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本文根据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关联性理论和纵向关系理论,对美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演变及"整零"关系变化过程进行了回顾,重点研究了美国汽车产业目前的"整零"关系特点及内在运行机制,从而总结出几点结论,并提出了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有关的若干条启示,以供我国汽车业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2.
日本汽车产业“整零”关系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产权控制和资产专用性角度出发,探究日本汽车产业链中,整车组装企业与零部件分包商之间的关系。对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程演变及“整零”关系变化过程进行了回顾,重点研究了日本汽车产业目前的“整零”关系特点及内在运行机制,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有助于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启示,以期为我国相关经营决策层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丰田汽车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召回事件,对于快速发展的柳州汽车产业敲响了构建和谐整零关系、实现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警钟。本文首先分析了柳州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整零之间不和谐的具体表现,接着在解析其内在原因后,进行了如何构建整零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汽车产销大国,汽车产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进入了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近期,首届"一带一路"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陕西西安隆重召开,并以"整零协同助推高质量发展"为年度主题,深度剖析汽车产业的现状,系统分析零部件产业的技术与市场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汽车工业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汽车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生产企业之间,若没有科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没有有效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汽车工业的发展必然是低速度和低质量的。我国汽车工业整零企业的关系经历了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零部件与整车平行发展等阶段。从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整零关系中的产权关系、技术交流关系等方面看,均有不尽合理之处。在国外,日本整零企业推行金字塔型多层交互垂直式分工体系;欧洲整零企业是保持相互独立契约、各自自由归展的体系;美国整零企业之间责任分明。结合我国汽车整零企业现状和国外汽车整零企业的经验分析,我国汽车工作应采取整合产业、强强联合,组建汽车系统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等措施,选择以合作为基础的转包模式作为我国汽车整零企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当今世界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供应商(简称"整零")间协作的主流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整零"模式体系的形成基础及相互关系人手,重点分析了日本汽车产业和以丰田汽车公司为典型代表的塔式供应体系的特点.及其核心运作方式和效应.并与纵向一体化、平行发展的欧美"整零"模式的管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5月31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与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8‘一带一路’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陕西西安成功召开。本次论坛以"整零协同助推高质量发展"为年度主题,汇集国家部委、行业机构、企业集团高层以及国内重点产业聚集区负责人、陕西汽车产业各方代表等500余位嘉宾,围绕"‘一带一路’走出去"和"协同式创新,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解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最新变化趋势,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汽车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搭建全球汽车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海外发展水平,由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上海)、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CATARC)、中国机械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汽研(天津)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于2018年11月29日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以"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为主题。来自国内外政府主管部门、整零企业、贸易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投资机构以及媒体单位的近300位政府部门领导、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9.
柴油机行业整零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柴油机行业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整个柴油机行业同步变化也包括整零关系,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整零关系也已经或者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关系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正在萌发,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品及技术的升级,将给汽车及相关产业带来深入变革。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已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战略制高点,我国也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为加速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及核心竞争力,文章在总结智能网联汽车全球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政策、市场、企业及技术四方面深入分析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体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汽车产业实际情况,提出推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形势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苟海平  李赞峰 《汽车工程》2007,29(11):1018-1024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在全球产业链价值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国内竞争也从单纯的产品与技术竞争发展到以整车为核心的零部件配套体系间的竞争。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处在投资导向的初级阶段,存在3个核心问题:一是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严重;二是立足本土文化特征的供应链协作模式尚未形成;三是自主零部件的发展缺少自主品牌整车的需求拉动。新形势下我国汽车零部件应该选择"开放的大国图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2007—200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情况,介绍了2008年的各种不利因素对经济实体造成的影响。指出我国汽车工业将结束近10年来的快速增长,将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发展时期。通过对2009年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分析和预测,提出了2009年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策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要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符合行业实际并且有中国特色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陆海平 《天津汽车》2006,(6):4-7,16
入世以来,国内汽车零部件工业在产业基础、外贸格局、整零配套及产业组织方面迅速优化,产业规模迅速提升,结构不断改善;同时,也面临着国际汽车市场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及政策环境更趋严格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严峻考验。文章通过与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国际间比较,提出了要不断提升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构筑多元化优势、积极开展兼并重组、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及鼓励采购本土汽车零部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和四川省相关政策的背景下,结合内江市自身发展的需要,内江市提出了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本文结合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认真分析了内江市现有汽车零部件产业,并对产业进行了详细的SWOT分析,在分析基础上,结合内江市实际情况提出了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2014中国上海国际汽车零部件展览会以"创新技术精彩演绎"为主题,展示了行业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三大趋势也是汽车行业对未来车辆发展的诉求。我国零部件制造商应积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环保,同时迎合整车制造商和消费者对车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张弢 《上海汽车》2006,(5):28-31
文章以独到而全面的视角对如何开展汽车内饰的正向数字化设计及设计过程中各阶段的控制和管理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阐述了正向数字化设计与“逆向工程”的差别,对当前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如何运用正向数字化设计方式进行自主设计开发提供实践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汽车制造业零部件数量大、种类多及差别大的特点,结合零部件在整车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将零部件按重要程度分类的思想,并给出具体的分类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汽车制造业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程序模型。重点阐述了一级零部件的评选策略,并对现有的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为汽车制造业对零部件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可  方海峰 《上海汽车》2007,(12):39-41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未能与整车同步发展。文章从现状、政策、发展途径几个角度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作了论述与分析,并展望了今后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汽车零部件产学合作创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娟 《上海汽车》2007,(11):18-21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支撑汽车工业的基础。文章在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结合产学合作研究,对运用此方式实现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的路径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汽车行业,再制造这个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就在行业内引起了普遍关注.再制造在更多人眼里,是一个观念上可以接受,但购买时却鲜有人出手的市场.如何将要报废或者将要进入大修期的零部件纳入到再制造循环中,如何确保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如何保障……这些都是用户在选择再制造零部件时的顾虑所在.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以成型零件为毛坯,在不改变形状和本体材质的情况下恢复尺寸和性能,这就省去了采矿、冶炼、锻铸、机械加工等多道工序,回收了新件制造中附加值的70%,零件磨损表面补偿的金属仅是本体材料的1%~2%,成本仅是新品的10%;因而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或超过原型新品,一般,再制造成本不超过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以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