业,高德积攒了海量的历史交通信息数据,通过算法研究和数据模型建立,多维度分析道路拥堵特征和拥堵趋势,以深挖大数据挖掘为手段,总结为每季度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市民躲避拥堵出行建议》。创新性开发了以“拥堵延时指数”为基础的数据体系,反映过去拥堵情况、预测未来拥堵趋势,为用户“绿色出行”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也为交通信息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带来了颠覆传统的价值。2014年第二季度报告不仅总结了城市拥堵排名,更详细分析了城市拥堵趋势、道路拥堵排名、重点商圈拥堵情况等数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北京市相关工作过程为例,介绍了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传统估算方法的应用,提出了基于熵理论以及出行时间的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估算模型,给出了模型算法,并以实例演示了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过程,最后总结了模型的优势与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