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摩托车信息》自从1987年第1期出版以来,一直就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如今,她已迎来了100期和9岁生日。在这里,我向她表示衷心的祝贺! 《摩托车信息》,她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读者。更重要的是她给我爸爸带来了及时可靠的信息,给我和妈妈带来了宝贵的知识。因此,我们一家都喜欢她。爸爸是一家摩托车发动机厂的科技人员,出于工作的需要,他爱好摩托车,更爱看《摩托车信息》;他不光看,而且还给《摩托车信息》投稿。他对我说:“《摩托车信  相似文献   

2.
<正>非凡制动,源自爱得利——这是爱得利公司一直坚持的理念。公司自98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高起点、高质量、专业化"的经营理念专业生产摩托车、沙滩车、雪地摩托车、改装摩托车液压制动器等几大系列产品,是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一直以来我公司为国内知名摩托车企业配套,比如,宗申机车,重庆力帆,比亚乔等。我公司产品还远销国外并获得非常高的评价,主要品牌有:ADELIN、GE-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拥有本田CBR公路跑车的北京摩迷,我业余时间除了驾车,还从事着一项收藏中外摩托车刊物的“副业”。 1994年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摩托车——幸福250,有了摩托车不久,我的收藏经历便开始了。当时国内的摩托车刊物很少,似乎只有一家邮电系统主办的《摩托车》杂志,薄  相似文献   

4.
刘连营 《摩托车》2004,(2):12-13
提起我与摩托车的故事,要追溯到10年前。那时候,我初中毕业后到一家机械厂工作。在那里,我学会了车工、钳工、电焊等技术。 那时候.拥有摩托车的人并不多,马路上偶尔有一辆摩托车疾驶而过,留下一股淡淡的长烟.总会引来路人驻  相似文献   

5.
好人老任     
志军  松云 《摩托车信息》2006,(20):48-49
一九九年春天,因为生计所迫,我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想寻找一家摩托车维修部学习摩托车维修技术。我找了两家规模大些的维修部,人家一听我说话外地口音,说什么也不肯收留我这个不知底细的陌生人。我费尽周折,找了三天,终于找到一家小店铺,肯收留我做学徒,不收学费,不管吃住。经济拮据的我,每晚只好在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里凑合一下,渴了喝自来水,饿了啃凉馒头。白天,店主让我打扫卫生,摆放货物,擦洗摩托车,可是他根本没有诚意向我传授  相似文献   

6.
姚哨兵 《摩托车》2003,(3):33-33
我是一名摩托车修理人员,订阅《摩托车》杂志8年有余,非常喜欢她的“驾驶安全”栏目,在此,我也把自己两次刻骨铭心的驾车经历说出来,希望大家能从我身上汲取一定的教训。 我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大部分时间都在店里搞维  相似文献   

7.
他乡第二春     
我们这一家,好像就是流浪的宿命。我的老父亲走南闯北大半辈子,现在仍在离家几千千米的海南发挥着余热。至于我,家乡安徽早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原以为,在江苏安家后的我能过上稳定的生活,因为摩托车,新家又变成了旅店,奔波了十几年才安稳下来。本以为这一生终于平静下来了,谁料,近年来,因为这本《摩托车》杂志,又让我找到了流浪的感觉。这感觉,真好……  相似文献   

8.
今生缘     
刘立东 《摩托车》2004,(7):15-15
1990年的春节过后,经过无数次的软磨硬缠,并保证绝对安全后,父母终于答应为我买一辆摩托车。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怀揣3000元钱,偕同一朋友去了县城。那时骑摩托车的人少,卖车的自然更少,偌大的县城,只有一家店铺销售摩托车,所售的也只有原野250、金城70等少数几个品种。经过工作人员的推荐,我以2150元的价格购得一辆河南洛阳生产的洛嘉L150型摩托车。那一夜自然是彻夜未眠,我搬了一个小座位,坐在“她”的身边,静静地欣赏“她”,直至天色发亮。  相似文献   

9.
天马TM150-5     
陈兴燕 《摩托车》2006,(4):23-23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独自一人走过一家摩托车行,不经意地看见一辆大太子型摩托车摆在展台上,款式、颜色特别酷。我径直走到样车前打量一番.一种征服的欲望让我跨上酷车,高矮合适,乘坐很舒服。这就是我后来购买的天马TM150-5摩托车。  相似文献   

10.
一直记得在某本杂志上看过一位车迷说过的一句话:我到摩托车厂工作可以不要一分儿,条件是让我骑遍厂里所有的摩托车。语言虽有点夸张,但那种对于摩托车的喜爱之情却溢于言表。其实这种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一家规模比较小的摩托车厂,一年的产量也有几万辆,是根本不可能都骑遍的。但只要到某家摩托车厂工作,作一名试车员,那你  相似文献   

11.
王渊发 《摩托车》2003,(9):20-20
本人是一位摩托车爱好者,在工作的36年中有20个年头从事摩托车驾驶培训教学工作,先后共买过十几辆摩托车,目前家中还有5辆完好的摩托车。 一天,我外出办事无意中发现一家摩托车行展台上摆着一款车,这款车把我牢牢地吸引住了。那是一台重庆嘉隆科技与江苏新豪科技机车制造有限公司联营合作生产的“嘉隆  相似文献   

12.
孙庆雨 《摩托车》2004,(4):27-27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地区的农民,纷纷拿出积蓄争相购买摩托车,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农村摩托车数量就成百倍上升,其数量几乎和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自行车数量相当。平均每三户农民就能拥有一辆摩托车,有的农户一家  相似文献   

13.
踏实的感觉     
过去在单位上班的那些日子里,我骑的是一辆幸福250C摩托车,它在路况极差的路面上载着我们一家三口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有它相伴的几年里,酷爱机械的我从未让别人摸过它,就连清洗化油器、空滤器、调整链条这些活儿都是我自己动手.  相似文献   

14.
不差钱     
李健 《摩托车》2009,(3):4-4
在意大利两轮车协会的安排下,我与意大利一家摩托车杂志的记者进行了一次交流。他问我现在中国摩托车的保有量是多少?有多少本摩托车类的杂志?发行量多大?我答,我国摩托车的保有量大概在9000万辆左右,有6-7本摩托车杂志,发行量最大的是我们《摩托车》杂志,月发行量在10万份左右。以上数据不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我看到他有些诧异,于是反问同样的问题。他说意大利摩托车的保有量在300万辆左右,有3本摩托车杂志,每本杂志的月发行量在30万份左右。他又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人骑摩托车而看杂志的人那么少,我真的不好回答。只能说我们的杂志办的还不到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摩托车》2006,(1)
“天下摩友是一家”,摩托车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多年来,《摩托车》杂志担当起了推广和普及摩托文化的重任,2006年我刊又特别为大家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目的是加强各地摩托车俱乐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络,促进各地摩托文化的开展和提高,为各个摩托车俱乐部系上一个又一个同心结,  相似文献   

16.
摩托狂人     
韩明 《摩托车》2004,(4):20-21
我可以没有豪华的住宅,可以没有时尚的西装,可以没有香醇的美酒,但决不能没有摩托车! 20世纪60年代,我蹒跚学步时,看到邮局的叔叔骑着一台军绿色的,屁股底下冒烟,不用蹬的庞然大物(大概是幸福XF250之类的摩托车),停在一家的门口,我高兴地  相似文献   

17.
我的摩托缘     
徐明 《摩托车》2004,(10):31-32
我与摩托车有缘,从少年时期就已开始。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从事摩托车修理也已经有十五六年了,想想过去的许多事情,有很多是值得回忆的。现在就把我从初识摩托车到能够修理摩托车的几件趣事和大家聊一聊。初识摩托车我的少年时代是在黑龙江的林区渡过的,我们所居住的屯子距离当  相似文献   

18.
陈国辉 《摩托车》2004,(3):20-21
我发现凡是车迷都好高骛远,都喜欢换新摩托车,这不,我刚刚买了不到半年的125摩托车就失宠了。当我在网上看到大长江集团生产出豪爵HJ250-5型摩托车后就迷上了它。让当地豪爵专卖店特地进了几辆豪爵HJ250-5摩托车。  相似文献   

19.
2004年2月的一天,我和妻之间发生了矛盾,在之后的几天内彼此之间相对无语,我的心情十分低落,很想尽快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可总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眼看2月14日就快到了,我一定要利用情人节这个绝好的机会送给妻子一份浪漫,使她开心,以缓和我们之间的紧张。妻子上班和接送五岁的儿子去幼儿园大多都是骑的自行车,几年来,风里来雨里去的很辛苦,我为何不送给妻子一件最实用的礼物——摩托车呢?2月14日一大早,我带着几千元钱坐车来到摩托车市场,在众多品牌车中,我一眼就喜欢上了隆鑫集团生产的系列弯梁车,其中 LX110-3(晴)更是令我倾心。和老板谈妥了价格,付完款,加了油,跨上车来到一家  相似文献   

20.
用户热线     
我和《摩托车信息》的“交情”大约始自十年前。当时,我在兵器工业部经济信息局工作,摩托车作为兵器系统最重要的民品之一,自然是我的重要工作内容;《摩托车信息》时由兵器工业部西南兵工局主办,具体负责编辑、出版、发行的是西南兵工局信息处(信息中心)的几个同志。由于摩托车行业信息交流,业务发展的需要,使我和《摩托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