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顾家骏  王艳 《海运情报》2006,(11):1-11,18
1.世界能源耗量的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长。据联合国统计,1972-1995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2%,同期世界人口从37.84亿增加到56.82亿,年均增长1.8%,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2%。1995年世界能源消耗总量为83.41亿吨石油当量。21世纪初的20年中,世界经济年增率预计在3.1%左右,人口将达到75亿,年均增长1.1%,预计世界能源消耗年均增长2%。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20年世界能源消耗总量将达到137.49亿吨石油当量,比1999年增长59%。  相似文献   

2.
视界     
《中国远洋航务》2014,(12):18-19
国务院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发展天然气、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相似文献   

3.
<正>广东省煤炭资源贫乏,年自产煤炭约900万吨。目前全省年消耗煤炭约5000万吨。为维持广东省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转,每年要从省外调入煤炭约4100万吨。占煤炭总需求量的82%。80年代中期,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便提出,在广东沿海建设10—15万吨级的煤炭码头中转运输系统,把广东需要从海上运输的煤炭,通过10—15万吨级的船舶从秦皇岛港等港或从国外的澳大利亚等地煤炭运抵广东的煤炭中转基地后,再通过中小船舶或汽车运到各用煤户。 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广东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水上的运输船舶、港口煤码头的建设、广东的能源需求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又再次提出,在广东建设10—15万吨级煤炭码头中转运输系统或广东煤炭储运销售中心,是否仍有必要,对此,谈几点浅见。 一、广东省的煤炭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东的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1988年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247.5亿元,至1995年增至为2833.9亿元,年均递增11.64%。预计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  相似文献   

4.
《中国船检》2010,(6):74-75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统计,2008年,全世界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15.59亿吨油当量,比上年增长2.99%。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为112.95亿吨油当量,  相似文献   

5.
2007年12月27日上午10点,随着满载着2.8万吨优质煤炭的“浙海151”号煤船离开秦港煤四期码头,秦港煤四期全年累积完成吞吐量6001万吨,首次吞吐量跨上6000万吨大关,其中外贸煤炭759.7万吨,内煤5241.3万吨,同比增长13.5%,超年装船设计能力550万吨。  相似文献   

6.
1995年我国煤炭出口增加1995年我国出口煤炭2475万吨,比1994年增加241万吨,增长10.3%;创汇88202万美元0增长24.52%。“八五”期间共出口煤炭10564万吨,创汇37.31亿美元。5年内还为国内用户代理进口煤炭317万吨。1...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时期粮食消费预测 粮食总量需求继续稳步增长,中长期粮食供求偏紧仍是“十一五”期间粮食供求的总体格局。这主要取决于:一是全国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和城乡格局变化的趋势;二是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快速增长将促使畜牧业等养殖业对粮食需求增长;三是食品工业进一步发展,由此对工业用粮需求的快速增长。预测到2010年国内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50750万吨(10150亿斤)。  相似文献   

8.
王力群 《中国水运》2004,(11):28-29
今年1-8月份,全国沿海各港累计发运煤炭2.05亿t,同比增长18%,其中秦皇岛港共完成煤炭吞吐量8800万t,占全国港口煤炭下水总量的42.9%。秦港外贸煤完成2909万t,占全国煤炭出口总量的49.3%;内贸煤完成5891万t,占全国港口内贸煤下水的40.3%。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秦港煤运市场占有份额已有所减少。2000年之前,秦港煤炭运输曾长期占据全国港口的50%,而现在内贸煤市场份额下降幅度之大,令人深思。在南方煤炭需求持续旺盛的情况下,秦港应进一步扩大煤运市场占有份额,巩固北煤南运主枢纽港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运》2006,(12):74-74
煤炭生产:预计2006年煤炭产量突破23亿吨。经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最后确认,2005年煤炭行业产量为22.05亿吨,相比2000年增长69%左右,年均增长11%左右;小型煤矿数量减少约5000多处,全国大中型煤矿产量所占比例上升约7个百分点,达到54%。预计2006年煤炭产量达到23.5—23.6亿吨。  相似文献   

10.
郑金岩 《天津航海》2006,(1):F0003-F0004
在1月1日举行的“2006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上,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讲话时表示,2005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总量达到50亿吨,同比增长19.9%,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00万TEU,同比增长21.3%。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初步预测,到2010年全国港口吞吐总量将达到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4亿TEU。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石油当前进口量来看: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为2.457亿吨,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石油生产量为1.67亿吨:近10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长5.77%,而石油生产年均增长只有1.67%。  相似文献   

12.
德国的煤炭市场是西欧最大的,每年需求约6500万吨,根据埃索能源机构最新预测,至2020年,德国对煤炭的需求将升至年7千万吨,在此期间,煤炭在德国的应用将保持长期稳定,由于煤炭发电的转换效率得到极大改善,煤炭发电量将增长24%。[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邓晓云  徐迪  李清  买又红 《中国水运》2010,334(8):14-15
<正>我国能源储量结构比例为煤炭占92%、石油占2.9%、天然气占0.2%、水电占4.7%,这就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的局面。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31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8.7%,石油占18%,天然气占3.4%,水电、核电、风电共计占9.9%。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衡,煤炭生产主要分布在“三西”地区(山西、陕西、内蒙西部),而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因此煤炭运输量很大。我国的煤炭运输总体格局为“北煤南运,外煤内运”,2007年我国煤炭产量25.23亿t,同比增长8.2%,沿海港口煤炭吞吐量达9亿t。海运以其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承担了华南地区调进煤炭运量的90%.华东地区调进煤炭运量的70%。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消息: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40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6%,占世界总量的14.4%;承接新船订单99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占世界总量的19.3%。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32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2%,占世界总量的15.9%;完成工业总产值418亿元,同比增长28%;  相似文献   

16.
叶智 《珠江水运》2008,(3):9-11
2007年广东省港口逐步向着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四大货种吞吐量约占全省总货物吞吐量的65%,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9亿吨大关,完成9.36亿吨,同比增长13.1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3.65亿吨,同比增长9.78%,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798万TEU,同比增长18.96%。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期间,中国能源需求强劲,预计2010年消费25亿--33亿吨标煤,“十一五”期间能源建设投资3.5万亿元。到2020年前,我国能源工业累计投资将达到10万亿元,从2005年起每年将投资7000多亿元。同时,“十一五”将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按规划将建设铁路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2010年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比2005年新增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比2005年新增2.5万公里,还要建设七个沿海港口的煤炭、进口油气、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和集装箱运输系统。  相似文献   

18.
港口     
我国“十一五”期间将从三方面推进长江港口发展,中国北方港口将新增煤炭吞吐能力1.35亿吨,连云港港口吞吐量突破6000万吨,和黄欲闯湛江港,高雄港全年集装箱吞吐量下降2.5%,深圳港外贸货量首破亿吨,洋山深水港区实现开门红  相似文献   

19.
《船艇》2007,(10B):16-16
国际能源机构分析预测,今年全球的石油日均消费量约为1680万桶,今后年均消费量将增长1.4%左右,到2030年,日均消费量将突破1亿桶,消费的大幅增长将拉动油价不断上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青岛港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五”以来,港口吞吐量增长了两倍多,综合能源单耗却下降了28.34%,年均降低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