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汽车工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可以说汽车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和直接利用外资的扩大,出于对长远发展战略的考虑,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实现我国汽车工业企业与经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对接,这既包括经营管理理念的对接,还包括企业制度和资本运营等方面的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合资合作,这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实施发展战略调整,促进汽车工业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融入国际经济循环,进一步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所采取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2.
久陵 《汽车与配件》2006,(24):18-21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为我国汽车工业指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同时也提供了较好的外部市场环境。2005年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接近于日本的世界汽车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汽车与零部件首次实现出口大于进口。而与此同时,国际性跨国汽车公司正面临着由于高成本的压力,导致国际竞争力的减退。因此,我国企业在新时期的全球范围内,已经开始直面各大跨国公司的竞争,新的国际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3.
胡安生 《汽车情报》2006,(14):16-19
改革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政策,开放了汽车市场,众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从此,我国的汽车产业的发展融入了世界。一方面,使我国的汽车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拥有技术的控制权,我国的汽车工业成了跨国公司在华的贴牌生产基地,没有自主的品牌,没有自己的技术,没有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4.
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工业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韩国道路,通过自主开发,发展民族工业,成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一条以拉美国家为代表,走合资道路,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我国走的基本是第二条道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国比韩国早生产汽车十几年,几大汽车集团公司至今基本没  相似文献   

5.
期橄页教 13 商体制蔡词晴谈办好汽车贸易公司的四个77 问题略论汽车工业国际分工合作的发展83 和我国的对策汽车进入大众消费品领域是历史的93 必然趋势ARO吉普车配件国产化现状96汽车进入大众消费品领域是历史的103 必然趋势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探讨n3市场预测、价格动态、市场调查、市场分析一九八七年汽车及汽车配件价格趋212 势浅析198了年汽车市场展望338桑塔纳轿车价格调整分析539当前汽车配件市场浅析69东风汽车市场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612上海市第一季度汽车配件价格水平614 分析及趋势预测汽车在江苏乡镇企业的潜在市场6巧浙江农村…  相似文献   

6.
1前言 面对加入WTO,我国汽车工业应当如何应对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了对"民族汽车工业"提法的争议.相当多的人认为:"民族汽车工业"提法已经过时,不符合国际化潮流,应以"中国汽车工业"提法代替之.这种观点被多数人所接受,从此汽车工业的民族属性逐渐淡化,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谋发展求生存成为主流,合资中的控股地位不再强求,知识产权不再看重,有无品牌已不在乎,有无技术开发能力无所谓.  相似文献   

7.
《中华汽摩配》2005,(9):16-18
目前的中国汽车业,车市增速放缓令人猝不及防。极具潜力的市场吸引着各大跨国公司,通用、福特、大众、丰田、日产、本田、PSA、现代、宝马、戴-克、菲亚特……世界知名汽车厂商的到来让面临机遇与挑战的中国汽车业更快地走向世界,通过与跨国公司间的国际合作,国内汽车企业的整车开发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并日益融入零部件的全球采购当中。我国几大汽车集团的领军人物竺延风等一大批“尖峰人物”叱咤风云,以战略家的淡定,从容挥动大手笔,站到了中国汽车之巅。“汽车英雄”们几年内“创造出世界前所未有的近乎疯狂的新车上市制度”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格局,深刻变革着中国人的汽车消费观和价值观,他们的经历与思想也将作为见证我国汽车工业一段跌宕起伏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国际汽车工业的技术发展现状与我们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铁山 《世界汽车》1995,(6):7-9,14
80年代以来,借助于电子计算机与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汽车工业在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方面有了空前的、长足的进步。本文作者从汽车技术发展趋势与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环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汽车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状况等方面对国际汽车主发展现状作了论述,指出了我国汽车工业与其差距,并提出了中国汽车工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对策。本刊将从本期开始陆续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直接投资急剧增加,合资企业已成为 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轿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主体,而此主体的主要部分已基本上合资企业性质。近年来,各主要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典型的集团化、自由化、世界化产业。在这种形势下,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前途的,主要是汽车工业的产业特性以及由它所决定的跨国公司活动规律和我国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外方对侠  相似文献   

10.
一、汽车展览会与我国汽车工业继去年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后,第二届国际汽车工业技术展览会今年7月又在北京展览中心开幕。国外和港澳地区的200多家厂商踊跃参加了展览会。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也迎来了汽车工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并被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与此同时,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历程,详细分析当前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对紫国际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一些新趋势,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市场前景、发展方向和开拓市场的途径、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开放式自主创新的目的是使我国汽车产业,尽可能快建成为一个创新型的汽车工业体系,以加入到国际汽车产业的分工合作之中,体现出我们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汪晓龙 《长安科技》1999,5(1):44-48
文章首先介绍了’98北京国际汽车展的盛况,通过对比,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与国外汽车工业的差距,提出了解决我国汽车工业落后局面的唯一出路是进行资产重组,然后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汽车工业资产重组的实例;最后为了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的目标,提出了汽车资产重组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宾 《北京汽车》2000,(5):14-19
简要回顾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历程,详细分析当前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对比国际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一些新趋势,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市场前景、发展方向、具体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零部件业的竞争。本文分析了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与趋势,找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与国际的差距,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零部件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汽车产业是由技术引进而得到发展的新中国的汽车产业是以一汽“解放”牌卡车的投产而宣告诞生的。也就是从原苏联汽车工业向我国技术转让开始的。而随后“三十年一贯制”的技术停滞,并不是合作的必然,而是我国计划经济的结果。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背景下,采取了走中外合资的路子,吸引跨国汽车公司到中国来,使汽车产业形成了合资热潮。在以后20年间,跨国巨头纷纷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与国有汽车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管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产品,国际配套的市场渠道,在我国境内建立汽车生产企业,生产出与国际上同时代的产品。在中外合资中我们又是采用引进技术,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经营经验,在较短的时间里,用较低的成本,承接到跨国公司长期积累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使汽车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使我国汽车的生产技术跃上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论现阶段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在即,我国汽车工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汽车工业应按国家“十五”计划纳要的指导方针精神,坚持改革开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审时度热,主动融入汽车工业全球化发展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汽车工业体系分工;在与国际著名汽车公司的合作中求生存、求发展;在借鉴国成功经验和自主创新中走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汽车工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结合我国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对我国家用汽车的市场前景,发展中应逐步解决的问题,城市和农村家用汽车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我国家用汽车的车型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我国家用汽车工业应用根据国际分阶段逐步发展,最后提出了我国家用汽车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9.
在新近颁发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汽车零部件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要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技术上则要求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和模块化供货能力。本文中3家国际零部件跨国公司的高层通过其多年在中国的投资经营,道出了其切身的体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我们实现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目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与国际汽车工业的逐步接轨,日前国家标准对汽车产品的分类方法参照EEC标准,其中载货汽车一般划分为N类,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