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正不再只是为了更大的声浪,排气系统改装后市场经过长期的努力已经让大牌的汽车制造商们争相竞价排气系统及其副厂:何须烦恼?制造商们正加大力度提升汽车性能并试图将其调试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过程中排气系统至关重要,副厂产品真的能做到更好吗?曾几何时,排气改装仅仅意味着那些闪亮的排气管、更大的声浪以及更大的动力输出。如今,经过长期的努力,有名望的副厂不得不被要求遵循欧盟关于声级、废气排放和制造标准的规定,他们聘请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通过操作复杂的软件来精心没计他们的产品。可以想象,任何一个副厂排气系统的终极目的就是能比原厂系  相似文献   

2.
旨在减少氮氧化物(NOx)和CO2排放的伊顿新技术促使了汽油机和柴油机能够达到即将发布的排放法规要求。未来排放法规将带来实际驾驶循环(RDE),测试过程变得更加苛刻,对控制NOx和CO2排放的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汽车制造商也需要对未来柴油发动机的应用前景和技术需求进行重新考虑。伊顿内部废气再循环(iEGR)技术直接控制柴油机排气系统的热管理,让汽车制造商能够满足严格的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3.
领先的传感器和控制器制造商森萨塔科技开发出第二代差压传感器(DPS),这款产品凭借其在控制排放方面的精确性和耐用性而得到柴油汽车客户的重视。森萨塔燃烧和排气~rff-]全球营销经理TjmTiek评论说:“十年前几乎没有任何用于排气系统的传感器。如今排气系统非常复杂,使得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必须不断加入传感器才能正确操作。”  相似文献   

4.
正1排气系统汽车排气系统是指收集并且排放废气的系统,一般由排气歧管、排气管、催化转换器、排气温度传感器、消声器和排气尾管等组成。汽车排气系统是主要排放发动机工作时所产生的废气,同时减少排出的废气污染和噪音。1.1排气系统及排气歧管1.1.1单排气系统及双排气系统直列型发动机在排气行程期间,气缸中的废气经排气门进入排气歧管,再由排气歧管进入排气管、催化转换器和  相似文献   

5.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有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法规,对汽车有害排放物进行限制。为了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汽车制造商们开展了催化净化技术的研究,在使用催化剂之前,普遍采用改善燃烧等机内净化措施,但要满足严格的排放法规的要求,必须开发以催化净化为主的后处理装置。  相似文献   

6.
作为全球第六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佛吉亚集团是汽车制造商的重要合作伙伴,其旗下设有汽车座椅系统、排放控制技术系统、汽车内饰系统和汽车外饰系统四大核心业务。均占全球市场领先地位。而这4大业务中,排放控制技术系统在全球占25%的市场份额,这也就意味着全球每四辆车里就有一辆车选用的是佛吉亚的排气系统。前不久,佛吉亚排放控制技术系统亚太区研发总监LaurentWRZOSEK介绍了其领先技术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排放法规的逐步加严,仅依靠机内净化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还必须使用排气后处理技术来控制排放。在国外绝大部分发动机制造商都是在改进欧Ill排放发动机的基础上,增加SCR系统或EGR系统等的后处理装置来实现阶段性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一、排气系统汽车排气系统是指收集并排出废气的系统,一般由排气歧管,排气管,催化转换器,排气温度传感器,消音器和排气尾管等组成。汽车排气系统主要是排放发动机工作所产生的废气,同时使排出的废气污染减小,噪音降低。(一)排气系统及排气歧管1.单排气系统及双排气系统  相似文献   

9.
为达到美国加州超低排放汽车ULEV标准 ,美国里卡多公司研制了超低排放汽车汽油机 ,排放物的净化效率显著提高。为改善催化燃尽 ,减少排气歧管质量、表面积和燃气滞留时间 ,该汽油机采用低热惯量排气系统。在通常燃尽温度达到 30 0℃时 ,该低热惯量歧管的催化燃尽时间比原系统缩短了 30s。采用集成电加热催化器和主催化器系统 ,减少了功率消耗和预热时间 ,强化了传热效果。为准确控制瞬态空燃比 ,采用里卡多先进的发动机管理系统。里卡多系统采用一个与预测器相连的非线性模型 ,预测器可精确地测定进入发动机的空气质量流量 ,然后根据所…  相似文献   

10.
国六排放法规引入新的排放测试循环-全球统一的轻型车排放测试规程(WLTP),对气体污染物排放限值进行加严,同时增加了对颗粒物(PN)的测试要求。该法规还引入实际行驶排放污染物(RDE)的测试要求。RDE的法规要求的引入,使得现代汽车需要在所有正常行驶工况都必须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因此,需要开发更可靠的排气后处理装置来满足要求。文章以某轻型汽油车国六项目后处理系统的开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技术方案的催化剂进行排放测试对比,最终确定了满足法规要求的后处理方案,同时满足OBD诊断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废气排放法规日趋严格,汽车制造商必须进一步降低废气排放。从满足市场需求,排放法规和用户要求等多方面出发,博世公司已开发出新一代汽油直喷系统。  相似文献   

12.
漓莎 《汽车与配件》2014,(19):58-58
<正>通过先进的材料科技,陶氏致力于为汽车行业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帮助中国汽车制造商满足安全及轻量化的需求。陶氏化学公司旗下陶氏汽车系统业务部门日前推出了一系列汽车轻量化解决方案,以帮助汽车制造商提升应对CO_2排放和燃油效率挑战的能力。陶氏汽车系统事业部亚太区商务总监朱成怡表示:"提高燃油效率和降低CO_2排放已经迫在眉睫,汽车制造商必须直面这些挑战。而轻量化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有研究显示,汽车重量每减轻  相似文献   

13.
汽车排气系统排气背压的直接影响到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及排放性能,通常情况下,背压增大将导致发动机缸内废气排不净、燃烧恶化、燃料燃烧效率下降、经济性变差、动力性下降、排放不达标等问题。排气背压不仅受排气管的大小、长度及走向的影响,还受发动机尾气处理装置及消声降噪装置的影响。随着国家对汽车排放要求的提高,发动机排气系统上的尾气处理零部件会越来越多,结构更复杂,排气阻力变大,背压升高。为满足整车及发动机的各项性能指标,本文通过采用流体流动均匀性评价指标λ方法对排气系统的催化消声器进行分析,并经过试验验证,达到降低排气背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根据2016年10月环保部发布的《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中国第六阶段)(征求意见稿)》,我国计划在2020年1月1日全面实施国Ⅵ排放标准。如果按期执行的话,那么意味着在刚刚全面实施国Ⅴ之后,距离国Ⅵ升级只有不到3年时间。从技术升级难度和开发周期来看,整车制造商、发动机企业以及柴油喷射及后处理相关系统提供商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汽车排放法规不断升级,对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国际上某些公司已针对欧Ⅳ排放法规开发了一种整体式发动机和排气后处理系统,文章叙述了针对欧Ⅳ排放要求的某型号发动机排气后处理技术,详细论述了车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排气后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关键结构及其技术要求,从而呈现了欧Ⅳ与欧Ⅲ发动机的主要技术差异,及其发动机尾气处理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国产轿车普遍都加装了催化转化器,借助催化剂的作用,使排气中的HC、CO、NO_x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达到降低污染的目的。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路面的限制,产生拖底或强烈振动,造成催化转化器的碰撞,致使催化转化器载体破碎,容易阻塞排气通道,造成动力性能下降、燃油消耗增加、排放恶化等。由于供油系统、点火系统等的故障,发动机过热、回火,造成催化转化器载体烧结、剥落,排气阻力增大,同样也会产生上述的不良影响。另外,由于燃油或润滑油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17.
发动机被公认为汽车的心脏,随着法规及人类环境意识的增强,针对发动机排放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排气系统对降低排气损失、保证发动机良好的性能、合理控制及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动机排气噪声控制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排气系统匹配对整车来说至关重要,本文研讨了整车排气系统的基本匹配方法,为以后其它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锈钢主要应用在汽车排气系统中,排气系统所处的环境本身十分恶劣,内部废气成分复杂,并且随排放升级,尿素.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柴油机排气处理中,尿素分解产物会与汽车废气混合形成热氧化环境,对排气管等不锈钢构件在冷凝液中的腐蚀性能具有较大影响。本文首先论述了汽车排气系统的结构和使用的材料,接着论述了过去汽车排气系统的材料使用变化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相关法规规定,世界各国针对汽车有害物排放的限值正在日益加严。废气电加热技术有助于降低排放,它能使废气后处理系统更快地达到起燃温度,并能在发动机停机或车辆以纯电动状态行驶期间,防止废气后处理系统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20.
采用Vmas系统检测分析汽车排放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生产的汽车排放总量分析系统(Vmas),按汽车排放法规中规定的试验工况,对CA1020F汽车排气排放物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用于汽车排放的测试分析是有效可行的;排气中HC主要产生于汽车减速工况,即油门突然减小、转速突然降低的工况,而CO和NO_x则主要产生于发动机负荷增大时的工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