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温拌沥青技术作为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中的一种绿色工艺,具有众多优点。在分析不同类型温拌剂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表面活性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修筑了温拌再生沥青路面,同时通过检测温拌再生沥青路面的压实度、抗滑性能和渗水性能,分析了温拌再生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2.
厂拌热再生设备选型对沥青混合料再生质量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沥青厂拌热再生设备选型进行阐述,探讨了不同种类厂拌热再生设备对沥青混合料的再生技术产生的作用等。并由此对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工程中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技术的完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将Evotherm温拌技术与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相结合,对Evotherm添加剂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压实性能,高低温性能均表现良好,强度、水稳定性也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最后,对温拌再生的拌和、压实温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促进交通领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针对国内外温拌沥青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温拌沥青技术节能减排的优势及其局限性,研究了常用温拌剂和温拌技术的降温降黏机理及不同温拌技术对其性能的影响,综述了温拌技术在改性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及其他沥青混合料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温拌技术在改性沥青混合料和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应用时降低施工温度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探讨了降温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和疲劳性能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拌技术具有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和便于施工等优点,但仍存在温拌剂成本高和温拌沥青中残留水分对其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常用温拌技术多为国外技术专利,在国内经过研究、消化和吸收后在各种沥青混合料中得到广泛应用,充分了解温拌技术作用机理对开发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成本的温拌沥青材料和技术至关重要;温拌技术应用在改性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和其他沥青混合料中能降低施工时的黏度和温度,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而限制其在工程中推广应用主要是由于前期投入成本较高,混合料低温性能和水稳性能不足;探索温拌技术与其他类型沥青混合料相结合的方案有利于促进绿色公路的创新与发展。总之,温...  相似文献   

5.
温拌沥青热再生技术是一项节能环保新技术,简单、实用,通过回收公路改扩建工程中产生的旧沥青路面材料(RAP),再加入再生剂、温拌剂、新集料、新沥青生产的沥青混合料铺筑路面,可降低工程成本,节能减排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环保发展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问题关系到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推广运用。根据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固有属性,从沥青路面材料、固结一液体流模型、温度应力场、压实机械等方面人手,分析温拌沥青路面材料性能、固结一液体流模型、温度梯度等对温拌沥青混合料压实机理的影响,探讨温拌沥青混合料压实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计算沥青路面养护过程中的能耗和CO2排放基准值,构建了沥青路面养护工程原材料 加工、混合料生产、材料运输和施工阶段的能耗与CO2排放评价体系,并以CO2排放强度和年化 CO2排放强度为核心指标,定量评价了温拌沥青混合料、同步碎石封层、再生沥青混合料、超薄 磨耗层等技术的CO2排放强度。评价结果表明:同步碎石封层、稀浆封层、超薄磨耗层等预防性 养护技术均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温拌沥青混合料减排16%,可有 效降低沥青混合料生产阶段的CO2排放量;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HMA) 相比,添加50%旧沥 青混合料的HMA减排33.2%;采用温拌添加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减排效果更加显著,温拌加50% 旧沥青混合料生产沥青混合料的CO2排放强度相比普通HMA,下降了49.3%。  相似文献   

8.
采用冻融劈裂试验,研究不同RAP(回收沥青路面材料)掺量、再生混合料的短期老化和不同成型温度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温拌再生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随着RAP掺量的增加而下降,经过短期老化后的温拌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有所增强;为保证路用性能,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中RAP掺量在40%以内时的成型温度最大可降低25~30℃,掺量为50%时最大可降温10℃。  相似文献   

9.
利用Superpave简单性能试验机(SPT)测定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不同围压、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动态模量.分析围压、温度、加载频率对再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对比温拌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结果表明,温拌再生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受温度和加载频率的影响显著,其变化规律与热拌混合料相同;与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相比,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中国道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关于回收沥青混合料的再生与利用。众所周知,倘若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能够推广应用,那么对于环境的改善以及能源的节约将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分析和研究了在温拌沥青再生混合料的设计及性能,提出其技术的关键所在,最后给去了其工程方面的应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的介绍,结合S101公路温拌沥青路面的施工及施工中各项试验检测的结果.论证了温拌技术沥青混合料在工程中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沥青混合料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可显著降低拌和与碾压温度,并达到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同的路用性能.相比热拌沥青混合料,温拌沥青混合料具有高节能、低排放、轻污染等优点.温拌沥青混合料还具有降低工程成本,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机理不同的温拌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压实、车辙、小梁弯曲以及冻融劈裂等室内试验方法评价了不同废旧沥青混合料(RAP)掺量下Sasobit、Evotherm和Aspha-Min温拌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三种温拌剂均可有效降低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温度,Evotherm的降温效果最明显;Sasobit和Aspha-Min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均有所提高,且Sasobit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提高程度更显著,但Sasobit温拌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改善效果不明显;Evotherm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能力有所提升,而Aspha-Min和Sasobit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均有所减小。三种温拌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有所不同,需根据实际需求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温拌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溫拌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的介绍,结合S101公路温拌沥青路面的施工及施工中各项试验检测的结果,论证了温拌技术沥青混合料在工程中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沥青路面循环再利用有利于处理废料和保护环境,降低工程造价。本文从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比较、施工控制要点等方面进行总结,较全面研究了厂拌热拌再生技术。根据室内试验和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稳定,技术可靠,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温度远低于传统热拌沥青混凝土所需的温度,通常可以降低15~20℃。在北美地区,2003年的美国全国沥青路面协会(NAPA)介绍并讨论了温拌混凝土技术,2004年的世界沥青研讨会现场演示了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鉴于此,结合实际介绍美国温拌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美国最新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以期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温拌沥青混合料是一种高节能低排放型沥青路面材料,具有大幅度降低沥青混合料生产能耗、减少废气和粉尘排放的优点,并且能够延长北方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施工工期.阐述了温拌沥青技术的性能特点及目前该项技术在国内外公路中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8.
结合实体工程,分析了温拌沥青技术在隧道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制备的温拌沥青混合料与热拌混合料相比,施工温度降低30℃左右的情况下,两者路用性能相当;在长大隧道中,采用温拌沥青技术可以降低施工时的烟气量50%以上;长大隧道沥青路面施工时,推荐采用温拌沥青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使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WRAM)在辽宁省更好推广应用,基于辽宁自主研发的温拌剂进行了不同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掺量的WRAM路用性能研究。分析了不同压实温度对WRAM空隙率的影响规律,据此确定了WRAM的室内制备温度,并采用现行试验方法检验了WRAM的配合比设计。结果表明,温拌剂的加入可显著降低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压实温度,提高RAP的利用比例,通过对WRAM空隙率指标的合理控制,WRAM的高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均表现良好,满足现行规范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彭博 《湖南交通科技》2020,46(1):31-34,118
进行温拌再生混合料AC-16配比设计,确定其级配组成比例及再生剂、温拌剂掺量,并以此AC-16再生混合料制作试验试件,确定最佳压实温度,最后分析RAP掺量对温拌再生混合料压实温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AC-16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为3.7%,再生剂的最合适掺入量为老化沥青的7%,温拌剂的最合适掺量为沥青的0.6%;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125℃压实温度下的各技术指标都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RAP掺量控制在40%以下更有利施工中混合料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