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利用CFD软件对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仿真研究,探究了燃烧室形状以及其与喷油器油束夹角的匹配对柴油机燃烧性能的影响,在原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双斜切燃烧室。试验结果表明,原机燃烧室和双斜切燃烧室匹配的最佳油束夹角分别为140°和145°,此时油束落点可以到达燃烧室拐角,使燃油向上和向下分流,组织良好的油气混合,缩短燃烧持续期,实现快速燃烧。对于匹配最佳油束夹角的两种燃烧室,双斜切燃烧室在柴油机经济性和动力性上以及碳烟排放方面都优于原机燃烧室,但在NOx排放上比原机燃烧室差。国Ⅵ柴油机燃烧开发试验表明,匹配最佳油束夹角的双斜切燃烧室的综合性能优于匹配最佳油束夹角的原机燃烧室。  相似文献   

2.
提高几何压缩比与延迟进气门关闭正时技术相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在维持最高燃烧压力不超过机械限制的前提下改善燃油经济性。另外,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燃烧过程的变化,以观察高几何压缩比条件下的排放性能恶化过程。根据研究结果,改进燃烧室形状,以改善发动机的排放性能。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均证实,改进燃烧室形状,并与延迟进气门关闭正时的技术措施相结合,可以显著改善发动机的排放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Atkinson理论循环建立混合动力汽油机的性能仿真模型,确定出合适的压缩比与配气正时。分别采用增加活塞顶面凸起高度(上凸型燃烧室)和减小缸盖上燃烧室高度的方式来满足Atkinson循环汽油机对压缩比的要求。同时为适应紧凑结构减小气门升程、直径(紧凑型燃烧室)。通过三维CFD计算分析,比较了两种燃烧室缸内燃烧及流动特性,发现紧凑型燃烧室能够在火核形成及扩散时期在缸内产生更高的湍动能,有利于加快火焰传播,使燃烧持续期缩短9.8%~24.4%,可显著提高燃油经济性。在混合动力用Atkinson循环发动机开发中使用紧凑型燃烧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车用加热器降低汽油机冷起动排放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液体燃油加热器对车用电喷汽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预热,进行了机动车低温冷起动过程的排放试验研究。台架试验证明:加热器可大幅度降低发动机低温冷起动阶段的排放。经燃油加热器预热后,按欧Ⅲ标准,前两个15工况循环下的累积排放量在不经催化转化器时,HC降低了31.4%,CO下降2.8%,NOx下降59.5%。燃油加热器自身的累积排放量HC为原机的3.1%,CO为4.6%,而NOx仅为原机的1.8%。试验中还对同时利用燃油加热器排温预热起燃催化转化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柴油机的燃烧系统是混合气形成质量的关键。为改善某高强化柴油机的燃烧和排放性能,在保证原机压缩比不变的条件下,设计了一种双层双弧脊分区燃烧系统——双层燃烧室匹配双排喷孔,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nverge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上下排喷孔油束夹角对缸内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设计的燃烧系统的燃烧和排放性能均优于原机,上下排喷孔油束夹角会影响燃油在上下层弧脊处的分配,较大的上排喷孔油束夹角有利于对燃烧室顶隙空间的利用和上层弧脊下侧混合气的形成,较小的下排喷孔油束夹角有利于燃烧室底部凹坑附近空气利用率的提高和混合气分布范围的增加。因此,需要对上下排喷孔油束夹角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匹配,使得发动机的整体燃烧和排放性能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6.
小朱 《汽车与配件》2002,(10):34-34
开发燃烧系统技术是为了优化燃油的燃烧,提高发动机的耐久性,增加功率密度。试验证明,通过改变喷油孔直径、压缩比、喷油正时、燃烧室形状、喷油嘴位置和喷射角度等参数能在保证车辆的性能和燃油经济性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柴油机NOx的排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发动机效率,节省燃油,文章根据发动机的功率压缩比特性,结合节能车发动机的实际情况,制作出相应形状的压缩比块以使其满足一定压缩比的要求来达到节油的目的。利用pro/e软件建模,用wave软件进行功率曲线模拟。根据仿真结果初步估计压缩比,并结合进排气门大小及发动机燃烧室形状的限制制作让坑,得出在发动机现有情况下最佳压缩比块的形状。,大量试验证实:加入压缩比块,适当提高压缩比可以较好地改善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GT-Power建立了某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的一维热力学循环仿真模型,用原机台架试验数据标定,使仿真模型计算准确后,研究了发动机设计参数几何压缩比以及米勒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降低排气温度为目标,利用神经网络建模与遗传算法对发动机设计与控制参数进行协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保证发动机扭矩输出的条件下,通过对几何压缩比与米勒度的协同优化可以提高指示热效率,降低排气温度,改善发动机性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在492QA型汽油机上燃用纯甲醇的研究。通过改进原机的燃烧室结构和提高压缩比(从7.2到9.5),以及改变化油器喉管的流通截面,进行了发动机性能试验,并测取了示功图。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燃用纯甲醇时,性能良好,运转稳定,功率和扭矩指标达到了原机水平。在外特性的整个转速范围内。甲醇的燃料消耗率(按重量计)为原机燃用汽油时的1.51—1.69倍。最高有效热效率达34.9%,比原汽油机提高32.7%。  相似文献   

10.
气门重叠角对HCNG发动机回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某高压缩比HCNG发动机的回火特性,进行了发动机回火工况台架试验,结合试验数据,建立HCNG发动机三维仿真模型,对不同气门重叠角下的回火性能进行仿真计算。试验与仿真结果表明:压缩比越高,发动机越容易回火;其他条件不变,较小的点火提前角容易引起回火;原机气门重叠角较大,压缩比提高,导致进气口富氢新鲜充量受热,这是造成回火的重要原因;随着气门重叠角的减小,发动机功率以及最高燃烧压力降低,当气门重叠角为0°时,可有效避免回火。  相似文献   

11.
聂彦鑫  徐俊芳 《天津汽车》2009,(9):12-14,20
面对石油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的严峻问题,国内各大汽车研究机构都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章介绍了柴油机在经济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阐述了轿车柴油机的先进技术,指出柴油品质、政策限制及对国内柴油机印象不佳是影响我国轿车柴油化的因素,但随着柴油机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柴油机噪声大及排放等问题会得到很好地解决,柴油机是实现节能减排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汽车节能环保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汽油机、柴油机和HCCI发动机为动力的汽车节能环保控制技术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传统汽油机节能减排主要技术,缸内直喷式(GDl)汽油机的应用现状与技术难点;柴油机先进的燃油喷射技术,进气管理系统及排气后处理技术;HCCI发动机产业化发展方向.结合我国目前现状,讨论了国内汽车内燃机节能减排发展方向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点火能量对电控单燃料CNG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分析了点火能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点火能量的方法,建立了电控单燃料CNG发动机试验台架,并确定了试验方法,进行了点火能量的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得出了点火能量对单燃料CNG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特点,得出了CNG发动机各工况下合适的点火能量范围。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新的识别发动机稳态油耗MAP图的“一刀切”法,即用某一特定扭矩水平切割不同发动机的稳态油耗MAP图,对该扭矩水平下不同发动机的比油耗值进行比较,以识别发动机稳态油耗MAP图的优劣。  相似文献   

15.
为了正确掌握我国车用发动机活塞市场现状、特点、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文章分别从汽车、汽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活塞、柴油发动机及柴油发动机活塞市场几个方面对我国车用发动机活塞的市场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2009年市场进行了预测,指出受“2大因素”影响,市场增速迅速放缓,成本、资金及市场压力巨大,预计我国2009年车用发动机活塞市场增幅不会很大,但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6.
摆盘发动机及其用于装甲车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摆盘发动机基本结构及动力学特点,对摆盘发动机与曲柄连杆机构发动机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摆盘发动机用于坦克装甲车辆的益处及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了缓解能源和环境双重压力,汽车行业正处于多元化时代,提出了电动汽车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燃气汽车技术、生物质能源汽车技术等多种新能源汽车技术,这些新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文章对气动动力系统和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同时介绍了这2种动力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得出把气动动力系统和传统内燃机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可见气动燃油混合动力汽车具有广泛的市场和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简述发动机罩的分类及其设计要点,并针对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基于MPC561单片机的柴油机电控单元平台上,开发了一个TPU微码程序,该程序具有曲轴转速信号处理和喷射脉冲输出的功能.使用Visual C++开发的上位机工具,能够把该程序集成到发动机管理系统中.试验表明,基于该TPU微码程序开发的柴油机电控单元,能够准确地进行发动机角度同步和喷射控制,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CPU负荷...  相似文献   

20.
Engine mounts are used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to isolate engine and chassis by reducing the noise and vibration imposed from one to the other. This paper describes modelling, simulation and design of a semi-active engine mount that is designed specifically to address the complicated vibration pattern of variable displacement engines (VDE). The ideal isolation for VDE requires the stiffness to be switchable upon cylinder activation/deactivation operating modes. In order to have a modular design, the same hydraulic engine mount components are maintained and a novel auxiliary magneto-rheological (MR) fluid chamber is developed and retrofitted inside the pumping chamber. The new compliance chamber is a controllable pressure regulator, which can effectively alter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mount.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es happens by turning the electrical current to the MR chamber magnetic coil on and off. A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passive hydraulic mount and then it is extended to include the MR auxiliary chamber as well. A proof-of-concept prototype of the design has been fabricated which validate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unique capability of the developed semi-active mount to be used for VDE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