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于海军垂直发射系统(VLS)的最新导弹是“标准”SM-2BlockⅣ导弹。该导弹采用Mk72推力矢量控制(TVC)助推器,这种助推器可使导弹的射高、横向距离和射程增大。Mk72助推器的燃气质量流量比旧式导弹大2~3倍(这是在评估最坏情况下燃气流对舰艇甲板设备的影响时得到的)。为了确定标准BlockⅣ导弹的装舰效果进行了一些试验。这些试验的总目的是保证“标准”BlockⅣ导弹装舰顺利和紧凑。通过装舰前的一体化试验,可了解“标准”BlockⅣ导弹的发射对有关人员和设备的危险性,并采取措施以消除这些危险。本文对Mk72火箭发动机的燃气流对装有“宙斯盾”垂直发射系统的舰艇甲板设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型火箭发动机的静态点火试验和垂直发射系统的发射试验均在白沙导弹靶场进行。  相似文献   

2.
垂直发射的舰对空导弹已经成为世界海军装备的主流,发达国家大批新造舰只和在役舰只都开始安装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而在中国海军1990年以后大量建造并装备防空导弹的通用驱逐舰和护卫舰上,却依旧采用倾斜发射装置发射“海红旗-7”和“红旗-61”近程舰空导弹。在2003年出现的新型通用驱逐舰上,安装的也是从俄罗斯引进的9M38和9M38E倾斜发射系统。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安装“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和一型护卫舰正在建造中,这两型舰只上将采用何种发射系统,已引起世界各国广为关注。  相似文献   

3.
张平  闵绍荣 《国外舰船工程》1997,(3):19-23,,36,
海军的垂直发射系统(VLS)系列中最新型导弹是“标准”导弹2Ⅳ型。Ⅳ型导弹装备了一种MK72的推力向量控制(TVC)助推器,增加了导弹飞行高度,横向以及远程攻击的能力。同以前最坏情况下燃气流对舰面设备影响的导弹相比,MK72的喷气速率是其2 ̄3倍。为了确定Ⅳ型导弹装备到舰上后的发射效应,工程人员已经完成了大量试验。这些试验的全部宗旨在于为Ⅳ型导弹装备舰队提供一套安全、天衣无缝的匹配方法。在该型导弹  相似文献   

4.
1980年,SA-N-6防空导弹系统随“基洛夫”级巡洋舰首舰“基洛夫”号正式进入苏联海军服役。SA-N-6舰空导弹系统的服役.首开舰载防空导弹采用垂直发射系统之先河.在舰载导弹发射技术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同随后装备部队的美国MK41等垂直发射系统相比.SA—N—6的垂直发射系统却逊色不少,特别是其采用的俗称“大左轮”的大型环形转动弹舱(每发射一发弹都需要转动一下).最为遭人诟病。通常的看法是.这个转轮的采用大大降低了发射系统的发射速度。据此.也有人对中国新型驱逐舰采用的转轮型垂直发射装置颇有微辞。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未必如此。  相似文献   

5.
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巡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8年,英国首先往护卫舰上以垂直发射方式成功地发射了一枚“海狼”舰空导弹。但这种垂直发射技术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1980年,原苏联在“基洛夫”号巡洋舰上率先装备了SA-N-6舰对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之后,美国的Mk4l、以色列的“巴拉克”-1、英国的“海狼”、北约的Mk48、欧洲导弹财团的“席尔瓦”垂直发射系统等纷纷装舰。  相似文献   

6.
本专利介绍一种新的舰载垂直发射系统的导弹贮运发射箱,每个发射单元的发射隔舱都是双层结构,由铅或其它适合材料构成。这种导弹贮运箱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和增加导弹装舰量的特点,而且具有足够的强度保护导弹的贮存和运输。发射期间对相邻的导弹也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外海军舰载导弹系统▲(美)MK41垂直发射系统▲(美)“鱼叉”舰舰导弹四连装发射筒▲(荷)导弹驱逐舰正在发射的“海麻雀”导弹(美)垂直发射的ASROC导弹国外海军舰载导弹系统...  相似文献   

8.
▲(美)MK41垂直发射系统(美)垂直发射的ASROC导弹▲(美)“鱼叉”舰舰导弹四连装发射筒▲(荷)导弹驱逐舰正在发射的“海麻雀”导弹1国外海军舰载导弹系统...  相似文献   

9.
▲(美)MK41垂直发射系统▲(美)“鱼叉”舰舰导弹四连装发射筒▲(荷)导弹驱逐舰正在发射的“海麻雀”导弹国外海军舰载导弹系统  相似文献   

10.
岸舰导弹发射阵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岸舰导弹兵力的作战效能。论文针对岸舰导弹发射阵地选择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影响岸舰导弹阵地选择的主要因素,运用AHP的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估方法对岸舰导弹发射阵地选择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能够为指挥员在岸舰导弹发射阵地选择的决策上提供一定的量化分析和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肖飞 《航海》1993,(1):24-25
反舰导弹,指的是能对水面舰只实施攻击的导弹。反舰导弹可以从空中发射,称空舰导弹;可以从舰艇发射,称舰舰导弹:也可以从岸上发射.称岸舰导弹。当然,从水下的潜艇也可以对水面的舰只发射导弹。  相似文献   

12.
4月29日,被外刊誉为“中华神盾”的人民海军最新型隐形导弹驱逐舰170号下水,标志着中国海军驱逐舰的发展又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了一大步。170舰之所以成为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主要得益于该舰上的两大法宝——相控阵雷达系统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由于目前保密的原因,170舰上的许多装备尚不为外人所知。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拨开迷雾,先看看世界上其它国家装备有相控阵雷达系统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新型防空舰。在我们细细品味完这些先进的防空舰之后,或许对我们了解170舰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岸(对)舰导弹系指从岸上发射、攻击敌水面舰船的导弹,是海军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与岸炮相比,岸舰导弹具有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等优点,被称为海岸保护神。从诞生到如今,岸舰导弹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它和舰舰导弹、空舰导弹、潜舰导弹一起组成了反舰导弹大家族。然而,作为一种防御性武器系统,岸舰导弹具有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其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舰(对)舰导弹和空(对)舰导弹发展的步伐。尽管如此,岸舰导弹仍将是沿海各国岸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继续扮演海岸防卫者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俄等国的舰用防空导弹及其发射装置,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文章最后又着重讨论了垂直发射系统。  相似文献   

15.
1982年5月4日,阿根廷空军的“超级军旗”式飞机用两枚单价20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国特混舰队价值1.5亿美元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这件事不仅震惊了英国朝野,而且也震惊了全世界。人们不禁要问,“飞鱼”到底是什么样的武器,它怎么有如此威力,能创造“蚂蚁”吞“大象”的奇迹。阿根廷使用的“飞鱼”导弹,是法国制造的超低空掠水飞行的空射反舰导弹。1971年初投产的是“飞鱼”导弹的基本型,代号为MM38。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航空航天公司在“飞鱼”基本型的基础上又开展了“飞鱼”AM39空对舰导弹、删40舰对舰导弹、SM39潜对舰导弹以及MM38和MM40岸对舰导弹的研制工作。目前,“飞鱼”反舰导弹已成为具有不同射程、可从多种平台发射的系列化反舰导弹。  相似文献   

16.
国外飞航导弹发射系统发展概况及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外舰载和潜载飞航导弹发射系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水面舰艇倾斜/垂直发射、潜艇水下发射飞航导弹有关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宙斯盾战舰在当今世界海军中几乎无人不晓。其设计性能优良,舰体隐形性好,安装先进的宙斯盾作战系统和能同时发射多枚远程对陆打击“战斧”巡航导弹、对空导弹、反潜导弹,以及其它战术导弹的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加之广泛应用基于现代高新技术成果的武器装备和材料,使之既有强大的攻防能力,又有高度的作战生命力,成为现代海上战一柄寒光逼人的攻防作战利剑。  相似文献   

18.
美国“莫里莱.贝”号(CG53)导弹巡洋舰垂直发射系统的舰上冲击试验已于1987年5-6月进行。炸药分别在左舷和右舷爆炸,远离炸药侧的垂直发射系统大多数部位的垂直响应大于炸药侧的垂直响应,所有试验中都记录到这种现象。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在CG53舰上进行冲击试验时所观测到的这咱垂直发射系统蔽侧效应。本文拟定的方法和提出的假设适用于未来垂直发射系统冲击响应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
刘建铭 《航海》1999,(4):22-22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提出了“由海向陆”的新战略,海军作战的重点由远洋转向近海,为适应这一需要,1994年底美国国会批准了SC—21型“21世纪水面战舰”的概念论证,并初步提出了4种设计方案,其中全新概念的大容量“导弹舰”便是其中之一。 “导弹舰’作为一种全新概念的水面舰艇,它充分融合了现代商船和军舰的最新技术。其基本构想是:采用半潜式舰体和矮小上层建筑,以提高舰艇的隐蔽性;采用垂直导弹发射技术,以提高舰艇攻击能力;采用双层舰体,以增强舰艇破  相似文献   

20.
据《国际海军》报道 ,美国诺罗斯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新一代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最近成功地进行了限制性发射试验。据有关人士宣称 ,这是新型垂直发射系统研制工作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发射演示试验在该公司的圣约瑟试验场进行。试验用模拟导弹弹体装有“标准”导弹SM- 2Block -Ⅲ型火箭发动机。试验中 ,曾使火箭发动机点火后保持在原位不动 ,以便模拟并评估发射系统在导弹迟发火情况下的工作可靠性。该公司发言人称 ,试验成功地阻止了火箭发动机的废气在发射装置中起火并危及相邻垂直发射隔舱中的导弹 ,且无任何燃气漏泄迹象。这表明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