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线路爬行对无缝道岔受力与变形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无缝道岔辙叉及辙跟结构不同,则纵向力的传递机理不同,致使不同结构的无缝道岔受力与变形规律不同。分析比较了固定辙叉、长翼轨可动心轨、短翼轨可动心轨三种辙叉型式、限位器及间隔铁两种辙跟型式的无缝道岔纵向力传递机理及无缝道岔各部件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线路阻力,控制无缝道岔前后线路的爬行量,有利于提高无缝道岔的铺设轨温范围。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指导无缝道岔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探讨了不同线路间存在铺设锁定轨温差时,铺设锁定轨温差对无缝道岔受力和变形的影响以及与道岔联结型式、道岔号码、辙叉型式和道床纵向阻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无缝道岔与相邻线路或相邻道岔间存在铺设锁定轨温差时,传递至无缝道岔上的纵向力增大,导致无缝道岔受力与变形增大.  相似文献   

3.
简支梁桥上无缝道岔纵向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桥上无缝道岔纵向相互作用的特点,建立了道岔-桥梁-墩台一体化有限元计算模型,以18号道岔铺设在简支梁桥上为例,分析了钢轨温度、桥梁温度、桥梁跨度、支座布置形式、墩台刚度、辙跟传力部件结构及阻力参数等对简支梁桥上无缝道岔受力与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简支梁桥上的无缝道岔对线路和桥梁的影响范围仅限于与道岔相邻的2孔梁以内;应采用道岔里轨与简支梁伸缩位移方向相反的桥上无缝道岔布置方式;应适当增大道岔范围内桥墩的纵向刚度;桥上无缝道岔辙跟不宜采用间隔铁结构;18号道岔宜铺设在跨度32或48 m的简支梁桥上.  相似文献   

4.
60kg/m钢轨12号固定辙叉无缝道岔铺设的理论计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当量阻力计算理论,分析计算了目前使用的60kg/m钢轨、12号固定辙叉无缝道岔在不同铺设条件下的里轨伸缩位移、基本轨附加温度力、尖轨尖端位移、限位器螺栓剪力等,为该类型提速道岔在跨区间无缝线路的铺设和养护维修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道岔竖向刚度沿线路纵向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固定辙叉单开道岔和可运心轨单开岔中每股钢轨支点弹性系数的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编制了实用计算程序,并对60kg/m轨12号固定辙叉式提速道岔和可动心轨式提速道岔进行分析,给出了竖向刚度沿线路纵向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轨道参数对无缝道岔组合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有限单元法,建立了组合无缝道岔钢轨纵向力及位移的力学计算模型,编制了计算软件,并以12号固定辙叉无缝道岔为例,分析了不同轨道参数对组合无缝道岔钢轨附加力及位移的影响,并与其对单组无缝道岔的影响作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道床纵向阻力对组合无缝道岔钢轨附加力及位移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单组无缝道岔,扣件阻力和限位器间隔对组合道岔和单组道岔的影响差不多,扣件阻力对组合道岔的影响略大于单组道岔,而限位器间隔对组合道岔的影响略小于单组道岔,相比单组无缝道岔,保持组合道岔道床质量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道岔区轮轨系统空间耦合振动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基于道岔结构主要特点,并将其理想化,建立了道岔区内轮轨相互作用的空间耦合振动模型,以我国12号提速道岔为例,分析了可动心轨式道岔与固定辙叉式道岔动力性能的差别,探讨了客货车对可动心轨道岔的适应性以及尖轨冲击角对轮轨间横向动力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速道岔辙叉区轮轨接触不平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揭示高速道岔辙叉区不平顺特性,通过分析心轨、翼轨的结构特点,采用最小距离搜索法,建立了辙叉区轮轨接触计算模型,并以350 km/h客运专线42号高速道岔为例,分析了不同藏尖结构和车轮踏面的轮轨接触不平顺规律.结果表明:不平顺最大值出现在轨距测量点由翼轨向心轨转移处和轮轨接触点由翼轨向心轨转移处;同一种藏尖结构和车轮踏面,横向不平顺远大于竖向不平顺;采用水平藏尖结构并分别在心轨顶宽10.0,15.0,35.0 mm处降低10.0,3.0,0.0 mm,能有效控制不平顺;随着列车运行和车轮磨耗,不平顺会出现横向增大、竖向减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固定辙叉结构不平顺对列车过岔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岔区轮轨系统动力学及轮轨接触关系理论,以12号提速道岔固定辙叉为例,分别建立了翼轨不同加高设计方案下的辙叉模型以及CRH2型车车辆模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翼轨加高设计对列车过岔动力特性、过岔速度以及行车平稳性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列车过岔时,随着翼轨向外弯折,其轮轨接触区域开始外移,并由此造成辙叉区轮对质心垂向位置的降低;通过设置合理的翼轨加高值,可有效降低辙叉区轨道的竖向结构不平顺,进而抑制轮对质心垂向位置的降低,提高列车过岔的平稳性及旅客乘车舒适度;固定辙叉翼轨加高设计,可有效改善列车直向过岔动力特性,但对侧向过岔效果有限;当加高值设置为3 mm时,翼轨加高优化的效果最佳,与无加高设计相比,加高后列车直向过岔第一轮对横向和垂向轮轨力最大幅值分别降低了45.8%和30.3%,车体横向及垂向加速度则分别降低了42.2%和26.1%;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过岔时的轮轨动力响应也开始逐渐加剧,合理的翼轨加高设计将有利于提高列车的过岔速度. 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铁路线路道岔固定辙叉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无缝道岔有限元分析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各种阻力的非线性特性,以12#固定辙叉式无缝道岔为例,经过编程计算,得到了在不同轨温时,道岔上各钢轨的位移和纵向力;并讨论了扣件阻力、间隔铁阻力和道床阻力对钢轨位移的影响,计算发现三者对无缝道岔稳定性影响较大,并且均应取较大值对钢轨稳定性更为有利.通过与相关文献的对比,证实了本文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普通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的统一公式,探讨了无缝道岔转辙器稳定性的计算方法.以秦沈客运专线18号道岔为例,分析了安全系数与波长、原始塑性变形矢度及容许变形矢度的关系,并给出了全焊情况下无缝道岔稳定性的简化计算公式.分析表明,无缝道岔辙跟处是发生失稳的薄弱部位,建议取原始弹塑性弯曲矢度2mm,容许变形矢度1mm作为无缝道岔稳定性的检算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为系统分析纵连无砟轨道与桥上无缝道岔在制动力作用下的受力与变形规律,以武汉—广州客运专线雷大桥铺设博格纵连式无砟道岔为例,将客专18号渡线、纵连式无砟轨道、桥梁和墩台视为整体,建立了岔-板-梁-墩一体化计算模型,分析制动力作用下道岔、道床板、桥墩的受力和变形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动力作用下,基本轨制动附加力及位移随道床板伸缩刚度的减小而增大,但板轨相对位移未超过1 mm;限位器和间隔铁的纵向力及心轨、尖轨处板轨相对位移受无砟轨道结构的影响较小,限位器未贴靠,间隔铁力最大未超过13 kN;道床板制动附加力随伸缩刚度的降低而减小,减小量最大达到3 832.9 kN,位移则增大,最多达到17.4 mm;道床板伸缩刚度和滑动层摩擦因数减小对桥墩受力不利;当滑动层摩擦因数μ≤0.2时,取消固结机构,桥墩纵向力减小值接近500 kN.  相似文献   

13.
铁道车辆通过辙叉时的垂向动力模拟计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车辆-轨道垂向系统统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铁道车辆-辙叉相互模型。对道岔结构作一定的简化处理,针对道岔垂向几何不平顺,运用轮轨系统耦合动力学理论,模拟计算得到车辆通过道岔辙叉时的轮轨冲击力以及车体、辙叉、岔枕和道床等振动响应。模拟结果显示:辙叉叉心处的不平顺空间,是直接影响轮轨冲击力的部位,它可以引起较大的轮轨冲击力,并引起车辆与轨下基础结构振动。  相似文献   

14.
以太中银铁路无定河特大桥上无缝道岔群设计为例,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桥上无缝道岔群模型,计算了列车荷载作用下桥上无缝道岔群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为桥上无缝道岔群的设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速列车轮对因定位不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初始安装偏差,在通过道岔等薄弱环节时轮轨关系急剧恶化,影响行车安全. 为研究车辆在初始安装偏角状态下通过高速道岔的动力学性能,以18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具有初始偏转角的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对前轮对偏转、后轮对偏转、前/后轮对同向偏转、前/后轮对反向偏转4种工况进行仿真,结合理论推导与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同偏转角对车辆入岔姿态及直逆向过岔走行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偏转角向尖轨侧偏转时会导致轮轨过渡位置提前,甚至造成轮缘接触;初始安装偏角对轮轨垂向力的影响主要与偏角形式及偏转角有关,且偏转角超过一定限度时,岔区固有不平顺会进一步加剧轮轨垂向冲击;轮轨横向力主要受主接触点方向与道岔区横向冲击方向的叠加控制;前/后轮对反向偏转情况下,轮轨接触关系恶化,当偏转角为?2.0~?3.0 mrad,脱轨系数超限,影响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