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计算分析了江西经济的全要素综合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和趋势.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改革开放后,江西省全要素生产率在逐步提高,但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资本投入,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型主导型经济增长.进一步研究江西省经济增长波动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表明:经济增长波动的绝对幅度越大,生产率增长率则越小;反之经济增长波动的绝对幅度越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则越高.因此,应加强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经济的增长的质量,同时也应注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
交通运输业能耗强度与各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扩大,使得交通运输业逐 步成为节能环保的短板之一.在此背景下,利用随机前沿模型,以中国30 省区为样本,测 算1995-2012 年各地区交通运输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全 要素视角下的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总体呈扁平W型走势波动上升,平均有56.3%的 节能潜力;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明显,呈现自东向西逐步下降的空间格局;全要素评价结果 比单要素能源效率更加稳健;各省区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在2004-2012 年以年均9.6% 的速度发散,其中西部地区年均发散速率达到10.7%;对外开放、工业化进程、人力资本显 著促进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制度因素与政府干预抑制作用明显,基础设施水平 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铁路作为现代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利用“十一五”期间18个路局的数据,采用DEA-malmqusit方法测定了该期间铁路行业的生产率,并分析了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行业实现了9.1%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实现增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4.
为厘清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量攀升的原因,本文应用中国交通运输业1991-2014年的数据,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计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和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进而测算出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回弹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交通运输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要素错配与效率损失;中国交通运输业仅有少数年份出现了回弹效应,且有"回火"情形出现;多数年份里中国交通运输业由于能源效率无改善或技术无进步而未形成能源回弹效应,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量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高增长、高能耗"的粗放式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聚与经济增长是近年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利用两位数水平的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实证考察了制造业区域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数据层面的分析还是经验层面的检验均表明,制造业区域集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效应明显可鉴。在此基础上的效应发挥机理与路径的研究表明,制造业区域集聚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改善来促进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航空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CO2排放为非期望产出,运用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分析了我国航空公司 2009-201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忽略CO2的排放会明显高估我国航空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水平;我国航空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改善的驱动;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吨公里油耗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提高燃油效率是促进其增长最显著有效的手段;另外,飞机利用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积极影响,总飞行班次对其存在消极作用,而平均航段距离和公司民营属性对其增长并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非参数的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别对2008-2017年兰西经济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测算和评价,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可分解特性初步探究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兰西经济区在研究期间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以兰州和西宁为例其平均增长幅度为8.1%和2%;经济区内部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结构性差异,兰州市效率增长由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推动,而西宁市纯技术效率则阻碍了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铁路行业生产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时变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铁路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五个维度分解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铁路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前沿技术进步出现较小幅度的上升趋势,相对前沿技术效率变化始终为负值,铁路资源配置效率显著,铁路行业不存在规模经济.因此,铁路行业应适度控制新增、再建项目规模,通过加大科技研发、应用高新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快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合理配置铁路资源才是实现铁路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沿海19个港口2009-2018年面板数据,结合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和方向距离函数,同时考虑非期望产出构建港口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厘清影响港口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外因素。模型运行结果表明:中国主要沿海港口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货物吞吐量大的港口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不一定高;中国主要沿海港口的技术效率有所降低,但技术进步都有所提高;五大港口群中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GML均值较稳定,环渤海港口群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不稳定,时高时低;中国主要沿海港口GML指数除受内部因素影响,还与货物进出口总额有关,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港口GML指数提高0.04924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基于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信息化发展与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仅对本地的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相邻省份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从实证的角度计算了我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的货运相对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发现铁路效率最优,各种方式的交通运输处于较好的发展状态.结合交通运输业的特征,最后给出了若干发展交通运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选取1978–2012 年的数据,应用交叉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Cross-efficiency DEA)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VAR)对中国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效率波动 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的投入和产出要素之间,均存在 单向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交通运输业的效率波动可以划分为效率上升、高效运行 和效率下降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交通运输业对人均消费、政府支 出、能源消耗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冲击均表现出正向为主的响应,对劳动的冲击表现出负 向响应,而对信息的冲击则表出响应“滞后”  相似文献   

13.
交通运输业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的上升趋势,与其他行业稳步下降的趋势相悖,使得交通运输业逐步成为节能环保的短板之一.本文在考虑CO2排放约束的前提下,构建超效率非期望Min DS模型,评价1995—2013年中国30省份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并利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动态分析效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各地区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总体呈反N型波动下降;东部、西部地区各省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中部、东北地区内各省表现出一致性,但整体水平较低;超效率非期望Min DS模型有效克服了非期望SBM模型无法完全排序和低估效率结果的问题;造成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效率的下降,但这一状况将在未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Malmquist TFP指数能够较好地测度高校科研活动的生产绩效,而且有助于探讨这种绩效演变的源泉。以数据包络分析法为基础,运用面板数据来确定高校科研活动的生产前沿,改善这一分析框架,并以2003-2007年间中国各省的高校科研活动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表明:在我国各省的高校科研活动中,普遍低下的技术效率总体上呈恶化趋势,但也存在明显的追赶效应;技术水平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逐步放慢的提高过程;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大的省际差距,但此差距在逐步缩小;技术进步是高校改善科研绩效的主要原因,而其恶化的根源在于技术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数。本文通过参数法和非参数法研究了广深高速铁路全要素生产率。广深高速铁路TFP值受到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投入要素价格以及产出量和产出价格的影响,此外,引起TFP值变化的因素还包括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社会活动、国家政策等外在因素。广深高速铁路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可描述为三个时期:迅速增长期、下降期和平稳增长期。  相似文献   

16.
合理评价交通运输业的环境效率关系到其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来评价中国各地区交通运输业的环境效率;并结合Meta-frontier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在区域技术差异视角下分析其在 2007-2016年环境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环境效率在整体上呈缓慢增长的态势,且仍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同时,由于区域技术差异性的影响,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交通运输业在环境效率上表现出不同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相应地政策建议,帮助各地区有针对性地改善交通运输业的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17.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尽早达峰对中国实现总体碳达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测算 2000—2019 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水平,分析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构建拓展的 STIRPAT (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模型。在设置各主要影响因素增长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岭回归构建碳排放预测模型,并基于情景分析预测5种发展情景下交通运输业碳达峰情况。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将于2035年达到峰值12.35亿t;强化低碳情景、一般低碳情景、一般高碳情景及绝对高碳情景下,中国交通运输业将分别在2030年、2032 年、2040年及2043年达到峰值,峰值量分别为10.31亿,11.00亿,14.01亿,16.47亿t。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达到一般低碳或强化低碳情景,使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尽早达峰。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建立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计算对比了甘肃省沿黄地区2009-2019年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用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评估了区域各市州的节水潜力.研究发现:在统计时间内,甘肃省沿黄各市州除少数表现出DEA有效外,其余均有不同幅度的农业水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交通运输业朝着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交通运输系统资源配置的分析与评价问题,对交通运输系统资源配置效果进行了界定,并采用数据包络(DEA)方法对我国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的效率作了定量的评价,得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收益情况和目标投入量与目标产出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保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科学、灵活的预警系统来监测和分析行业的发展状况,根据经济周期理论和交通运输业周期波动状况,提出了建立早期经济预警系统的方法,并为运输经济预警系统初步建立了预警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