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准确分析机动车避让行人条件下行人专用相位设置的合理性,研究了行人专用相位对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人车交互的行人专用相位的设置条件。首先,分析了行人流量、机动车流量与人车交互行为的关系,建立了考虑避让率的人车交互行为模型。其次,假设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分别建立交叉口机动车内乘客以及过街行人延误模型;以设置行人专用相位前后的交通参与者总延误为主要指标,提出行人专用相位设置条件。再次,基于信号控制交叉口的人车交互行为视频,标定了所提出模型的各项参数;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同行人与机动车流量条件下,设置行人专用相位后交通参与者总延误的变化,并据此确定了设置条件中调整系数在不同交叉口工况下的取值。最后,根据上海市实地调查数据建立了微观仿真模型,建立常规信号控制与行人专用相位两个场景对比总延误、排队长度、机动车通过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人车交互行为对交叉口交通参与者总延误具有较大影响,应当将人车交互因素纳入行人专用相位设置条件;在机动车流量相同的条件下,行人流量越多设置行人专用相位后延误增量越小;车辆避让率越高,设置行人专用相位后延误增量越小。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城市道路交叉口中人车混行现象,综合考虑效率与安全两方面因素,选取延误成本和冲突成本分别作为效率与安全的评价指标,构建有(无)行人专用相位信号控制模式的交叉口运行成本模型.模型的延误成本中,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考虑了信号延误、冲突延误以及绕行延误;冲突成本则基于交通冲突理论,以车头时距判断机动车与行人和非机动车是否发生冲突为指标,并根据机动车及行人和非机动车达到分布确定冲突概率.最后,通过北京市四道口交叉口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并基于遗传算法求得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中行人专用相位设置的阈值在750~900人/h浮动,随着车流量的增长,行人专用相位的设置对行人流量的要求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为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保障行人及非机动车安全、舒适、方便、尊严的出行.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右转机动车与过街行人之间的冲突,提出了设置右转专用相位的控制方法。首先利用交通冲突技术分析了无右转专用相位时右转机动车与行人的冲突情况,并计算了不同情况下右转机动车穿越行人、行人穿越机动车的临界穿越间隙,提出穿越概率;其次提出了基于总延误时间最小的右转专用相位设置条件;再次利用交通流理论分析了有无右转专用相位两种情况下右转机动车以及行人的延误时间模型;最后,以一典型十字信号交叉口为例,运用延误模型,比较了不同流量下有无右转专用相位两种情况的总延误,并给出了不同流量的情况下设置右转专用相位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主次路相交并设置行人专用相位的交叉口行人闯红灯的普遍现象,提出整个交叉口行人专用相位与几个进口行人可用相位相结合的信号配时方案,通过仿真验证得出,该方法不仅有效的降低了行人闯红灯率,减少了行人的等待时间,而且机动车的延误没有明显的增加。这种配时方案为解决我们城市主次路相交等道路宽度差距较大的交叉口中的行人闯红灯现象提供一个较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镇人口越来越稠密,城市化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城市的交通带来了不少压力.其中行人过街行为对交通出行影响较为突出,为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通过修改信号交叉口相位相序和优化交叉口渠化的方法,对交叉口行人交通组织进行优化设计,提出行人待行区的设置,以达到充分的利用交叉口的时间与空间资源,提升行人过街安全性和通行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减少交叉口的人车冲突,并保证交叉口行人与车辆通行的公平性,分析了行人与机动车在交叉口通行时的相互影响,将每个信号周期中的行人和机动车作为研究目标,分析交叉口行人和机动车的冲突特性,实时估计设置行人专用相位前后行人与机动车的吞吐量,得出动态控制模型中重要参数(行人和机动车每周期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运用0-1规划模型,以人车通行效率作为约束条件,以人车通过交叉口的公平性最佳为优化目标,建立数据驱动的两相位信号交叉口EPP动态控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和灵敏度分析,最后说明了EPP动态控制流程及实施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高人流量的交叉口采用本动态方法可提升通行效率及公平性。灵敏度分析表明该动态方法适用于公交车比例为0.1~0.3的交叉口。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结合上海市北京路常德路EPP控制交叉口进行案例分析。对信号交叉口EPP动态控制模型中的具体参数进行标定,并在3种仿真条件下(不设置EPP、设置EPP、动态控制EPP),分别进行仿真模拟。微观仿真结果表明,对交叉口采用动态设置行人专用相位的信号控制方法,总体说来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以保证行人与机动车更为公平地通过交叉口,同时提高交叉口可通过的交通量并对交叉口的通行效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信号交叉口行人与右转机动车冲突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分析行人与右转机动车冲突类型的基础上,运用Vissim仿真手段确定采用信号控制分离两者冲突的临界流量条件。提出在信号交叉口设置机动车右转专用道及右转专用相位条件下,设置合理的信号相位相序或早启行人相位,设置辅助标志的方法解决原本同相位放行的行人与右转机动车的冲突;分别采用设置足够绿灯间隔时间和行人过街安全岛。禁止右转机动车在红灯时通行的方法,解决行人与下一相位右转机动车的冲突,解决行人与红灯期间通行的右转机动车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基于机动车行人冲突分析的右转专用相位设置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缓解右转机动车和行人冲交,提出一种解决方案是在信号灯控制道路交叉口引入右转专用相位.为了评估设置右转专用相位的有效性,首先通过视频数据深入分析了右转机动车在交叉口与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冲突;结合所分析出的冲突特征设计仿真模型后基于仿真结果比较和研究不同右转专用相位配时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右转专用相位的设置是否能够提高通行效率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例如机非冲突概率、右转机动车到达率和右转车辆过街时间,同时给出了设置右转专用相位的关键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
庞亚凤  郑元勋 《中外公路》2019,39(2):288-293
基于现实的对角斑马线处行人通行能力的研究,提出对目前已运用于现实的需设专供行人过街相位信号灯的"对角交叉口"做出信号灯相位调整和一定程度的导流处理的思路,目的在于通过交叉口处时间上、空间上的分流,以有效减少行人、车辆的冲突区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高交叉口处行人的通行能力。利用Vissim仿真技术,分别对改善前后对角交叉口进行微观分析,对比研究改进前后行程时间、排队长度以及行程延误等指标的变化,以验证对角斑马线改进后行人通行能力的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设有对角人行横道的交叉口,信号灯相位改进后行人的通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行人交通控制信号设置方法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系统地分析了设置行人交通控制信号的必要性,并对其设置方法作了详细研究,针对混合交通流建立了确定行人信号相位及其通行时间的定量模型,其成果对于提高中国城市信号控制交叉口的交通控制效果、进一步研究行人交通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