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玲玲 《珠江水运》2023,(5):103-105
城市河道防洪治理是城市管理中重要部分,对城市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城市河道防洪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治理措施研究。论述了城市河道防洪治理存在的问题,河床泥沙淤积问题、河堤护岸问题、城市河道防洪设计标准较低问题突出,针对问题提出对河道防洪治理合理统筹规划、优化河道防洪治理方案、加强河道清淤治理力度、加强河道堤岸防护四个治理措施,为城市河道防洪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浅谈污染河道水体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水、河道曝气复氧、生物修复、污染河水就地净化、底泥疏浚等是当前对污染河道水体进行治理的几种主要技术,本文对这几种治理技术进行了介绍比较,提出了应根据污染河道水体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理技术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其能够使得河道的整体治理更加良好。但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其同样会面对很多问题。因此,为了能够使得河道治理的效率得到全面性的提高,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整体的河道治理效果更为良好。本文从生态河道的治理出发,对河道工程治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建立优良的河道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由于传统河道治理技术往往偏重防洪而忽视生态修复,导致河道生态系统污染严重,因此本文研究基于水生态修复方法的河道治理技术。依托某黑臭水体整治工程中的河道,采用水生态修复的物理法进行河道治理,首先要计算出河道的需氧量,其次选择膜片振动式微孔曝气器作为充氧设备,将氧气注入河道水体内部,完成河道治理,修复水体生态环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河道治理后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达到51.98%,证实了曝气充氧技术对河道水体生态环境具有明显有效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龙溪口航电枢纽的建设切断了原有河道鱼类迁徙通道。为保证枢纽上下游生态连通性,基于物理学、生态学原理布置仿自然生态鱼道,为河道鱼类提供良好的回溯通道。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仿自然生态鱼道具有超长、多弯折、藕节开挖难度大、施工强度高、工期紧等多个难点,鉴于仿自然生态鱼道水流控制、鱼类回溯水生态环境模拟要求高,通过模拟天然河床实况开挖、多种测量设备精准控制开挖体形、布置拟生态深潭休息室,创新应用喷混一体化、浆砌石砌筑一体化等多种新型施工工艺,提高鱼道施工精度及效率,为鱼类迁徙创造良好的水流环境,促进岷江流域生态环境循环稳定。  相似文献   

6.
基于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分析,首先掌握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概述,结合河道治理工程治理单位定位较为模糊,管理组织系统不健全问题,得出基础浇筑,墙体砌筑,土方的开采,土方的填筑,河道疏浚工艺,需要对河道治理工程进行"重建重管"等技术措施,从而全面阐述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实际,对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应用要点进行了分析。先是分析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优势,其次对河道治理生态水利应用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详细的分析了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实践可知,通过生态护坡方式应用、河道断面空间预留以及工湿地处理与土地处理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河道治理效果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使用建设生态水利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河流治理工作的效率,且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河道治理是将生态理念与建设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能够改善生态水环境,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河道治理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水流治理理念,采用这种治理方法能够将水资源的污染降到最低。本文通过对河道治理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在治理河道生态的过程时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将河道治理方法有效地应用于生态水利的建设当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越来越明显,我国河道治理从开始就受到重视,河道治理的质量关系着城市建设工程的质量,我国河道治理工程监理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首先分析河道治理的有关历史以及我国河道的概况,然后分析我国目前河道治理工程的监理情况,最后,针对河道质量工程中招标工作及各项监理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供日后工作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水道港口》2006,27(3):161-161
本刊从长江委水文局获悉,为掌握长江中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及航道治理,在三峡水库三期蓄水之前,长江中下游近2000km的河道、地形将进行全面测量工作,以确保三峡库区三期蓄水前掌握全面、系统、准确的长江中下游河道地形数据,以分析研究河道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及治理措施。三峡库区蓄水至156m后,三峡库区对长江中下游其调蓄功能、综合防洪体系将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河道治理工程,分析传统硬质护坡的缺陷及弊端,阐述植物型生态护坡的优势及特点,探讨了植物型生态护坡的作用机理。结合国内河道治理的工程经验,系统分析了国内常用的几种植物型生态护坡技术,提出每种技术的工艺特点及适用性。依托具体的河道治理工程实例,从工程造价、抗冲刷能力、整体性、地形适应性、适用特点等多角度,评价植物型生态护坡技术不同工艺的优缺点。结果表明:1)植物型生态护坡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水-土-植物共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2)其作用效应机理包括水文作用效应和力学作用效应。3)目前国内河道治理工程中常用的植物型生态护坡技术,其适用范围及应用特点各不相同。4)松花江流域某二级支流的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采用空心六角块植物型生态护坡与格宾块石植物型生态护坡材质,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山区性河道特点,梳理了山区性河道治理原则与思路,围绕郎溪县中小河流治理方案的比选展开了分析,在确保治理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造价,切实保证山区性河道治理方案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河道呈现不同程度的黑臭现象,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遵循"外源减排、内源清淤、水质净化、清水补给、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结合国内外河道治理工程及治理技术的经验,对控源截污、水质净化、水动力改善及生态修复等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进展加以总结,并提出黑臭河道治理需根据黑臭成因、污染程度和治理目标,因地制宜制定综合治理技术路线,在治理思路上,实现由"重技术投入、重末端治理"向"技术与机制建设并重、末端治理与源头治理共举"的转变,以期为我国城市河道污染深化治理及水环境质量提升和功能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中小河道而言,逐渐地推行河道治理工作,本文将以嘉定区河道整治为实际案例,综合性地分析中小河道治理的综合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如今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趋势下,水污染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加强其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即河道治理。河道治理对于恢复河流原有生态环境,保证河流正常功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河道治理工作开展至今,仍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工作目标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水利部门可以转变思路,引入生态水利这一理念来予以解决。本文就通过对目前河道治理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生态水利的理念,提出一些河道治理生态化的具体办法,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程磊 《水运工程》2022,(S2):125-130
针对河道治理类工程多工序、多交叉、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基于BIM、计算机应用、无线网络通讯、GIS(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技术建立统一管理系统,可以对施工进行全程监控,使施工作业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快速解决,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使河道治理工程管理更科学、合理、规范。  相似文献   

17.
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更加便利化,但目前对大河大江进行治理是我国河道重点治理工作,所以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重视程度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如此就造成很多中小河流得不到有效治理,并且治理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洪涝灾害也很难得到预防。现如今最重要的决策就是要强调城市中小河流河道治理,防洪排涝水平必须提升,这样才能够促进城市中小河流河道区域的建设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当地政府部门也需要非常重视城市中小河流河道治理工程,以此来提高当地经济水平。但目前城市中小河流河道治理工程还存在问题,基于此,下文从现存问题入手,浅谈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刘敏虹 《中国水运》2014,(8):166-167
河道治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实现生态环境和水利规划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显得格外重要。文中从生态水利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现状,探讨了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攻坚克难工作成效的逐步显现,国家相关部门将河流治理的重心从大型河流逐渐转向了中小型河道,但是由于中小河道位置比较分散,环境比较复杂,这也给中小河道环境治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中小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为了明确掌握河道淤泥的变化周期及河道的淤积情况,就要对河道断面进行测量,这对准确的评估河道的安全性能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罗希  杨祖强 《中国水运》2014,(7):183-185
文中以汝城县东泉水治理工程为例,从河道治理工程中景观和生态的矛盾性出发,根据河道现状,利用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指导设计,与相应工作措施相结合,保证了工程景观和生态的平衡,并指出下一步的方向,为同类河道治理工程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