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根据国家轻型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规范,对常温下冷起动后排气污染物排放的试验结果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空气污染控制压力不断增大,北京市提前实施了轻型车排放法规。对北京市在用轻型汽油车按法规进行常温冷起动试验结果表明:实施第Ⅳ阶段排放标准后,单辆轻型车的HC排放比国Ⅲ车辆降低20.7%;NO x7.1%;CO 31.4%。另外,北京市轻型车的CO和NO x高排放情况比较严重,而HC高排放车相对较少。因此,应重点加强对轻型车CO和NO x排放控制,同时促进相关汽车企业降低车辆的初始排放因子,加强车辆OBD系统对CO和NO x排放控制的监控。  相似文献   

3.
汽油车低温冷起动和常温冷起动排放特性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国Ⅲ标准中新规定的-7°的低温冷起动测试,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比较了低温冷起动(Ⅵ型试验)和常温冷起动(Ⅰ型试验)整个排放过程中CO、HC和CO2的排放差异。对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催化器入口温度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排放特性的比较,简述了汽油车低温冷起动排放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概述了日本汽车排放法规对PM排放技术要求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对一辆满足欧V排放标准的柴油车进行日本10-15和JC08排放试验,验证并对比分析了日本新旧汽车排放法规对PM技术要求的异同.试验结果表明,JC08冷起动试验的PM排放结果高于JC08热起动试验,而10-15热起动试验的PM排放结果高于JC08冷起动和热起动排放试验;旧法规组合工况试验的PM计算结果大于新法规组合工况结果;与冷起动工况相比,JC08和10-15热起动工况的初始阶段,PM排放量仍保持在较高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电控燃油喷射汽油机冷起动过程的排放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选取中国和日本的4种采用电控燃油喷射的汽油机轿车进行了冷起动过程HC和CO排放参数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空燃比的有效控制仍是优化冷起动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控制冷起动过程排放的关键时段在起动后的30s,在此期间应设法对空燃比实施有效控制以及优化冷起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组分排放分析仪对一辆装有DOC后处理器的国Ⅳ柴油汽车的NO2排放进行了测试,研究了柴油机冷、热起动条件下DOC前后NOx排放中NO2的含量及其排放特性.结果表明,DOC前,NEDC循环下柴油机热起动时NO2与NOx排放均增高,冷起动和热起动时NO2占NOx的比例市区工况均高于市郊工况;DOC后,NOx排放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7.
柴油机冷起动时,排气中会有刺鼻性气味,源于排气中含有醛类物质。目的是澄清柴油机低温起动时的醛类物质排放动态。在低温条件下开展柴油机的冷起动试验,测定了排气中醛类物质的浓度。考察了催化剂未激活,低温起动时后处理装置对醛类排放的动态影响。进行了排放气体刺鼻性气味感觉评价,研究了醛类排放动态与刺鼻性气味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首先,利用台架试验对IVE模型中的基础排放率进行地域性差异的修正;然后,利用GPS系统获得杭州市机动车在不同道路类型和时间下的实际行驶工况;最后,应用修正后的IVE模型确定杭州市实际行驶工况下轻型车和出租车的CO和NOx综合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对IVE模型基础排放率的修正能较好地提高模型的模拟精度;在杭州市区高峰期实际行驶工况下,轻型车CO和NOx综合排放因子分别是2.92和1.03g/km,出租车的排放因子分别为轻型车的2.0和1.7倍.  相似文献   

9.
使用排气颗粒数量与粒径分析仪对一辆帕萨特柴油轿车进行了冷起动和热起动对比试验,研究其起动过程的颗粒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柴油轿车冷起动颗粒排放数量浓度与热起动相比显著增加,其中,聚集态颗粒数量浓度增加明显,而核模态颗粒数量浓度差别不大;冷起动排放颗粒表面积浓度、体积浓度和质量浓度显著高于热起动;冷起动过程燃油消耗量也比热起动成倍增加.因此,冷起动不但造成颗粒排放恶化,且严重影响柴油轿车的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重庆和昆明地区开展了轻型汽油车RD E试验,在满足当前法规RD E要求的前提下,研究了驾驶行为对轻型汽油车发动机工作载荷和真实道路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WLTC工况下发动机的工作载荷相比,RDE试验发动机工作载荷区域更宽;RDE试验过程中激烈驾驶会引起燃油保护加浓,燃油保护加浓会导致CO排放随着激烈程度的增大非线性升高;基于平原WLTC循环的CO2特性曲线在高原地区开展RDE试验时,RDE试验窗口的正常性难以通过;冷起动阶段的排放远高于起动后的排放,起动阶段的排放物应纳于标准检测范围并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1.
葛旸  王凤滨  尹超  李晨贞 《汽车工程》2015,(12):1378-1381
采用满足欧Ⅵ颗粒数量(PN)测试要求的AVL489颗粒计数器,对3台不同机型的柴油机进行了ESC,ETC和WHTC循环试验,并测量了PN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机型和不同试验循环下,PM(颗粒物质量)和PN排放的相关性较高;DOC+POC后处理可有效降低PN排放;热起动WHTC循环的PN排放比冷起动高,但差异很小;PN排放随转速的升高和负荷的加大而增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一台可变排气正时的汽油机进行试验,研究了不同排气门关闭正时对汽油机冷起动及其排放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提前排气门关闭时刻,改变气门重叠角,适当增大缸内残余废气量,可以显著改善汽油机冷起动燃烧性能,缩短起动时间.适当提前排气关闭时刻,也有利于降低冷起动过程的HC和CO排放.  相似文献   

13.
LPG电控喷射冷起动循环的着火及HC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电喷LPG发动机冷起动过程中影响着火及HC排放的主要因素。试验在一台四冲程、水冷125mL单缸电喷发动机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LPG发动机冷起动混合气的浓度相当于稳定燃烧混合气浓度的1.5倍左右,比汽油机稀,HC排放也低;随着混合气变稀,首次着火循环逐渐推迟;高起动转速是发动机冷起动可靠的一个主要保障因素;适当提前点火和增大火花塞间隙有利于降低冷起动循环的首次着火循环数;环境温度是影响冷起动过程的一个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4.
采用满足欧Ⅵ颗粒数量(PN)测试要求的AVL489颗粒计数器,对3台不同机型的柴油机进行了ESC,ETC和WHTC循环试验,并测量了PN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机型和不同试验循环下,PM(颗粒物质量)和PN排放的相关性较高;DOC+POC后处理可有效降低PN排放;热起动WHTC循环的PN排放比冷起动高,但差异很小;PN排放随转速的升高和负荷的加大而增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火花点火发动机在起动工况下影响未燃HC排放的主要因素以及项岸狭缝间隙对未燃HC排放的影响,设计了活塞顶岸狭缝处瞬态温度测量系统并对瞬时未燃HC排放进行了测量,通过试验发现,在起动工况下缸内最大的HC生成源是由壁面激冷效应所造成的不完全燃烧,并首次提出了起动工况下狭缝容积释放HC占总体未燃HC排放10.8%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降低火花点火发动机在起动工况下未燃HC排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使用国V汽油在底盘测功机上对4辆不同技术路线的直喷、非直喷轻型汽油车进行了测试循环对低温尾气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测试循环包括欧洲的ECE、美国的FTP75和最新的世界统一循环WLTC。重点研究了循环对汽油车在低温环境下CO,THC/NMHC和NOx排放及油耗的影响,并对车辆冷起动瞬态排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循环对汽油车低温CO,THC/NMHC和NOx排放影响明显,针对不同技术路线车辆总体上这几种污染物排放从高到低依次为ECEWLTC3FTP75,说明相同限值下,欧V和国V循环低温排放控制较严,美标循环较为宽松。研究还发现,70%以上低温排放主要产生在车辆冷起动后的100s内,且第一个怠速时间和第一个加速度是影响整个循环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RPA对PFI汽油车在RDE试验中排放特性影响,采用了AVL-M. O. V. E.轻型车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某电控进气道多点喷射汽油车分别在西宁高海拔地区进行了平缓、一般和激烈3种驾驶行为下的RDE排放试验研究,试验中未对发动机进行任何改动。结果表明:国标对RDE试验要求的RPA值范围较大,不同RPA值对应的驾驶行为直接影响RDE排放试验结果。RDE冷起动阶段对PN和CO排放的影响较大,且对PN排放的影响大于对气体污染物排放的影响。CO和PN排放随RPA值的变化无明显变化规律; NOx和CO2排放量与RPA值呈现正相关。CF(NOx) CF(CO) CF(PN),且CF(NOx)随着RPA值的增加,变化幅度明显增大,高原条件下进行RDE试验,需要注意NOx排放。RPA值影响CO2排放在特性曲线图上的分布,RPA值越大,CO2排放在特性曲线图上的分布越靠近上公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改变活塞环岸高间隙的方法研究了活塞环间隙对发动机冷起动HC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冷起动首循环情况下混合气浓度处于稀燃区时,增加50%的活塞环岸高间隙,HC排放平均升高了25%;当混合气浓度处于稳定燃烧区域时,增加50%的活塞环岸高间隙,HC排放平均降低了32%;当冷起动首循环混合气浓度处于浓燃区时,活塞环岸高间隙增加50%,HC排放平均提高了18%.  相似文献   

19.
对GD—1高压共轨式柴油机已有的起动油压控制策略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试验了多种改进方案,总结出两套优化起动油压建立过程的控制方法,经试验验证,柴油机冷起动过程中共轨油压能够更加迅速地达到目标值,为进一步优化高压共轨式柴油机冷起动性能和降低起动过程中的排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汽油机冷起动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Ⅲ、欧Ⅳ排放法规已将发动机的冷起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论述了汽油机冷起动工作过程的特点、排放状况及冷起动控制技术对满足未来排放法规的意义。介绍冷起动控制技术中采用的油膜补偿模型、缸压反馈闭环控制、可变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技术及一些新的后处理措施,以降低冷起动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