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舰船建造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欧美一些国家陆续开始实施军船入级。所谓军船入级,就是通过作为第三方机构的船级社,来认证军船的用途要求,这意味着军船将按照入级规范进行设计建造,并在全寿期内接受船级社提供的支持性服务。军船入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并在提高海军舰船的安全性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介绍军船入级概念的发展,欧美国家军船人级现状以及国内军代表制度,分析了国内军船和入级民船管理的异同,以及入级对我国军用船舶管理的实际意义,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我国军船入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军船入级的起源、美国军船入级历程和经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军船入级的目的、程序和方法。本文首先对美国军船入级组织机构、运作方式及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海军高速舰艇指南》和《海军舰船规范》2个军船入级标准的架构及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剖析军船入级在小型高速巡逻艇、鱼雷回收艇及新一代大型水面舰船DDG1000入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指出美国船级社及美国海军技术委员会在军船入级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通过研究认为军船入级是一项战略性决策,将在舰船建造管理及全寿命保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介绍美国军船入级政策的时代背景,探讨美国军船入级的目的意义和长远目标,详细分析美国军船入级的探索之路及发展历程,着重研究美国军船入级带来的多方面的长期效果。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美国军船入级已取得的宝贵经验,指出美国军船入级经验对我国舰船研制管理及海内外全天候保障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相春 《中国造船》2007,48(4):112-118
从回顾民船和军船的发展简史开始,介绍民船入级的意义,传统的军船设计内部标准,现今国际社会军船入级的现状;通过分析军船入级的意义,军船入级过程中须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我国军船入级的展望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军船入级的起源、美国军船入级历程和经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军船入级的目的、程序和方法。本文首先对美国军船入级组织机构、运作方式及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海军高速舰艇指南》和《海军舰船规范》2个军船入级标准的架构及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剖析军船入级在小型高速巡逻艇、鱼雷回收艇及新一代大型水面舰船DDG1000入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指出美国船级社及美国海军技术委员会在军船入级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通过研究认为军船入级是一项战略性决策,将在舰船建造管理及全寿命保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军船入级是指军船通过第三方机构——船级社的认证,这意味着军船的建造符合船级社入级建造规范。本文通过介绍《法国船级社军船入级规范》的发展、法国军船入级业务进展及《法国船级社军船入级规范》的体系框架,系统性地分析了该入级规范对军船的促进作用。通过对GJB 4000及其他船级社规范比对发现,该规范在健康、安全、环境、舰船特殊规定等方面均有更为全面的要求,对我军舰船的设计建造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CCS颁布《水面舰艇入级规范》以来,一直积极寻求在出口军船检验上的突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我国军船贸易市场打开了新的机遇之窗。2011年至今CCS参与审图和检验的出口军船已达近40余艘,CCS军船检验业务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海军的日常军事活动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风险等级之下,世界各国海军一直力求实现舰船安全性和作战性能之间的最佳平衡。随着北约各国政府对海军舰船安全等级要求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海军普遍采取将海军舰船加入船级社的船级,即"军船入级"的做法来应对这种新的挑战。然而,船级社的规范植根于国际性的立法,为了解决好海军舰船入级后各类标准、规范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为其提供一个更加协调一致而透明的安全标准,国际军船安全协会(INSA)颁布了适用于海军舰船的"ANEP77海军舰船法规(Naval Ship Code,NSC)"。该法规最初被称作"海军舰船SOLAS协定",与国际海事组织(IMO)的SOLAS公约具有类似适用的功用。截止目前,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挪威等在内的二十多个国家的海军和船级社加入了INSA,"海军舰船法规"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可,在提高海军舰船的安全性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会动态     
军船设计学组第四次学术交流会军船生命力学组一次学术年会召开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军船学委会军船设计学组第四次学术交流会和军船生命力学组第一次学术年会,于1990年10月16日至19日在海军工程学院联合召开了学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军船科研、设计、建造、院校及海军有关部门等17个单位的66名代表。会议由军船学委会副主任、军船设计学组组长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李建球副总主持。本次会议交流论文较多。共收到63篇论文(设计学组41篇,生命力学组22篇,其中,4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