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尚毅 《经济导报》2007,(17):44-45
国企南下上市热潮.可能会于不久将来冷却下来。有传闻指.内地证监会已向一众国企发出指引.如果集资金额不逾10亿美元将只准许留在A股市场.而不能在本港上市。即使达到标准.企业也不能单独在本港股市挂牌。若传闻属实。这意味着国企今后在本港的集资规模将比以往大减。一众从国企新股大赚的股民望门兴叹之余.本港集资额不及去年也有机会成事实。  相似文献   

2.
孙鹏 《经济导报》2007,(23):49-49
上周市场受内地影响颇多。周一内地股市暴跌,激发本港对“北水南调”的想象,中资股普遍有趁低吸纳的愿望,当日港股反向上升P63点。周二恒指受内地股市出人意料的劲跌拖累,大市倒跌逾百点,曾一度退守20600点,但午后传中央出手稳市,港股随即呈现V形反弹,与内地A股同坐“过山车”。不过周三后,随着A股市场呈现走稳态势,恒指围绕在20800点左右整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不少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它们在港集资.可吸收国际经验及资金.亦可学习企业管治。随着内地的持续经济增长.投资者对在港上市各大大小小的中资企业充满着憧憬,以及现在的H股企业相对於其在内地挂牌的A股价格的确十分吸引.就同一内地企业的A股与H股出现差价情况,按恒生AH股溢价指数显示.A股对H股的加权平均溢价近七成,因此不少投资者纷纷争相入市.希望在H股市场上创出一个神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备受市场关注的中国人寿(2628)A股,於7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买卖,但由於A股与H股价背道而驰,令投资者对H股重返内地A股上市的憧憬及炽热炒卖情况,亦稍为冷却。不过.中国政府鼓励更多企业返回内地上市的政策方向,料暂不会改变。可以预期今後将绩有更多H股返回内地A股上市,而红筹企业料亦极具机会成为另一批回归内地上市的公司。  相似文献   

5.
李尚毅 《经济导报》2007,(28):18-18
自上月开始内地公布一连串扩阔QDⅡ(合资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措施以来,本港股市上升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同时美国零售商业绩胜预期使杜琼斯指数创造四年来罩日最大升市,带动恒指在上周五突破23000点关口。舆此同时,一众国企红筹酝酿甚至已经回归内地集资上市。这令内地资金多了出路之余,也间接为本港股市加上一股新动力。国企指数再创新高正好反映一切。[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内地股民对认股权证(窝轮)的热烈程度.原来比股票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去年内地权证总成交金额高达2,400多亿美元,并已取代香港和德国等发展日子已久的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权证市场。虽然本港股民尚未有机会参与A股权证的买卖,但笔者亦想趁这机会介绍两地权证市场的分别。  相似文献   

7.
《经济导报》2007,(49):1-1
自今年初开始,内地通胀加剧,预计明年第一季度CPI将达到甚至超过7%;本港受输入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的影响,近期通胀率也将达到3—4%的水平并可能继续升温。在资本市场畅旺的同时,通胀亦越来越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近年大型内企陆续回归内地登陆A股市场,以达到集资壮大的目的。中石油(857),平安保险(2318)等熟悉的名字,如无意外不久将展现于内地交易所的名板上。AH两股之间的关系看似相近。但由於两者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两者也各自产生一种独立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姚迁 《经济导报》2010,(26):42-42
最近,本港的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透露,目前港府正同内地当局研究“小QFII”,向合格境外投资者提供额度,让在境外的人民币资金可以回流到内地投资,避免境外人民币产品吸引力大减的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10.
《经济导报》2007,(18):44-44
中信银行(下称信行)上月以“A+H”股形式在中港两地上市,成为近年以来第六只来港上市的内地银行股,而相关窝轮亦于同日在香港挂牌,是继工行之后,另一复获准正股与窝轮同时上市之股份。  相似文献   

11.
杨孟华 《经济导报》2007,(17):49-49
上周港股反覆小幅波动,处于高位,成交量明显萎缩,缺乏实质性买盘承接,呈缩量运行态势。国内A股市场持续火爆,美国股市本周连创历史新高,但本港股市并没有跟随反映。就连A股市场近日的银行股造好,H股对此也反映平淡。反映出本港对A股市场“五一”长假前后的不确定性隐约有些担忧。  相似文献   

12.
《经济导报》2010,(32):1-1
本港7月份通胀率同比上升2.8%,创17个月来的高位:内地7月份CPI(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3%,高于本港,超过5月份3.1%的年度高点。虽然内地通胀率均有明显回升,但仍属于温和水平(通常认为3—5%左右的通胀率属于温和通胀)。  相似文献   

13.
彭伟新 《经济导报》2007,(26):140-140
港股在中央继续送出“回归十周年”的大楼,包括放宽QDII来港投资的限制、在回归纪念前暂时不升市场息率,以及确认本港成为中国对外的资本市场下,恒指终于在6月中向上升破之前21000点的阻力位,除了指数最高升上22085点的历史高位外,成交额亦突破1,000亿港元,最高更达1,200亿港元,令到投资者继续看好港股,不单止未有跟随内地A股指数出现调整,而且更愈升愈劲,  相似文献   

14.
《经济导报》2007,(7):1-1
上周内地A股市场大幅震荡下行,成交量从高峰期的1,600多亿,急剧萎缩至近1,000亿,但市场做空动量依然强大,未来还得向上证2500点调整.  相似文献   

15.
有关第三阶段人民币业务的“好消息”终在上周台埃落定。国务院在上周通过,得到批准的内地金融机构可在本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具体细节在本港财金官员和中国人民银行於本周商讨後才会落实。  相似文献   

16.
彭伟新 《经济导报》2010,(25):48-48
港股在过去的演化下,不再单单是海外投资者进入内地市场的踏脚石.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内地企业可以把其品牌带到国际融资市场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近十年内地经济增长迅速,很多内地的国企及民企在对外发展时,都需要在境外找寻上市地位.  相似文献   

17.
《经济导报》2007,(18):1-1
4月份上证A股上涨20%,让人再次领略内地股市的疯狂。今年内地市场与去年初QFII主导的行情不同,也非以往企业动用银行贷款炒股,而是散户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据统计,首季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资金新增1,700亿元.而机构资金只新增500亿元。与此同时,个人投资者的交投占比超过80%,而机构资金则不到20%。散户资金来源于存款大搬家,到3月底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6.6万亿。  相似文献   

18.
张启源 《经济导报》2007,(26):141-141
恒指在回归十年之际屡创新高,投资者固然值得欢喜。不过,近年本港不单是经济活动,股市表现好坏也愈来愈依赖内地,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19.
孙鹏 《经济导报》2007,(36):55-55
上周港股明显受消息面左右起伏,港股直通车和周边股市的涨跌无不牵制大市神经,但成交量逐日萎缩,显示投资者观望气氛浓厚,恒指在24000点关口徘徊,国企指数亦在创新高後日落拉锯,市场等待或来自周边市场或来自内地市场的消息,作为港股後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晓闻 《经济导报》2007,(41):4-4
目前本港和内地的股市热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已进入非理性状态,股民基本上在跟着感觉走。是股市已无规律还是股民已失去理智,这种类似“鸡与蛋”关系的问题,没有什么答案。[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