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要求优先考虑留住有限的雨水,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常规的道路排水要求快排,从而防止地面水和地下水对道路的结构稳定造成破坏,但其与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相违背。以江苏省镇江市五凤口高架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为例,探讨既满足道路功能,又符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道路设计方案。同时,基于"改排为收"的设计理念,设计出多功能调蓄塘工程的整体流程。因地制宜地设置多功能调蓄塘,解决了区域路面淹水问题,项目完工后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与建设要求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城市交通流量的需求,因此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为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提供更大的空间。本文从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实例出发,涉及道路改造的处理旧路面裂缝设计、路面结构设计等方面,以期为道路拓宽改造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城市交通以及经济发展的主干道。受制于传统道路设计建设的制约,大部分城市的道路无论是从使用质量、施工质量、设计理念等方面来看,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结合城市道路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设计道路拓宽改造工程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城区硬化面积比例逐年增加,原有地表状态被破坏,使得城市洪涝灾害时有发生。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举措。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用于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思路、技术措施,并通过实例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措施,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将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对公路的施工建设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特殊路基,所以针对不同的特殊路基,作为公路建设者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和不同的施工技术,而且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如何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这些特殊路段的施工是一项技术难题。在建设中遇到的特殊路基虽然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但是有的工程还是不符合技术经济的要求和相关道路建设的规定。而且有的工程往往还在该工程的保修期内就发生了不均匀沉降,路基路面的质量严重下降。按照社会发展对道路建设的要求,科学合理的道路结构设计和建设要满足公路设计建设的基本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5.
结合西长安街大修工程中透水砖铺装在人行道翻建工程的应用实例,对透水砖铺装翻建工程的结构层组合设计、透水材料选择、施工技术要求、工程完工后的透水效果、结构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总结,并与传统步道砖进行了施工成本对比分析。为人行道翻建使用透水砖铺装改造工程提供经验和借鉴,同时促进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透水铺装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2018年6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布了《江苏省海绵型道路建设与运行维护指南》,并在全省城建系统内推行。指南以问题为导向,全面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并兼顾不同气象水文条件和地区的投资公平性,提出了海绵型道路的建设目标与指标,用于指导江苏省的海绵型道路建设。对该建设目标与指标进行解读,有助于理解该指南,也可为江苏省外的海绵型道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利用下沉式绿地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雨水调蓄系统进行道路排水设计的方法,为今后城市道路排水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沈阳市浑南新城为例,重点探讨城市道路竖向设计的10个技术要点,包括与上位规划结合、与现状地势走向一致、考虑规划预留的建设条件、与道路平面规划同时进行、与河流水系分布和走向结合、与道路建设结合、满足防洪排涝要求、满足河道通航要求、满足铁路净空要求、考虑有轨电车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布设,同时提出道路竖向设计的两个校核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城市道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很多城市主干路都面临升级改造。城市主干路升级改造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其改建的效果。结合实体工程成果实践,从道路改建的重点和难点入手,基于畅通、畅排、特色、人本、宜居的五大设计理念,详细阐述该道路的改造设计情况,为解决城市主干路升级改造设计问题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中,道路建设逐步推进,因而对道路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要点有新的要求提出。本文主要介绍城市道路设计中的要点和思路,进而引入技术要点介绍特色、人文、城市文化建设要求,旨在提升城市道路建设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多以满足机动车交通需求为核心,不仅缺少对交通主体——"人"的关注,也不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从城市用地、道路空间、路权分配、交通设计、风貌控制等方面对城市道路设计提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提出传统的路网规划与土木工程设计之间应融入"概念设计"环节,交通设计、道路空间综合布局和道路附属设施设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最后,以《深圳市城市道路建设指引》为例,阐述如何将所提出的城市道路设计要点应用于整个编制过程。  相似文献   

12.
汤铭潭  张全 《城市交通》2005,3(3):49-52
对我国小城镇道路交通特点、存在问题和基本功能进行了分析,从满足交通运输、道路网走向、人居环境、景观、地面排水、工程管线布置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我国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优化的基本要求。对我国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完善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在规划设计阶段的缺失,使其往往成为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的补救措施.为此,提出建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一体化的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总体框架,包括功能定位分析、交通组织优化、详细交通设计、实施保障4个阶段.结合苏州、南昌、海口、北川等地开展的一系列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实践,探讨各个阶段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  相似文献   

14.
为切实转变以往城市道路“重工程、轻功能”的设计模式,针对江苏省城市道路建设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在道路建设流程上强调功能导向型交通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推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环节之间的深度协作。在设计内容上强调回归多种交通方式共享的道路功能,改革道路路权的分配模式,整合城市空间资源,加强交通与用地、景观、人文的有机协调等,从而营造以人为本的道路交通环境,提升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15.
高克跃 《城市交通》2014,(1):61-65,73
中国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更加侧重于解决机动交通问题,较少考虑人在街道上的活动需求,以及街道空间的设计问题。首先追溯"街"和"路"的概念起源、比较国内外"街"和"路"的概念差异。指出"街"强调公共活动空间属性,"路"强调交通通过性,二者在空间界面、使用功能、使用对象以及交通特点方面均有不同。探讨中国与英美国家、日本城市道路分类的异同,指出英美国家及日本对"街"和"路"在概念上有明显区分。详细阐述街道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同时应满足人对街道的使用需求,使其具有安全性、包容性和可替代性,并做到绿色环保以及与立体空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公路建设中,对筑路材料的信息需求量大的趋势,研究开发了筑路材料地理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本文介绍该系统的开发环境,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实现系统设计目标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大城市建成区支路规划缺位、管理能力不足及断面设计精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有必要加强支路网系统性解决方案研究。鉴于此,从支路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归纳总结支路网基本功能、要求和价值意义,明确了支路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城市建成区城市与交通发展特点,以佛山市禅城区为例,通过充分认识禅城区地方发展诉求和支路网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引领、强化落实、优化布局、制度创新、功能导向和精细化设计等六大支路网改善与提升策略,在形成禅城区支路网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可为其他大城市建成区支路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很多城市道路往往以机动车交通为主要设计对象,而忽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阐述当前世界各大城市和地区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理念和趋势,总结国外街道设计基本原则,并辅以国际经验示例.以东莞市东城世博商业圈道路设计为例,阐述商业区、住宅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进行人性化道路设计的要点.通过压缩机动车道数、设计中间分隔带、设置非机动车道、统筹布置设施带等方法,设计更加人性化的道路横断面;通过抬升交叉口、采用较小路缘石半径、交通稳静化措施等方法,设计更加人性化的交叉口.指出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有利于创建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9.
研究德国城市道路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以及相应的限速管理措施对中国的限速区域管理与设定具有借鉴意义。首先以德国道路技术等级分类和限速基本规定作为切入点,从交通功能和城市规划特征两方面,详细说明德国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及设计特征。针对城市限速加强管理区域,对限速30区域、交通宁静化的商业区域、步行区等各种交通宁静化措施分别进行阐述。德国独特的道路分级体系以及合理有序的限速管理规定,满足了不同交通参与者在城市道路空间中的需求,对于妥善处理中国城市机动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关系具有十分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以车速为标准对城市交通拥堵进行排序和对新型城镇化提出的路网密度要求存在认识误区的现象进行论述,指出有必要明确车速是路网容量和车流规模相互关系的反映,不能脱离路网饱和度和不同城市交通特性差异片面追求速度指标。结合上海市第三次、第五次交通调查成果,回顾上海10年间的路网发展和车流增长过程,提出路网容量与车流规模的增长过程要互动契合。借鉴国际先进城市经验,确定合理的速度目标,在路网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不应再无休止增加路网,高密度路网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路网规模有增长极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